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東
(徐州師范大學 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教育救助,是為了滿足法律賦予公民的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權利,而教育的均衡協調發展將影響人力資本的有效配置,進而影響一個國家和地區的長期發展和繁榮。西方有學者提出教育閾值的概念,認為只有教育超過一定的閾值,才會出現經濟的起飛。古人云:“欲治其窮,先醫其智。”勞動者如果缺乏現代勞動技能要求的基本知識儲備,很有可能就會被現代社會邊緣化,“教育貧困”不僅影響個人的發展與前途,而且大面積的教育缺失會影響社會的發展與穩定。由于教育對于國家和個人的重大影響,對因種種原因喪失學習機會的公民給予救助,使之能夠得到所需要的教育,這是教育救助的意義所在。
發達國家因其經濟社會發展程度較高,財力雄厚,國民生活水平也高,教育救助(西方稱之為教育援助①)的開展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有效體系和制度,運轉效果良好,而各國之間的政策由于教育過程和各國國情的復雜性,也有所差異。
美國政府一般根據學生生活、教育的需要,通過立法或制定分類援助的計劃,對家庭生活貧困的弱勢群體子女進行撥款援助。
1965年,美國政府專門制定了《初等和中等教育法》(簡稱為:ESEA)。該法案第一條明確規定:“聯邦的政策是向那些服務于低收入家庭兒童集中的區域的地方教育機構提供財政援助,以通過能特別有助于滿足教育處境不利兒童之特殊教育需要的各種辦法來擴展和改進它們的教育方案(包括學前方案)。”經濟機會署(Office of E-conomic Opportunity)據此倡導舉辦了“先行計劃”(Head Start Program)。這個計劃是為美國家庭貧困的弱勢群體兒童提供各種游戲和材料,開設學前教育活動;主旨在發展3—5歲兒童的語言能力,開啟他們的智力,力求提高貧窮兒童的認知力,讓他們上學后不掉隊。②
1979年美國國會通過的《教育部機構法》規定了聯邦教育部“保證聯邦政府關于人人得到平等教育機會的承諾得以實現”。美國聯邦教育部每年掌握的經費僅為300億美元,但就在這300億美元中,有36%左右直接用于對低收入家庭學生的資助。1990年美國提出了“學前教育計劃”,要求對弱勢群體的兒童進行補償教育。補償教育計劃實質上在于把更多的錢、更多的教育投入引向貧窮兒童,以期達到“教育結果平等”。1990年時任美國總統的老布什在《美國2000:教育戰略》中提出:“設立總統學業優異成就獎和總統成績獎學金,分別授予在全美成績測驗中成績優異的中學生和學業優良而家境貧困的大學生。”實現“所有貧窮兒童都要接受幫助他們入學的、合適的、發展性學前計劃所提供的教育目標”。③
為了讓弱勢群體的學生有平等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和選擇學校及專業的權利,美國聯邦政府加大了資助學生的貸款力度。該貸款發展很快,2000年美國有64%的學生靠貸款上大學。
克林頓時代,副總統埃爾·戈爾提議,設立國家學費儲蓄計劃(A National Tuition Savings Plan),使家庭在不受通貨膨脹影響和免稅的情況下,為孩子接受高等教育做儲備。克林頓在2001年1月公布了300億美元的巨額入學機會稅額減免計劃,主要用于幫助那些進入大學的中等收入家庭的學生支付大學學費。這一計劃,每年將給大學新生和大學二年級的學生提供1500萬美元資助,他還建議給更多的中等收入的付稅家庭提供幫助,通過擴大終身學習貸款等方式來鼓勵學生上大學。④
新加坡政府尤其注重對來自貧困與低收入家庭的員工及其子女接受教育的經濟資助,并推出幼稚園經濟援助計劃、買房與教育扶貧計劃、再就業援助計劃等具體的援助措施。
2004年,新加坡政府出臺幼稚園經濟援助計劃,為那些貧困家庭支付孩子上幼稚園的第一筆開銷,確保孩子不會因為家貧而失學的同時減輕家長的負擔并確保貧困家庭的家長有工作。2006年,新加坡政府進一步為自助團體投入200萬新元的進取基金專門為低薪家庭提供更高額的托兒和學生托管津貼,如積極采取措施以改善低收入家庭托兒補助金計劃就是其中一項,目的在于為第一和第二個孩子的托兒提供足夠的津貼,切實為低收入家庭減輕了經濟負擔。⑤
為了防止年輕人,尤其是剛剛組成家庭步入中年的年輕人陷入“房奴”、“孩奴”的境地,2004年,新加坡政府實施“買房與教育扶貧計劃”,目的在于鼓勵年輕的低收入夫婦維持適當的家庭成員人數,以便把精力集中在孩子身上,以保證自己的孩子有更大成才機會。為了讓更多家庭能在買房與教育扶貧計劃下受惠,2006年新加坡政府進一步放寬“買房與教育扶貧計劃的申請條件。放寬后的該計劃從2006年3月起推行,此后的三年內將有超過1千戶的家庭受惠。實施該計劃的目的在于確保這些孩子有能力應對升學或就業的挑戰,讓孩子比他們的家長更有作為,從而協助他們的父母擺脫貧困。⑥
從美國、新加坡的教育救助體系設計來看,教育救助的核心在于致力消除由于外部各種差異而帶來的教育機會不平等、人均教育資源不均衡以及各種歧視,對弱勢群體的教育補償與資助水平較高。發達國家對教育公平的追求也具有層次性,首先是對教育機會均等的追求,這是以對弱勢群體享有的教育資源分配的公平為前提的,在教育機會和資源分配相對公平之后,才發展到對教育效果平等的追求以及與之相應的對弱勢群體的教育進行補償。
從教育機會平等到教育結果平等,是各國努力的方向。這個目標實現起來難度較大。一般來說,為了追求這個目標,各國要在制定各級質量標準、構建質量保障體系等方面作出努力。但往往由于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由于一開始就處于不利地位,可能在制度化教育中經歷多種不利遭遇而被社會邊緣化,導致進一步的差異和弱勢。因此,解決教育問題涉及的是更深層次的社會公平和社會穩定問題。⑦
政府應本著“弱勢者優先”的原則,加強從教育資源分配管理,給弱勢群體更多的教育資助,重視用貸款、助學金等助學計劃來加強對弱勢者的教育救助。約翰·羅爾斯(Rawl.J)曾指出:“財富和權力的不平等,只有在他們最終能對每一個人的利益,尤其是對地位最不利的社會成員的利益進行補償的情況下才是正義的。”資源合理分配是教育平等的有力杠桿。為了實現教育的快速發展,促進教育平等,各國政府都在努力加大教育投入,但如果沒有合理的教育資源分配,教育平等就會是一紙空談。
我國的教育救助主要針對貧困生本身,國家相關部門主要通過確立“獎、貸、助、補、減”這五個方面的救助體系來著力解決家庭貧困學生的學習、生活問題。而對于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教育救助體系作用有限。
我國的教育資源分布極為不均衡,據統計,2001年,北京共有普通高校60所、江蘇67所、廣東61所,而甘肅只有18所、西藏3所、青海7所、寧夏7所。這種不均衡的布局導致了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不公平。而且在我國教育投入不足的情況下,教育經費的分配使用上還存在著很多不公平的現象,對于北京、上海等教育資源比較豐富省市的高等教育經費投入遠遠超出中西部省市和全國平均水平,且二者之間經費投入差距有擴大的趨勢。⑧
從教育機會平等到教育結果平等,我國的教育發展前面的路還很長,盡管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問題是歷史造成的,但它違反了社會公正的理念,這一問題不解決,單單依靠現行的教育救助制度,無疑是杯水車薪,長此以往,不僅會使社會的建設和發展受到嚴重的阻礙,扭曲和改變了民眾原有的道德體系和價值觀,而且會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與民族和國家長遠利益。
注釋:
①我國稱教育救助,西方習慣稱教育援助居多,本文不作區分。
②③④⑦李永生,高洪源.美國解決弱勢群體教育問題的政策與實踐.基礎教育參考,2007,(3).
⑤http://www.zaobao.com/special/singapore/pages3/budget2006060218ac.htm l.
⑥張亮.重視人力資源發展創意產業——新加坡創
新.http://www.dss.gov.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96073.
⑧劉銀科.高等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是教育平等的
有力杠桿.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4/26/content_4474578.htm.
[1]李永生,高洪源.美國解決弱勢群體教育問題的政策與實踐,基礎教育參考,2007,(3).
[2]張小芳.教育救助問題探究——基于對教育困境者的救助現狀分析,現代教育論叢,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