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思文
(福州大學 管理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試論大學新生心理平衡的重塑
蘇思文
(福州大學 管理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經歷從高中到大學的躍遷,學習生活環境的改變、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固有心智不夠成熟穩定等因素都會使大學新生原有的心理平衡遭受巨大的沖擊,帶來不可避免的心理失衡.而一個健康平衡的心理對于其走好大學之路甚至未來的人生之路,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以動態平衡理論為基礎,分析破壞大學新生心理平衡的主要因素,從學校角度探求應該如何幫助、引導大學新生重塑心理平衡.
大學新生;心理平衡;重塑
動態平衡理論認為:任何事物都是由諸多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的要素構成的具有一定特性與功能的系統,任何開放的系統在運動、變化、發展中都遵循從相對平衡到相對不平衡,再從相對不平衡走向新的相對平衡的規律.從動態平衡論看,人的心理是一個開放系統不斷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等的交換,人的心理活動在相對平衡狀態不斷受到破壞,而又得到恢復的過程中以維持和發展的.心理健康有賴于相對平衡狀態的維持與調控.
對于剛剛踏入大學殿堂的學生,剛剛走出父母的全方位庇護進入到一個更為復雜的外部環境,其本身心理的生理機制、信息加工機制,容納協調機制方面的脆弱和不成熟,一旦內外環境的擾動因素過于強烈,超過了心理自我整合調控能力的“閥值”時,很容易導致心理系統出現失衡的狀態.如果個體在短時間內無法有效借助外力并通過自我調控來維持心理系統平衡,就很容易產生心理障礙.
大一是大學的開始,學生從步入大學校園開始就步入了一段新的旅程,因此有必要從他們的起點做起,讓他們一個良好的開始,養成一個良好的心態和習慣,從而有更大的勇氣和自信走好未來的人生之路.因此,大學新生心理平衡的重塑,是新生入校在即至新生入校以后相當一段時間內,學生、家長及學校三方共同面對的重要問題.
大學是人生新的階段,是通向未來的嶄新起點.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大學新生穿越高考的槍林彈雨后便進入了無憂無愁的世外桃源.恰恰相反,如前所述,由于內部系統和外部系統環境的雙重改變,他們原有的心理平衡便受到了巨大的沖擊.概括起來,原因主要有三:
2.1 生活環境和學習方式的變化
大學生的來源地很廣,新生個人處于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的包圍中,在語言上、習慣上、風俗上存在客觀的差別,家庭背景和性格愛好方面也存在諸多差異.加之以往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慣性,他們在一個陌生和復雜的新環境中,常常遭遇人際交往方面的困惑、沖突和摩擦.一些來自貧困地區的貧困學生面對城市的面貌和生活,容易產生強烈的自卑感和危機感.另一方面,很多同學是第一次出遠門,第一次住校,由于以前較多依賴父母,現在突然失去生活幫手,自身又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獨立生活存在著一定的困難.
諸如此類生活環境方面的變化強烈地撞擊著大學新生那本來就脆弱和不成熟的心理,突出表現為所謂的“孤獨感”.對于學校,他們覺得處處陌生,舉步維艱,更有甚者覺得學校一無是處;對于同學,他們的距離感濃烈,苦于找不到知心朋友,找不到可以傾訴的人,形單影只,內心積郁.于是,他們思想情緒濃烈,難以安心學習,一些適應性不強的同學出現焦慮、壓抑、迷茫,甚至敵對、自閉.
學習方面,中學階段的學習是“填鴨式”或“容器式”的應試學習,大學階段的學習是以自學為主、“火把式”的求知學習.中學階段,老師基本實行“保姆式”教學,大家也早經習慣了被動的接受知識,課堂上老師拼命講學生拼命記,考前把老師講的內容都記牢消化就能夠取得好成績.而大學的授課方式變得更加豐富多樣,大學課堂具有信息量大、時間緊的特點,教師無法面面俱到,更無法反復詳細講解,需要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學習.但很多同學離開了老師的指導便不知所措,面對陌生的知識無所適從.
另一方面,中學階段在高考指揮棒的引導下,對學習內容的掌握要求多是縱向的,學習的內容一般不會超越教材的內容.因此,學習效果的評判標準單一,即是否牢固掌握教材內容,能否在考試中取得高分.因此循規蹈矩、言聽計從的學生往往是老師和父母的寵兒.而大學之大更在于它的兼容并包,課程的設置雖然以專業為單位,但更加注重對學生知識面廣度的拓展,往往以專業課程為核心形成一個廣闊的課程體系.因此,課程數量的增加,學習內容廣度的延展,使得很多脫胎于應試教育培養模式、原有知識體系不夠健全的大學新生感到困惑、恐懼和茫然.
2.2 固有認知與現實情況的沖突
“十年寒窗苦讀,一朝夢想成真”,新生入學,往往帶著滿腔的興奮和欣喜.大學生活的豐富多彩一直是高中老師刺激他們鏖戰高三的誘餌,也是文學作品中爛漫愜意的桃花島.學生在入學之前,關于大學的感性認識,幾乎是十全十美、毫無瑕疵,而對于專業或師資的了解,對于大學生現實社會地位的了解卻幾乎是一片空白.因此,當他們進入大學,發現校園并沒有想象當中花園般美麗,老師沒有傳說中那般滿腹經綸,自己非但不是所謂的“天之驕子”反而處處凸顯自身的不足,同時“大學生就業難”的抱怨聲在耳邊響起的時候,內心受到來自現實的巨大沖撞,形成一股強大的心理落差.這種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作用下,容易產生了幻滅感.因為,那些只可能存在于想象的東西,畢竟曾經支撐著他們穿越那流火的高考歲月.當初為了他們激勵能夠順利完成高考這一終極目標而不斷過分夸大大學生活的美好,這顆潛在的“定時炸彈”終于在他們親眼目睹、親身體驗的瞬間轟然爆炸.從這個意義上,不得不承認,大學新生的很多問題,能夠在他們大學前的經歷中找到解答.
同時,能夠走過高考這一獨木橋的“勝利者”,向來都是在一定范圍內的“一方豪強”.他們在過去一次又一次的考驗中,不斷驗證自己的實力,不知不覺中養成了惟我獨尊的氣質.然而,大學吸引著來自五湖四海的佼佼者,他們之間不自覺地在學習、生活、文化活動甚至日常交際中“狹路相逢”.若干交鋒之后,很多習慣了被眾星捧月的佼佼者,在競爭中敗下陣來.于是,很多新生悵然所失地發現自己,無論站在哪里都沒有當初耀眼,失寵感油然而生.緊接著,他們或者從此一蹶不振、灰心喪氣、頹廢度日,進入“破罐子破摔”的惡性循環;或者背負上沉重的心理壓力,緊張焦慮、自卑自責,走入“欲速則不達”的魔咒.
2.3 奮斗目標和前進動力的變化
學生在高考之前,考上大學是終極目標,也是前進動力.他們還有明確的被細化了的目標——在一次接著一次的測驗考試中爭取高分.每一次測驗的成績又順理成章地成為他們下一次測驗的鞭策或動力.在這種循環往復中,學生習慣了高考的牽引,也習慣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單純,所有的目標和動力無需選擇地都來自于高考.他們對人生、對未來的思考以高考為核心,也終止于高考.然而,進入大學,他們需要,應該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著眼于未來的職業發展和生活走向,確立更高層次的,內容更為豐富的目標.這一目標確立必須依靠學生的自主選擇,家長和老師無法代勞.就是在這種在原目標已經實現,新目標尚未確立的“目標真空期”,極易產生空虛、迷茫、彷徨的心理特征,或茫然失措、不知從何努力,或方向偏離、南轅北轍,更有甚者干脆丟棄書本、醉心享受.
目標真空所導致的直接后果,便是動力缺失.高中階段,學生的依賴性較強,他們努力的動力更多來自于外部力量,比如世俗觀念的影響,父母的親情苦心,成績排名的刺激等等.進入大學以后,學生的自主意識逐步覺醒,一方面渴望擺脫依賴的愿望越來越強烈,另一方面心智、閱歷各方面尚不成熟,又無法僅僅依靠自身的能量催生內源性的前進動力,加之前述目標真空,于是,他們容易懶散、散漫,找不到生活的支點,從而終日游離.
可見,“高考核心主義”或“成績核心主義”對學生在目標確立和心理穩定方面的潛在傷害,從學生進入大學校門的那一刻,便逐步顯現.大學的思想教育工作者,不得不為學生高中階段在價值取向上的片面和狹隘買單.
3.1 開展豐富的文體活動,滿足安全的需要,消除孤獨感和寂寞感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把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愛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大學新生剛剛離開父母親全方位的呵護,來到完全陌生的大學校園.這一變化對新生的安全需要沖擊最大.因此,保證新生生命財產的安全、免除恐懼和焦慮的需要尤為迫切.通過開展全員參與的活動,營造團結、友好、互助的氣氛,讓每位同學把班級當作“家”,把同學當作兄弟姐妹,使新生重新找回歸宿感,排除孤獨感和寂寞感.
3.2 開展角色定位教育,正視客觀現實,減輕幻滅感和失落感
學生進入大學后,由于上述多種因素導致心理失衡,常常產生幻滅感、失寵感.通過開展角色定位教育,讓新生逐步接受已成為普通一員的事實,能夠接納自我.在教育中適時解答新生的諸多角色定位問題,如“我來大學干什么”、“我在今后應該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等,明確大學生的求學目標,有利于他們快速地適應新環境.可以采用“以老帶新”的辦法,讓新生在認識、評價自我的同時,也對心目中的大學形象進行調整,使其回歸到現實中,以減少理想大學與現實大學間的沖突而導致的心理落差和失衡.
3.3 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明確努力方向,減少迷茫感和空虛感
大學新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奮斗目標不明確甚至缺失.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使學生盡早樹立職業意識,較早地進入職業角色,了解和掌握將來就業行業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要求,這將有助于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避免他們學習的盲目性和被動性.引導學生規劃個人職業生涯,可以使學生對其職業目標和實施策略了然于心中,并便于從宏觀上予以調整和掌控,能使大學生在職業探索和發展中少走彎路,節省時間和精力.同時,職業生涯規劃還能對大學生起到內在的激勵作用,使大學生產生學習、實踐的動力,激發自己不斷為實現各階段目標和終極目標而進取.
3.4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知識,提升自我修復的能力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看,十八九歲的大學新生剛過青春期,處于青年期的初期.這一時期的自我意識還不夠穩定,心理平衡相對比較脆弱.自我心理修復能力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心理平衡的穩定性.人的心理是按照一定規律發展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知識,掌握心理發展特點和規律,可以有效地增加對自身心理平衡的把控.
〔1〕疏德明,劉電芝.心理的動態平衡論與和諧心理構建[J].社會心理科學,2008,(5):89.
〔2〕陳宇.心理咨詢師[M].民族出版社,2005.59.
G444
A
1673-260X(2010)06-01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