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菲
遼寧裝備制造職業技術學院 ( 沈陽 110161 )
綠色物流(Environmental logistics)是指在抑制物流活動各個環節對環境造成危害的同時,實現對物流環境的凈化,使物流資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這一概念是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生態經濟學理論和生態倫理學理論為理論基礎,以物流具體運行模式為樣板逐步形成的。
物流對于經濟發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使得它從企業職能中脫離出來,形成了一個行業。其在降低商品從生產企業到用戶的費用、簡化商品從出廠到消費的程序、便于生產企業集中精力提升競爭力以及更好地為顧客服務等方面的作用,使得物流的產生與發展成為經濟發展的必然。
隨著物流產業的快速發展,人們發現物流活動的頻繁化以及物流管理的變革,會增加燃油消耗,加重空氣污染和廢棄物污染,浪費資源,引起城市交通堵塞等,對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產生消極影響。物流對環境的影響存在于物流活動的各個環節。推行綠色物流有助于我國同世界各國實現貿易的良性發展,避免因違反非關稅的“綠色壁壘”而對我國出口商品造成影響,保證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因此,綠色物流是物流業的發展趨勢。
目前,世界各國都把綠色物流作為物流業發展的重點,積極開展綠色環保物流的專項技術研究,促進新材料的廣泛應用和開發,進行回收物流的理論和實踐研討,積極出臺相應的綠色物流政策和法規,努力為物流綠色化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存在多方面的差距,這也正是我國綠色物流發展的障礙。其原因主要有一下幾方面:①綠色物流觀念沒有普及,甚至還十分陌生;②相關法律制度缺失,導致綠色物流發展無章;③物流行業發展滯后,沒有形成規模;④物流管理人員匱乏。
4.1 從全國高度制定物流發展規劃,以現有物流企業為基礎,逐步發展大型物流中心,與區域性配送中心相結合,建立多功能、信息化、服務優質的配送體系。
縱觀美國、日本和歐洲等發達國家物流發展的過程,都沒有離開國家對物流行業的宏觀調控??茖W技術的發展以及先進運輸工具的廣泛應用,使得產品流通的地域范圍越來越大,產品的流動已經是全國性的了,因此要在充分考慮我國地理、交通網布局、資源分布以及產品生產企業情況的前提下,合理規劃物流園區的布局,避免貨物迂回運輸,減少廢氣污染和噪音污染,減少過多的在途車輛產生的較多的一次運輸,從而減少其燃料消耗和對道路面積的需求等。
4.2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雖然2003年我國鐵路營業里程7.3萬公里,公路里程達179.6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萬公里),內河航道里程 12.2萬公里,還建成了一批鐵路、公路站場和貨運樞紐、海運和內河港口,但我國同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是不能忽視的。我國現在的倉儲中心多為平房,鐵路、公路負載比較重,這都表明我國還需要加大基礎設施投入。
4.3 物流企業也要從保護環境的角度制定其經營管理戰略
選擇綠色運輸,通過交通工具的搭配有效利用車輛,提高配送效率,在合理規劃網點及配送中心的基礎上,努力優化配送路線,提倡共同配送,提高往返載貨率等;減少公路運輸,盡量采用鐵路運輸或海運;使用“綠色”運輸工具,采用小型貨車等低排放運輸工具,保證運輸車輛尾氣排放量達到標準;采用綠色包裝,使用可降解的包裝材料,設計簡易包裝,減少一次性包裝,提高包裝廢棄物的回收再生利用率,加強綠色包裝宣傳等;開展綠色流通加工,由分散加工轉向專業集中加工,以規模作業方式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環境污染;集中處理流通加工過程中產生的邊角廢料,減少廢棄物污染。
4.4 積極立法,建立綠色物流的法律保證體系
當今社會是法治社會,法律體系的形成是綠色物流得以長期穩定執行的保證,對物流企業和消費者都有一定的制約作用。
4.5 加大人才培養力度
這有賴于媒體的宣傳和教育部門的引導。我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數總量很大,但由于人們的觀念沒有得到及時更新,選擇物流專業的學生相對較少。當然這也與物流是新興產業有關。面對如此廣闊的就業發展前景,人才問題的解決是有可能的。
4.6 加強物流行業自身的分工,實現近似產品流通的專業化經營
由于產品的特點不同,其存貯、包裝以及運輸過程中的注意事項等各不相同。合理的分工可以減少企業的經營費用,專業化的過程也有利于熟悉相關業務,減少企業的無用功,有利于環境保護。
4.7 加強物流產業的標準化和信息化建設
隨著通訊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應將全球定位系統引入物流活動當中,結合公路、鐵路、海運和空運信息,合理安排物流的路線和車輛,實現物流快速準確運行。我國物流作業環節所使用的設備以及包裝、運輸、裝卸等流通環節都缺少必要的行業標準和行業規范,導致物流效率普遍不高,因此要實現綠色物流,這方面的建設也是必不可少的。
[1]周啟蕾,物流學概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2]路岷山.綠色物流理論及其發展路徑探析.科技經濟市場,2006.
[3]楊金梅,霍彩珍.淺析我國綠色物流的發展.中國市場,2008.
[4]王雪峰.我國綠色物流的發展分析.商場現代化,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