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江平
加快產業轉型和升級的幾點思考
邱江平
深圳經過30年快速發展,已經站在一個新的起點。最近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未來要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先進城市。要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先進城市,必須建立和完善現代產業體系,進一步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本文就此做一探討。
深圳產業結構演變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80~1991年。GDP由2.7億元增加至236.66億元,增長88倍,年均增長率39.1%,三次產業結構比由28.9∶26∶45.1轉變為3.4∶47.6∶49,第一產業比重迅速下降,第二產業比重迅速上升呈現典型工業化路徑特征。其中,1980~1985年為超常規高速演變,第二產業年均增長86.9%,第二產業增長主要依靠建筑業,建筑業增加值由1979年的1700萬元迅猛增加到1985年的6.41億元,成為第二產業的支柱產業。原因在于,建立經濟特區吸引了大量外資和內資的流入,同時依托國際產業結構升級,大量勞動密集型產業進入深圳,大量“三來一補”工廠建立,大規模的建設為工業發展創造條件,同時也促進建筑業突飛猛進地發展。1986~1991年為高速平穩發展,第二產業年均增長35.2%,工業增長率大大超過建筑業增長率,成為第二產業增長的支柱,工業化進程迅速。
第二階段,1992~1999年。1992年深圳開始加工貿易產業向高新技術產業的轉變①,整體產業結構開始由以加工業為代表的輕工業向以高新技術為主的現代產業演變。第一產業結構比繼續下降,第二產業結構比持續上升,并超過第三產業,其中輕工業總產值由1992年的不到300億元增加到1999年的1238億元,表現活躍。原因有二,一是基于大量勞動力向深圳轉移,勞動密集型加工工業規模繼續擴大,二是1992年開始的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政策扶持下,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建立,并通過技術引進和模仿,取得成效。
第三階段,2000年至今。第一產業增長率進入負增長時期,第二產業在經歷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影響后,增長率繼續上升,2000年工業總產值突破3000億元,達到3071.52億元,其中輕工業總產值1373.13億元,重工業總產值1698.39億元,重工業總產值開始超過輕工業總產值,整體經濟結構進入第三次大調整和升級時期。主要趨勢是重工業總產值增加迅速,2007年突破一萬億元,2008年達到11838.6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73%,規模以上工業成為工業主體,2008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97.4%。原因在于高新技術產業在前期積累和資金、政策等扶持下,從規模和質量上總體提升,帶來產值的增加;重工業加大投資,并注入高新技術,規模擴大,質量提高;同時,高耗低產值的傳統加工工業隨著勞動力成本的增加向周邊及內地轉移。
總結上述分析,深圳產業結構的演變有三個特點:第一,快速從農業經濟進入現代工業經濟。1979年,深圳第一產業比重為37%,1985年下降到6.7%,1998年下降到1%,2006年下降到0.1%。與發達國家相比,美國第一產業從1950年的7.5%下降到1984年的2.6%花了34年的時間,法國從1959年的10.5%下降到1984年的4.1%用了25年的時間。可以說,深圳是一夜之間從一個傳統農業經濟進入到現代化工業經濟,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Patty-Clarke Theorem))(三次產業演變的一般規律),我們稱為第一個跨越。第二,工業發展跨越重化工業。深圳的工業發展是從以“三來一補”為特點的傳統加工工業開始的,20世紀90年代開始進入深加工工業階段,并快速進入以高新技術為主的現代工業,期間跨越重化工業,我們稱為第二個跨越。第三,工業化過程是第二產業對第一、三產業的替代,呈現典型的工業化社會產業結構與發展特征。與北京、上海和廣州相比,深圳產業結構演變以工業化為主,北京、上海和廣州則是以服務業的擴張和發展為主。深圳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層面低于北京、上海和廣州。
2009年深圳GDP總值達到8201.23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47億元,下降18.6%,第二產業增加值3831.64億元,增長9.3%,第三產業增加值4363.12億元,增長12.5%。深圳產業結構形成了三、二、一的“后工業化格局”。
第一產業持續收縮。全年農業增加值下降18.6%,糧蔬果產量、畜產品產量和水產品產量都較上年下降,繼續凸顯工業經濟特點。
工業結構不完善,高新技術產業緩慢增長,制造業發展迅速,重化工業發展不足,工業銷售產值主要依賴對外出口。2009年深圳工業增加值較上年增長8.6%,占GDP比43.9%。高新技術產值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產值比上年增長0.4%,相對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工業支柱的產業政策,增速緩慢。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429.9億元,比上年增長8.7%,其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加值1721.23億元,比上年增長12.6%,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50.2%。可見,在制造業中,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代表的制造業成為深圳工業增長的主要貢獻者,電子信息產業成為第一大行業,呈現“一業獨大”的格局。問題是,深圳電子信息產業的特點是總值高度依賴少數企業,產品高度集中,銷售產值高度依賴出口。同時,制造業占比的增加恰恰反映重化工業的發展不足。正如上文所分析,深圳工業結構是跨越式演變,是從“三來一補”輕加工工業到深加工工業,再轉型為高新技術產業,跨越的正是重化工業,這種跨越式演變導致工業結構中重化工業發展不足、工業結構不完善。
現代服務業發展不足,生產服務發展滯后。服務業主要是為工業發展提供優質服務,服務業的發展必須依托工業的發展。隨著以“三來一補”加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特點的第二產業的快速發展,深圳的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建立了餐飲、酒店、批發零售、運輸倉儲等相對發達的行業。2009年,深圳第三產業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增加值分別為320.1億元、861.45億元、193.16億元、1148.14億元、585.95億元,較上年增長5.2%、14.3%、17.4%、20.5%和20.9%,其中,房地產業仍延續具有泡沫性質的快速增長,存在爭議。深圳金融服務業主要以消費性金融為主,尤其是住房消費金融服務,生產性金融服務發展不足。我們認為,深圳的第三產業仍是以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為主的傳統產業,為現代工業服務的金融、物流、文化等現代服務業發展不足,表現出傳統服務業強、現代服務業弱,生活服務業發達,生產服務業滯后的特點。
(一)加強技術創新,完善工業結構
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高新技術產業是深圳四大支柱產業之一,自1992年深圳由加工貿易向高新技術產業轉型,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和積累,深圳已經形成了一批以華為、中興、比亞迪、騰訊為代表的在國內走在前列、具有一定市場規模和優勢競爭力的高新技術企業。2009年,深圳高新技術產品產值8507.81億元,其中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產值5062.10億元,占比59.5%。隨著北京、上海、蘇州及內地一些城市相繼提出優先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深圳面臨嚴峻挑戰,因此,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升產業檔次,勢在必行。①保持與加強以電子信息為代表的優勢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通過資金和高端人才引進的支持,加強信息產業的技術創新和品牌建立,提高質量。②開發高新技術新產業,利用自身優勢,發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工程、光電工程、大規模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工程、海洋生物工程等產業,提升高新技術產業的規模和競爭力,使之成為深圳經濟增長的強勁推動力。
適度發展和優化重工業。根據錢納里產業結構演化理論和發達國家產業結構演變經驗,即使是在產業發展的高級階段,重工業仍然是工業經濟和國民經濟的重要部分,石化、汽車、機械設備等重化工業仍然是經濟增長的支柱。根據自身區域資源要素特點,深圳重工業的發展應避免耗能、耗水、耗電、耗土地的產業部門,不宜發展鋼鐵、水泥、石化、有色金屬冶煉等產業。①發展具有產業優勢的裝備制造業,主要包括交通設備、專用設備、儀器儀表、醫療器械等,應把裝備制造業的發展與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結合起來,加強這些產業核心技術的研發,使之由資本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轉移。②發展汽車及零部件的研發和制造。目前我國汽車產業依靠引進和組裝生產最終產品,零部件的自主研發和生產能力相對薄弱,深圳應當在這方面發揮作用,通過引進國外高端汽車及零部件生產技術,結合自身信息電子產業優勢,發展汽車電子產品,并以此為基礎,逐步向高端汽車零部件及生產線發展。③利用深圳的港口條件優越、物流業發達的優勢,多渠道、多方位發展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投資密度和低污染的精細化工產品、新型工業材料和工程塑料等產品。
通過技術創新改造傳統工業,提高技術含量和競爭能力。鐘表、食品、服裝、家具、紡織、消費電子等傳統制造業曾為深圳早期的經濟發展做出過重要貢獻,隨著產業政策向高新技術轉移、勞動力成本提高和自身技術與規模限制,傳統制造業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發展緩慢。傳統制造業具有進入門檻低,市場競爭激烈,收益率低、成本高的特點。改造傳統工業,首先必須淘汰那些劣質行業,將能耗高、收益低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向周邊地區和內陸省份轉移。其次,重整具有市場潛力的行業,通過技術改造和創新,推進傳統產業的深加工,使傳統產業與高新技術相結合。最后,重視品牌,通過發掘優勢傳統行業的技術潛力,擴大規模,降低成本,增強市場競爭力,形成自己的名牌產品,建立品牌。
(二)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服務業質量
發展以商務服務業為中心的現代服務業,可以有力地發揮深圳的區位優勢和人力資源優勢,帶動傳統服務業的振興。
注重發展工業服務業,完善法律、會計、審計制度,扶持發展咨詢、培訓、營銷、租賃和技術服務等與企業經營相關的服務,依托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促進計算機相關服務等新型服務業的發展,為工業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提供優質服務。
重點發展物流和金融產業。發展以海港和空港為龍頭的現代物流業,以六大物流園區為基點,完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和信息網絡,建立運轉高效的現代物流體系,加強與香港物流網絡的銜接,培育現代大型物流企業。進一步提高金融對外開放度,擴大金融規模,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提高監管質量,利用深圳銀行機構特別是外資銀行機構數量眾多,依托深圳證券交易所和二板市場,提升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立;發揮臨近香港的優勢,利用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加強與香港金融的融合,提高深圳金融服務質量。
加快發展文化產業。發揮深圳海洋城市優勢,開發旅游資源潛力,把景觀旅游與會展、購物等結合,形成深圳特色的海濱旅游;同時,充分發揮深圳作為港澳旅游和出國旅游中轉站的特點,為去港澳和出國的游客提供優質的過境服務,發展“過道旅游”;利用深圳作為移民城市和多元文化的特點,發揮思想觀念優勢,借鑒并升華廣州和香港成熟的嶺南文化,發展具有深圳特色的影視、出版、動漫和會展產業。
(本文為“深圳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項目編號:09QNCG09研究成果。)
注釋:
①袁易明:《資源約束與產業結構演進》,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年。
(作者單位: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