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石 劉良軍
手法配合中藥塌漬治療膝骨性關節炎
王晶石 劉良軍
目的觀察手法配合中藥塌漬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的治療效果。方法90例膝骨性關節炎,均采用推拿手法和中藥塌漬相結合治療,每日手法治療1次;中藥塌漬2次,10次為1個療程,觀察療效。結果全部90例患者中,痊愈5例,占5.56%;顯效61例,占67.78%;有效23例,占25.56%;無效5例,占5.2%,總有效率為94.8%。結論手法治療和中藥塌漬二者結合治療膝骨性關節炎具有方法簡便、療效確切、無副作用等特點,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膝骨性關節炎;中藥塌漬;手法
膝骨性關節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由于滑膜關節退變、關節軟骨破壞引起的以膝關節疼痛、僵硬和活動受限為特征的慢性骨關節病,主要病變為膝關節軟骨退行性變和繼發性骨質增生。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KOA逐漸成為嚴重影響中老年生活質量的常見病、多發病。我科自2008年10月~2009年11月采用手法配合中藥塌漬治療膝骨性關節炎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90例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57例;年齡最小的41歲,最大的76歲;病程最短的2個月,最長的24a;單側發病者61例,雙側發病者29例。
1.2 診斷標準
1.2.1 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02年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中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診斷標準擬定。①主癥:膝關節(雙側或單側)疼痛沉重,或關節腫脹,活動不便。②體征:關節間隙壓痛,關節屈伸不利,主、被動活動關節時關節內有摩擦感,或屈伸活動受限。③舌脈:舌體胖,質暗淡,舌苔白膩或白滑,脈弦緊或弦緩。
1.2.2 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美國風濕病學會1995年制定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診斷標準[2]。臨床表現:①近1個月大多數時間有膝痛;②關節活動時有骨摩擦音;③晨僵≤30min;④年齡≥38歲;⑤膝關節檢查有骨性膨大。滿足①②③④項,或①②⑤項,或①④⑤項者,可診斷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臨床及放射學:①近1個月大多數時間有膝痛;②X線檢查有骨贅形成;③符合骨關節炎的關節液檢查(透明、黏性、白細胞<2×109/L);④年齡≥40歲(不能檢查關節液者);⑤晨僵≤30min;⑥關節活動時有骨摩擦音。滿足①②項,或①③⑤⑥項,或①④⑤⑥項者,可診斷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1.3 病例納入標準 符合以上中醫診斷標準,同時又符合西醫診斷標準的病例。
2.2 中藥塌漬 藥物組成:透骨草30g、紅花15g、艾葉15g、牛膝15g、乳香15g、沒藥15g、桃仁10g、伸筋草15g、秦艽15g、劉寄奴10g、川芎10g,研成粉末,以蜂蜜調勻后平鋪于紗布塊上,加熱后外敷于患膝,每日2次,每次20min,10d為1個療程,間隔3d進行下1個療程。
3.1 療效標準 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制定。①臨床治愈:疼痛等癥狀消失,關節活動正常,主要的理化檢查指標正常。②顯效:部分癥狀消除或主要癥狀消除,關節活動不受限,理化檢查指標基本正常,X線顯示明顯好轉。③有效:主要癥狀基本消除,關節活動輕度受限,主要理化檢測指標有所改善,X線顯示有好轉。④無效:主要癥狀與關節活動無明顯改善。
3.2 治療結果 本組90例最長治療3個療程,最短治療1.5個療程。其中臨床痊愈5例,占5.56%;顯效61例,占67.78%;有效23例,占25.56%;無效5例,占5.2%,總有效率為94.8%。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以關節軟骨降解為特征的退行性關節疾病,常引起關節疼痛甚至功能喪失,多見于中老年人。1995年美國風濕病學院推出了骨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OA)治療的金字塔方案,即以病人的教育,鍛煉,減輕體重等措施為基礎,必要時輔以外用非甾體抗炎藥,無效的情況下依次加用口服對乙酰氨基酚和非甾體抗炎藥等,急性發作時可在關節腔內注射皮質激素,有不可逆性功能障礙時可做關節置換[4]。盡管該方案很詳備,但非甾體抗炎藥有胃腸道反應,皮質激素也有各種副作用,手術有各種風險;患者對手術多有顧慮,均有其局限性。因此中醫藥方面對該病治療有一定的優勢,臨床中患者樂于接受。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屬中醫“痹證”范疇。《素問·脈要精微論》謂:“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附,筋將憊矣。”《素問·痹證》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張氏醫通》謂:“膝為筋之府……膝痛無有不因肝腎虛者,虛則風寒濕氣襲之。”中醫認為腎主骨,肝主筋,人至中年以后,肝腎漸虧,筋骨失養,不榮則痛;加之風寒濕等外邪乘虛而入,留駐關節,或跌仆扭傷致經脈淤阻,不通則痛。故肝腎虧虛是本病發病基礎,風寒濕邪氣侵襲以及外傷扭傷為發病誘因。
治療上應著重解決經絡血脈不通。通過手法的機械作用力,不僅可以剝離粘連,恢復功能活動,而且能夠改善血供,促進新陳代謝,達到通則不痛之目的。結合外用中藥熏洗,能起到活血化瘀、舒筋通絡、祛風除濕、消腫止痛的作用。
外用藥物配合使用是不可忽視的治療手段,塌漬方中透骨草辛、溫,可活血止痛、祛風除濕;紅花辛、溫,可活血通經、祛瘀止痛;艾葉辛、苦、溫,可溫經止血、散寒調經。通過對患處局部進行塌漬,使藥物直接作用于患處,增強了溫經散寒、通絡止痛之功效。通過手法與中藥塌漬相配合的方法,能起到活血化瘀、舒筋通絡、祛風除濕、消腫止痛的作用,因為塌漬的藥理作用和熱效應能改善局部的血循環,減少炎性滲出并促進滲出的吸收,加快病理產物的排泄。總之,上述兩法合用,共奏剝離粘連、改善血供、加快組織修復之功,使氣血調和,血脈充盈,則筋有所養,經絡通利則拘攣自除,取得較為滿意的臨床效果,該方法操作簡便,適合在基層醫療單位推廣、應用。
[1]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349.
[2]孫瑛.實用關節炎診斷與治療學[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2:319-339.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30-31.
[4]Hochberg M C,Altman R D,Brandt K D,et al.Guidelines for the medical management of osteoarthritis:part Ⅱ,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J].Arthritis Rheum,1995,38(11):1541-1546.
10.3969/j.issn.1009-4393.2010.12.121
130021 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骨科 (王晶石 劉良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