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敬根
(大連海事大學期刊社,遼寧大連 116026)
科技期刊責任編輯著作權的保護
陳敬根
(大連海事大學期刊社,遼寧大連 116026)
針對科技期刊責任編輯的著作權界定模糊且容易受到侵犯等問題,分析責任編輯行為的法律屬性,提出保護科技期刊責任編輯著作權的措施,包括確立責任編輯著作權法律概念、界定各著作權人法律關系和采取技術性保護。
科技期刊;責任編輯;著作權;法律保護
當前學界就期刊責任編輯的編輯行為的勞動屬性已達成共識,但就責任編輯的編輯行為應否獲得一種獨立性的權利資格、應否予以著作權法上的更廣泛意義上的保護等問題仍存在分歧意見。筆者通過分析責任編輯的編輯行為的權利屬性,探討期刊責任編輯面臨的權利被侵犯現象,并提出保護責任編輯合法權益的若干建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以下簡稱《著作權法》)第14條規定:“匯編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段或者不構成作品的數據或者其他材料,對其內容的選擇或者編排體現出獨創性的作品為匯編作品,其著作權由匯編人享有……”同時,該法第34條規定:“出版改編、翻譯、注釋、整理、編輯已有作品而產生的作品,應當向改編、翻譯、注釋、整理、編輯作品的著作權人和原作品的著作權人支付報酬。”
某一作品要成為著作權法的保護的對象,必備要件之一就是該作品具備獨創性。所謂的獨創性是指由作者獨立構思而成的,作品內容或表現形式完全不是或基本不是同他人已經完成的作品相同。編輯工作除了具有中介性、加工性的特點外,還具有創造性的特點,其主要表現為:發現社會的文化需求,設計、策劃精神文化產品的選題,開拓和發展精神文化生產的新空間;選擇、優化具體的精神文化產品,或把優秀的作品組合起來,創造精神文化產品的整體效應;設計、組織文化精品的生產或精神文化重點工程的實施;協調和促進精神文化產品的總體發展,參與精神文化生產的宏觀調控。期刊責任編輯對來稿進行編輯加工,并排序成冊,這一過程實為是一種匯編行為,其作品具有新穎性、獨創性等特點,因而必須得到承認和尊重,應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
期刊責任編輯作為一種著作權人,享有一定的著作人人身權以及財產權。這些權利歷來是責任編輯強烈要求保護的內容。隨著數字化時代的來臨,其中署名權、獲得報酬權等成為受侵犯的主要方面。
署名權是指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權利。作為一個匯編性質的作品,印刷型期刊一般都會標示出責任編輯名字,這是署名權的一種表現形式。但當該印刷型期刊被數字化處理后,則出現了不同情況。一種是對紙質期刊進行掃描,然后加工成特種格式的文件,或者將印刷排版電子文件直接轉化為特種格式文件,這時一般不會省略責任編輯的名字[1];另一種情況是對作品重新排版,形成可編輯文件,往往不標出責任編輯名字,這實為侵犯了責任編輯的署名權[2]。另外,在目前的參考文獻著錄規則中,其他責任者項也沒有針對責任編輯的,也應視為侵犯了責任編輯的署名權[3]。
由于對期刊編輯作品進行數字化處理實則是把作品原有形態轉化為計算機可讀的二進制數字編碼形式,這一轉換過程由機器完成,沒有任何創造性,也沒有產生新的作品,因此是一種復制行為[4]。歐委會的綠皮書認為,“如果作品被加載于計算機的中央存儲器,該作品的數字化應該總的歸為復制權的概念下。”[5]復制權也是責任編輯的一項重要的權利,由于責任編輯從事的編輯行為屬于職務行為,根據《著作權法》關于職務作品權益分配的規定,責任編輯的復制權依附于期刊出版單位(期刊社或編輯部)及原創作品作者,相應的財產權利,一般是由期刊出版單位以獎勵的形式支付,這就存在很多隨意性,很容易受到侵犯。
長期以來,科技期刊的出版被視為一種公益行為,科技期刊編輯工作被視為一種中介行為、加工行為、職務行為,故對期刊責任編輯的權利保護始終處于模糊狀態。中國的司法規則屬于大陸法系,即只有在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中有明確的條文規定才有約束力。隨著期刊出版體制改革的深入和著作權法律的完善,筆者建議學界廣泛開展研究,確立責任編輯著作權這一法律概念,并體現在相關的法律法規中,使責任編輯在行使和保護權益時有法可依。
印刷型期刊刊載作品作者、編輯加工后集合作品作者、數字化作品作者的權利保護位優順序需要法律對知識產權中的權利主體、義務主體、客體的區分、界定和法律規范,明確其權利歸屬、保護期、付酬方法等[6]。《著作權法》確認了著作權屬于作者,再創作作品的著作權由再創作人享有,但在行使其著作權時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權的原則。印刷型期刊數字化一般被認為是印刷型期刊刊載作品、編輯加工后集合作品的載體和傳播媒體,編輯加工后集合作品作者對已有作品或資料進行編輯加工處理,體現了創造性勞動,應享有著作權,受法律保護。責任編輯對“編輯加工后集合作品”的編輯加工雖然是一種創造性勞動,但印刷型期刊是以原作品為基礎的,所以印刷型期刊的著作權受原作品著作權的限制,不得侵犯原作者的著作權。在對編輯加工后集合作品進行數字化處理時,若體現了創造性特點,則數字化作品的作者應享有著作權,受法律保護,但數字化作品是建立在編輯加工后集合作品及原創作品的基礎之上的,當然受編輯加工后集合作品及原創作品的限制。因此,印刷型期刊數字化條件下的各作者著作權位優順序是,數字化作品的著作權歸數字化作品作者享有,編輯加工后集合作品著作權歸編輯出版機構享有,期刊所載文章的著作權歸原創作者享有。
責任編輯行為屬于職務行為,所以責任編輯和所在編輯部之間的法律關系也存在著作權的問題。兩者的權利和義務如何界定,利益如何分配也是非常模糊的。責任編輯在作品上署名要承擔相應的責任義務,同時也必須有相應的權利。在編輯部代表責任編輯行使著作權時要照顧到責任編輯的利益。
“誰主張,誰舉證”,責任編輯在維護著作權時有提供證據的義務,然而很多可以作為證據的因素往往轉瞬即逝,需要在技術保障上更加完善。
總之,期刊責任編輯在知識產權的形成過程中承擔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其著作權理應受到法律保護。當遇到權利受侵犯時,只有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并且積極采取法律措施,才能保證權益不受侵犯。
[1]謝黎偉,王魏紅.網絡期刊的著作權法問題探析[J].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學報,2007(1):62-64.
[2]曲建升,孫成權,李明,等.當前數字化期刊知識產權保護的主要對策[J].出版發行研究,2000(12):126-128.
[3]於昆,陳霞.電子期刊版權保護問題的探討[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2(3):70-71.
[4]王彩杰.淺論我國電子期刊知識產權[J].晉圖學刊, 2007(2):3-5.
[5]孫德華.網絡時代數字化期刊的知識產權問題[J].科技與出版,2003(6):32-34.
[6]楊德平.網上電子期刊的知識產權保護與對策[J].圖書館雜志,2001(7):12-14.
Protection of the Copyrigh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 Editors
CHEN Jing-gen
(EditorialOffice,DalianMaritime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026,China)
In view of the issues about the copyrigh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 editors which are defined vaguely and infringed easily,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legal property of editors' behavior and presentsmeasures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copyright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 editors,such as establishing the concept of editor copyright,defining the superior order of legal rights of the copyright owners and taking technical protec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editor;copyright;legal protection
D923.41
A
1009-315X(2010)02-0184-03
2009-11-18
中國高校學報研究會基金資助項目(GBJXB0807)。
陳敬根(1973-),男,滿族,遼寧鳳城人,編輯,大連海事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編輯學、國際法等研究。
(責任編輯 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