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挺
(蘭州市社科院,甘肅 蘭州 730030)
關于發展循環經濟的幾點思考
劉旭挺
(蘭州市社科院,甘肅 蘭州 730030)
循環經濟是一種新的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是對傳統的粗放型經濟的變革和挑戰。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能源的巨大消耗與能源稀缺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我們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由于市場失靈和外部性原因,市場本身無法實現循環經濟的良性發展,必須通過政府的力量,積極進行技術創新,從制度、資金、技術等方面保證循環經濟的持續發展。
循環經濟;能源;市場機制
1.伴隨著經濟高速增長,資源消耗增長過快
隨著中國經濟持續的高速增長,對能源的需求增加也越來越大。這種需求增加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高耗能產業發展較快的原因,也有居民家庭生活水平提高導致的能源消費增加的原因。2007年,中國能源生產總量達到23.5億噸標準煤,比1978年增長2.8倍,年均增長4.7%,已經成為世界上除美國之外的第二大能源生產國,能源總自給率為90%,仍然不能滿足經濟增長對能源的強大需求。以2003年為例,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9.1%,但耕地卻減少了253.7萬公頃,主要原材料消耗也明顯上升,成了世界第一煤炭消費大國和第二石油、電力消費大國,同時消耗了占世界當年消耗總量近50%的水泥、35%的鐵礦石、20%的氧化鋁和銅。全國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已達2000億元。
據世界銀行測算,我國每年因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已占GDP的6%—8%!據中國2001年西部生態狀況的調查報告,西部九省區生態破壞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占當年的GDP的13%。當前我國資源和環境的承載力已近極限,每年由于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超過1000億元,同時每年用于改善環境的經費高達2830億元。
2.在能源資源利用上,效率仍然很低
從目前的發展狀況和能源利用上看,我們仍然處于高投入、高能耗的粗放型增長階段。我國綜合能源利用率約為33%,比發達國家低10個百分點;單位產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能源消耗,是日本的1 1.5倍,意大利的8.6倍,德國和法國的7.7倍,英國的5.3倍,美國的4.3倍;單位國內生產總值消耗的鋼材、銅、鋁、鉛、鋅,分別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6倍、4.8倍、4.9倍、4.9倍和4.4倍。上述與價值量比較有關的結果,都存在按匯率法換算的缺陷問題,但是,即使采用購買力平價法進行比較,中國單位GDP能耗仍然過高。按照世界銀行購買力平價法計算的結果,中國2007年的GDP也只有世界總量的百分之十幾,與當年30%以上的鋼材、煤炭和水泥消耗相比,仍然顯得過高。
3.資源循環利用程度低
我國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但水資源的循環利用率卻比發達國家低50%以上。我國目前共生、伴生礦的利用率只有20%左右,礦產總回收率只有30%,而國外先進水平都在50%以上。我國銅、鉛、鋅伴生金屬冶煉回收率為50%左右,而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在80%以上。我國每年平均約有200萬~300萬噸廢鋼鐵、10萬~15萬噸廢雜有色金屬等未被合理回收。國外城市垃圾資源的循環利用已進入綜合利用階段,其資源化利用率已達60%以上,而我國尚不到5%。以廢紙為例,我國目前廢紙回收率僅為20%左右,每年流失的廢紙約600×104噸,相當于浪費木材2400×104m3,浪費森林資源10×104m3。據統計,目前全國垃圾填埋場和堆放場中CH4的排放量,相當于700×104噸左右的煤炭的能源潛力,直接經濟價值達10×108元。
目前,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再生資源回收價值一年達到2500億美元,年均增長15%以上。全世界鋼產量的45%、錒產量的62%、鋁產量的22%、鉛產量的40%、鋅產量的3O%、紙制品的35%來自于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同時,廢舊物的回收利用還可節約大量能源,使廢棄物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
市場是通過供求、價格、競爭等一系列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種配置資源的有效方式。企業是在既定的生產約束條件下尋求利益最大化的單位。消費者是在給定的收入水平下,追求購買到產品和勞務給自己帶來效用的最大化,供需兩種力量決定了價格,從而達到均衡的狀態。廠商為尋求利潤的最大化,會竭盡全力改進技術、節約成本以使自己降低成本,理性的消費者也會通過節約和提高物品使用效率使自己的效用更大化。在市場體制下的這種節約是由市場機制本身的競爭性、趨利性、開放性等特點促成的。但是由于市場經濟本身具有的內在功能的缺陷和外部條件的缺陷,會出現市場失靈,例如,由于公共物品具有不可分性、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市場不可能自發地、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市場機制調節也難以解決外部效應問題,市場機制也不能控制壟斷的形成和發展等等缺陷。
1.市場經濟難以解決增長速度與循環發展之間的矛盾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各微觀主體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業追求利潤的最大化,消費者追求購買商品的效用最大化,政府追求GDP增長的最大化。這樣一來,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會考慮循環經濟的實踐成本——如果利用循環經濟生產帶來的收益大于不使用時,則會采取循環的方法,相反則放棄。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在處置一件可重復利用的物品時,如果該物品重復利用的效用大于再次獲取這件物品所付出的成本時,則會選擇重復或回收利用,相反則也會放棄循環使用。同樣,作為微觀經濟中的重要主體——政府,它追求的是自己政績的最大化,譬如說在招商引資過程中,如果該項目帶來的收益給自己的政績帶來的好處大于該項目的污染或負面效應給政府增加的成本,則政府必然會引進此項目。這些年來,我國考察地方政府政績時片面注重GDP增長,助長了這種高投入、高能耗的粗放型經濟的進一步蔓延。
因此,各個微觀主體都會從自身利益出發,以“經濟人”的角度作出選擇,如果循環經濟沒有利可圖,那么這種高能耗、高浪費的粗放式消費和發展會持續下去,不能依靠市場自身得以解決。
2.市場經濟無法解決“公用地的悲劇”
1968年,哈丁(Hardin,G.)在《科學》上發表文章,提出了“公用地的悲劇”理論。哈丁發人深省地總結道:“這就是悲劇所在。每個人都被鎖在一個迫使他在有限范圍內無節制地增加牲畜的制度中。毀滅是所有人都奔向的目的地,在信奉公用地自由化的社會中,每個人都追求各自的最大利益。”在這里,“公用地”可以指牧場、水源、礦藏等共有資源,而放牧者便是企業、消費者或政府。企業在逐利動機下,都想利用公共資源生產更多的產品,如過度開采煤礦、濫伐森林等都是企業作為放牧人只承擔很小的成本而使人類的“公用地”急劇減少的事例。“理性的”消費者也只會按照商品的邊際效用和價格的關系來確定自己對商品的消費數量,而不管消費本身是否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意義。作為政府,在以GDP增長率為考核政績觀的標準下,也會不惜長遠利益過度依靠開發土地、礦產資源來實現經濟的高速增長。以深圳為例,地區生產總值在全國城市中每年都排在前幾位,政府可謂政績卓著。而再看看它的土地開發情況,它的可用面積與香港差不多一樣大,香港開發了100多年,只開發了其土地面積的20%;而深圳開發的時間不長,其土地已基本開發殆盡,而國民生產總值卻只有香港的1/6。
“公用地的悲劇”告訴我們,市場通常是一種配置資源、節約資源的有效方式,但對于產權制度安排不清的公共資源通常無能為力,循環經濟無法在市場制度下良好發展。
3.市場經濟無法使自然系統和經濟系統達到和諧的統一
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是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基本條件,沒有自然資源系統的可持續發展,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將是一句空話。由于市場經濟追求私利最大化的內在特性,以及市場經濟忽視自然生態系統與社會經濟結構之間的有機聯系和共生關系,以及市場經濟忽視社會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間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傳遞、遷移、循環等關系原因,造成了兩者尖銳對立的局面。電冰箱固然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但其消耗的電能和其在使用過程中散發出來的有害氣體,卻為我們的生活造成了長遠的負面影響;汽車給我們出行帶來了方便,但我們卻不得不為之付出相應的代價;更多的廢氣排放、更多的道路擁堵、愈加肥碩的身軀和愈加煩躁的精神狀態……而這些代價,有哪一個被當成負面效應從GDP統計中予以剔除呢?因此,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市場經濟體制無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持續發展。
而循環經濟通過物質反復循環流動,使市場經濟主體追求經濟利益的活動能和諧地納入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活動之中,使市場主體既能獲得經濟效益,又能獲得社會環境效益,使人類的經濟活動盡可能地減少對環境的損害。
唯物主義歷史觀告訴我們,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只有生產力水平提高了,經濟社會才能得到發展,我們所談的循環經濟才有實踐上的發展需要。從循環經濟要求體現的“3R原則”和低開采、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的特征來看,無論是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還是引導綠色消費、發展環保產業,都離不開科技進步的支撐,沒有技術上的可行性,就沒有經濟上的可行性。發展循環經濟對我國科學技術的進步產生日益迫切的戰略需求。從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上看,在生產過程中,提高能源使用率、開發清潔無污染新能源都要求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這不僅僅是提高經濟效益的基礎,同樣也是減少排放污染物廢棄物的重要前提。從不可再生資源的處理上講,如污水處理、工業廢氣排放、廢舊電池輪胎的回收……也需要通過相應的技術變廢為寶,最大限度地利用不可再生資源,最大限度地減少造成污染的廢棄物的排放。我國企業污染嚴重和資源消耗大的主要原因,正是由于企業生產過程中技術水平低、工藝落后造成的,因為科技水平的高低、設備的先進程度直接決定了“三廢”產生量的大小,所以我國要大力發展高新技術,推進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通過科技創新,促進原料和能源循環利用,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和污染。
政府在支持鼓勵技術創新改造上,建議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首先要開發建立包含環境工程技術、生物工程技術、資源化技術和清潔生產技術在內的綠色技術體系,提升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水平。其次要組織重大示范項目,在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示范工程,加快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第三要大力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產鏈接技術,把循環經濟各個方面的研究納入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
1.大力開展宣傳教育,樹立發展循環經濟觀念。通過宣傳教育,使企業經營者樹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大力提倡綠色消費,引導消費者自覺選擇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大力開展宣傳教育,要求各級政府深刻領悟十六大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發展循環經濟的政策方向。
2.建立和完善發展循環經濟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建議制定《循環經濟促進法》,并在《環境保護法》及相關法律中制定適合我國現階段發展狀況的循環經濟促進條款,從制度上保證促進循環經濟有法可依。
3.以制度創新構建資源再利用和再生資源生產環節的盈利模式,使市場條件下循環型生產環節有利可圖。可采取的措施包括:(1)價格改革。完善自然資源價格形成機制,建立反映稀缺資源的價格形成機制,按照稀缺資源的不同用途實行差別定價,以價格為杠桿更好地配置資源。(2)稅收財政政策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建設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的的財稅政策體系。適當調高污染排放征收標準,使負外部性內部化。對循環經濟產業實行減稅政策,對使用循環能源的企業實行稅收優惠政策,對高耗能產品的使用征收特別消費稅,調整高耗能產品進出口政策,政府采購時優先考慮循環經濟產品。
4.調整產業結構,從政策上大力扶持循環經濟的發展。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走新型化工業道路。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高技術、高附加值產業。加快低耗能、低排放產業的發展。限制高物耗、高能耗、高水耗的產業,千萬百計降低能源消耗占產值的比重。
5.結合投資融資體系,加大對循環經濟發展的資金支持。引導金融機構對環保、循環經濟產業的貸款支持,對中小企業發展循環經濟予以貸款貼息。加大對有利于發展循環經濟、環保產業的科研項目、技術研發的投入。加強國際和區域間的合作,積極申請UNEP、UNDP等國際機構的資金和技術援助。
[1]馬 凱.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循環經濟發展[N].人民日報,2004—10—19.
[2]彭易成,張霞.循環經濟與傳統經濟學的比較研究[J],
宏觀經濟,2005,(5).
D6
A
1673-0046(2010)4-006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