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革 張鍵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社會心理因素對人類健康的影響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外傷在人們生活中最為常見,多半是突發事件,患者完全沒有心理準備,外傷后患者的心理反應較為突出。當患者面臨生命威脅或肢體傷殘時,心理上處于高度應激狀態,常因過份緊張失去心理上的平衡。我院自2006年12月~2008年12月共收治85例的外傷患者,現將心理護理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6年12月~2008年12月收治的外傷患者85例。其中男60例,女25例;大部分損傷因素為車禍、工傷。
1.2 調查方法 調查表自行設計,采用問卷方式,調查者向患者說明調查的目的,調查表中各項內容及要求,待患者理解后填寫或由患者口述護士填寫。調查結果顯示所有外傷患者都具有不同程度上的焦慮和恐懼心理,其中車鍋和工傷患者尤為顯著。
2.1 外傷期間的護理工作 患者由于外傷導致的焦慮和恐懼心理,加之傷后的疼痛而帶來的痛苦,所以多數外傷患者來院治療時心情不好,躁動。表現為坐立不安,說起話來心情急躁,并帶著一種氣憤的語氣,易發脾氣。此時醫務人員說話做事都要注意方式,如說話稍不注意,病人的憤怒情緒就直接指向醫務人員,從而導致對醫務人員的不信任,甚至治療時也不愿合作。根據這種情況醫務人員要耐心說服,細心解釋,盡快解除緊張心理,使患者在生理、心理方面逐漸恢復平靜,并盡可能減少對患者的各種不良刺激,促使患者向良好的心態發展。醫生在對患者科學治療的同時,運用心理學的原理和技巧以及一些成功的經驗,解決病人的心理障礙與病痛,讓患者正確認識與對待所發生的一切事情,面對現實。
2.2 外傷后期的護理工作 多因車禍或工作時不注意而造成外傷,患者認為自己心理上的打擊與肉體上的傷痛是無法替代的,而且治療和營養方面都需要資金,所以當事故責任在對方時,一般患者都要求全額賠償;有少數患者還要高價賠償;甚至有少數病人將原來并不十分嚴重的傷情說成是嚴重的,或假裝重病讓醫生寫假病歷、開假證明等。根據這種情況,我們醫務工作者應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實事求是,對此類患者進行嚴格的批評教育,及時正確引導,讓他們通過合法的手段保持自己的合法權益,獲得應有的補償,要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對待別人和自己。
心和身是生命的統一體,心是靈魂,身是靈魂的載體。心靈受到不良的刺激,軀體功能就會發生紊亂,長期而持久的惡劣情緒,使軀體受到損害,往往以“癥狀”或不適的形式表現出來。心理護理是一門值得重視的科學,我們只有學好心理學,才能在臨床實踐中運用自如,才能在工作實踐中恰當地選擇因人而異的心理護理方法和適當的護理措施,不斷提高心理護理水平。如一旦關節出現扭傷,早期應減少活動,損傷較重者要給予局部固定,為部分斷裂的韌帶、關節囊等受傷組織創造修復、愈合的條件。有的患者認為,只要受傷的關節沒有脫臼,就可以過早、頻繁地強行活動關節,所謂避免淤血。結果往往適得其反,或是造成關節周圍滲血加重,愈期遷延。或者局部愈合不良,遺留下慢性疼痛、功能障礙。正確的做法是,關節扭傷后,如果活動關節時有明顯的疼痛,至少應該在1周內減少活動,若有局部腫脹或皮下淤血,制動要延至2~3周,或者予以石膏托、膏藥之類的外固定。2~3周后再根據扭傷局部的情況,開始關節功能鍛煉。
外傷患者的心理反應是多方面的,患者由于文化水平和接受教育層次的高低,在認識問題的態度上有一定的差別。外傷應激是無法回避的。醫護人員的責任是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疾病、積極應對,并引導患者的心態向健康方面發展。及時糾正患者的心態失衡,有效的減輕應激對患者造成的不良影響,促使患者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