叢小麗
(長春師范學院 歷史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
一堂精彩的授課,不但需要講授者富有激情,更重要的是講授者設計出結構嚴謹、布局合理,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心理活動規律的課堂教學流程。因此,要認真分析和研究課堂教學的對象、內容等教學諸要素,精心設計好課堂教學的開頭、中間和結尾部分。盡管現在對于課堂教學流程的設計還沒有統一的格式和標準,但從教學實踐看,如果課堂教學流程的設計達到了下面的要求,課堂教學的效果一定會比較理想。
一、開頭部分的設計,要突出特點,先聲奪人,在導語的設置上做到“未成曲調先有情”。
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課堂教學環節里,導入正是起著這樣的作用。成功的導入,無疑會起到激發學生的濃厚興趣、溝通師生之間的情感、達到聯結知識、明確教學目的,在確定教學導向后,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使其思維充分活躍起來,由此理解和記憶的質量也會相應得到提高。由于開頭的作用是導入新課,對未知領域的探伸,因此導入要快速,目的要明確,語言不能累贅,內容不能寬多,繞圈不能過大。
設計好開頭部分,需要把握好以下五方面:一是注重激發興趣,引起好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奧蘇伯爾在《教育心理學:認知觀》的扉頁上寫道:“影響學習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此進行教學。”俗語云:“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單純的教學內容往往比較枯燥乏味,難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情感。要通過開頭部分設計懸念、問題、情境等環節來啟發學生興趣。要突出一個新字,捕捉新的事物、激發人的新感觸、引起學生的共鳴。因此,要從現代生產、生活實際或社會熱點問題出發創設情境,給出一些新鮮的、生動的、有趣的、真實的教學問題讓學生解答,引發學生對真實問題的探究,進而誘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培養他們形成正確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二是注重誘發思維,引起疑慮。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學習的起點,有疑才有問,有問必有得。由此可見,啟發思維對學生學習新知識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要深入學生的心靈,了解他們的興趣、需要、愿望、興奮感及困惑、焦慮、煩惱和厭惡點,在教學設計中必須準確而動態地把握學生的心理活動特點及其規律。教師要把握學情,教學設計要切實符合學生的實際理解能力,并有所創新,適當增添新內容、拓展新領域。在表述上要明確、清晰,便于落實和檢測。通過開頭部分設計問題、情境等環節讓學生產生疑問,做到小中見大,引人深思,發人深省,能夠正中見奇,見人所未見,發人所未發,以此激發學生的思維和主觀創造力。三是注重引導觀察,引起互動。通過開頭部分設計演示、示范等環節,引導學生觀察,提出新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順利過渡。這里的引導設計主要指師生互動,特別是學生的自主活動。明確“以學生為中心”,這一點對教學活動設計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教師要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體現學生的首創精神;要讓學生有多種機會在不同的情境下去運用他們所學的知識;要讓學生能根據自身行動的反饋信息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四是注重交代條件,引起共鳴。通過課堂討論、綜合作業等環節,為幫助學生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去展開作業,需要在開頭部分設計背景、想定等教學環節,達到向學生交代作業條件的目的。每堂課都有自己的獨特背景、豐富內涵。教師必須充分發掘、深刻解讀,把握系統性和整體性,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與之親和,與其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接近,產生共鳴,這樣才能進行富有創意的教學設計。五是注重開門見山,引起思考。無數的教學實踐證明,開門見山式的課堂開頭,能夠直接進入主題,極易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如我在講授《中國旅游地理》的過程中,針對河南洛陽白馬寺的由來,從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用白馬馱送佛經到中原,當時的皇帝為了紀念這一歷史事件而把為攝摩騰和竺法蘭新建的寺院命名為白馬寺的傳說講起,使學生產生濃厚的求知欲、探索欲,進而拉近講授者與學生間的距離,使學生盡快融入教學活動。再比如,傳統課堂教學中的提問,就是通過提出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引起學生的活動,從而達到一擊命中,引人入勝的效果。
二、中間部分的設計,要突出充實巧妙,在環節的過渡上做到“一枝一葉總關情”。
中間部分是課堂教學“傳道、授業、解惑”的主體部分,起到承上啟下作用。內容豐富、語言精練、事例經典、設疑巧妙、過渡自然、環節緊湊、氛圍濃厚的課堂中間結構及流程,無疑對整個課堂教學的成功起到關鍵的作用。
課堂教學的中間部分由講述、環節、過渡、氛圍等諸多要素組成。講述部分,可以按內容的前后自然順序、邏輯的發展順序、學生認知的自然規律進行綜合設計。環節部分,可以按分析、證明、歸納、總結、復習、練習、自學、考核檢驗等主要環節和提問、設疑、討論、思考等輔助環節進行綜合設計。過渡部分,通常是在轉換內容時、改變現實表現和表達方式時、從總到分或從分到總需要過渡時,通常用提問、設疑、給予一定的條件等方式進行過渡。
中間部分可以圍繞以下五個方面搞好統籌設計:一是圍繞“釋疑解惑,拉直問號”搞設計。要實現“傳道、授業、解惑”的根本目的,就要弄清本堂課的知識鏈條,相關知識,背景材料等,對學生的疑惑問題要做到心中有數,精心設計釋疑解惑時機,適時拉直問號,給予學生適當的暗示,讓學生們感到學到了真知,有成就感。二是圍繞“激活思維,啟迪思路”搞設計。教學環節要想做到“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就一定要在激活思維、啟迪思路上下功夫、加足料,讓學生真正學會分析問題的基本思路,掌握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和要領,讓他們通過學習做到“舉一反三”,達到預期效果。三是圍繞“互動教學,活躍氣氛”搞設計。課堂教學要突出“學為主體,教為主導”,要設計教學互動的時機、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覺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做到:用笑容給學生以希望,用眼神給學生以情感,用語氣使學生以激情,用動作使學生感到直觀,用愛心使學生充滿信心,讓學生在教師給予的希望、情感、直觀、信心中倍感自己受到重視,是這一教學活動的主體,不斷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四是圍繞“討論實踐,加深鞏固”搞設計。掌握知識,鞏固知識,運用知識,進而掌握并盡可能創造知識,這是課堂教學的最終目的。教師要積極創設和諧嚴謹的課堂情景。教學中,不管是教師指導,還是學生活動,都是學生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要加強對學生自學、練習、檢查等教學環節的設計,以幫助學生掌握知識的精髓。五是圍繞“提問過渡,迭蕩起伏”搞設計。轉換內容、變換節奏時有目的地設計銜接和過渡的環節,就可以達到課堂教學迭蕩起伏的效果。同時在設計中間部分要把握三個方面:一是要確定論點體系。即對既定的課題加以分析、解剖,進行細化,形成若干分論點。并且對每個分論點逐個分析解剖,文章才會顯得豐滿,說理才能透徹。二是要確定論證體系。即如何運用事例,敘述說明或是解釋自己的論點,讓人理解并信服,這就要在材料的選取、安排使用、方式形式上多下功夫,選擇有說服力的事例,恰當運用比較法、例證法等,這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三是要講究思維方法。具體的就是要做到解放思想,不唯上,不唯書,要加大信息的輸入量,全面了解和研究課題,要重視形象思維和靈感思維,敢于運用想象和聯想去激發思維的活力,撲捉由靈感產生的思維火花。
這樣,每堂課通過講述(分析、歸納、總結)、復習、提問、設疑、討論、思考等環節,實現設計的結構嚴謹、模式新穎、思路清晰,才能充分體現“學為主體,教為主導”的課堂教學理念。
三、結尾部分的設計,要突出發人深省,在氛圍的渲染上做到“山雨欲來風滿樓”。
俗話說,編筐窩簍全在收口。一節精彩課堂、精品課,不僅要有“鳳頭”和“豬肚”,更不能缺少豐富而富有內涵的“豹尾”。成功的課堂結尾,不僅能對教學內容起到梳理概括、畫龍點睛和提煉升華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課堂教學的內容,使學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取得“課雖盡而趣無窮、思未盡”的效果。
一個成功的教學設計的結尾,要重點把握以下四個方面:一是系統梳理,簡要回顧。把知識結構與脈絡理清等所謂“梳理”的方式進行結尾,是教師在教學中常用的一種設計方式,即在授課結束前,把課堂講授的內容進行梳理總結,突出強調授課內容的重點、難點,這樣便于學生對課堂所學內容的系統掌握,對重點難點內容印象深刻。二是概括中心,突出重點。在講課結束前,教師用幾句簡練的話把這堂課的知識中心高度概括出來的方式結尾,可以幫助學生刪繁就簡,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更好地把握中心,有利于學生理解、記憶和應用所學知識。這也是教師在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方式。三是挖掘提煉,升華認識。沒有提高就沒有升華。提煉升華就是對講授內容進行系統地梳理、深入地挖掘、精純地提煉,以揭示其深刻的內涵、內在的規律。以這種方式結尾的難度相對比較大。因此,通常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一般采取這種方式。四是綜合歸納,揭示規律。沒有總結就沒有提高,課堂上分層次、分步驟講完知識后,要對學習的整個情況作以梳理總結講評,綜合歸納一下,揭示知識的聯系或解題規律,有助于學生掌握知識的規律和解題步驟等,從而提高知識運用能力,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這種方式也是教師在教學中比較常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