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子鈞 楊永政 何 濤
(1湖北省植保總站,武漢 430070;2湖北省房縣植保站,房縣 442100)
稻水象甲是近年傳入湖北省的外來有害生物,屬鞘翅目、象甲科、象甲屬。2009年5月在房縣首次發現。此蟲寄主范圍廣泛,成蟲能取食 8科 98種植物,幼蟲能在 6科 30余種植物上完成生活史。就農作物而言,主要危害水稻、玉米等。據房縣大面積普查,2009年已傳播蔓延到主要公路沿線的城關、紅塔、軍店、化龍、窯淮、青峰、榔口等 7個鄉鎮,發生面積達 133.3h m2,發生程度較重,達 3級,其中有0.4hm2水稻絕收。
據觀察,稻水象甲在房縣 1年發生不完全 1.5代,即越冬代成蟲、第 1代幼蟲和第 1代成蟲,另有極少數能發育完全第 2代;越冬代成蟲發生在 5月上旬,于水稻分蘗期轉到稻株葉片尖端為害,產卵于近水層的植物組織,卵期 6~10d,初孵幼蟲先取食葉肉 1~3d,后落入水中,蛀入根內為害,為害根部呈針刺般大小孔洞,根系逐漸變黃至黑褐色,根系失去活力,5月下旬至 6月上旬為幼蟲孵化高峰期;7月下旬至 8月上旬為第 1代成蟲為害盛期,取食葉片呈細長條形白斑,長短不一,寬度均等,長度不超過 3cm,不破裂,線條筆直,寬度為 0.09cm,區別于稻稈潛蠅和稻螟蛉成蟲為害葉片癥狀,8月中旬大田還可觀察到成蟲以及其稻葉新鮮為害癥狀,8月下旬后大部分成蟲陸續轉移到寄主越冬。
稻水象甲遠距離傳播主要是通過疫情發生區車輛運輸攜帶傳入的,并以第 1代成蟲為主。第 1代成蟲具有很強的趨光性和飛翔能力,附著在疫情發生區運輸車輛上較多;稻水象甲就近蔓延隨暴雨、水流擴散為主,稻草運輸和趨光近距離飛行擴散為輔。此蟲孤雌生殖,只要有一頭活雌蟲傳入,即可以繁衍滋生。越冬代成蟲性惰,不善飛翔,受驚反應遲鈍,有假死性,轉移為害能力差,故遠距離傳播以第 1代成蟲為主。
公路沿線及渠邊田塊稻水象甲發生為害較其它田塊要重,遠距離傳播以這些田塊傳入方便,蟲量較大,故初傳入時發生為害較重;越冬蟲源多的周圍田塊發生為害較重,越冬成蟲在春季開始取食寄主葉片或棲息在水稻等植株基部,黃昏時爬至附近返青的秧田,先取食葉片葉肉,形成長短不一的細長條形白斑;成蟲為害嚴重的秧苗葉片單蔸稻株,此蔸根系幼蟲也就越多,為害就越重。在分蘗期,一蔸秧苗根系有 3~5頭幼蟲為害,嚴重時達每蔸 7~10頭,會引起植株黃化枯萎,蟲害較多時,造成稻株漂秧倒伏,輕輕提起可見多數根系呈細小孔洞,并且布滿褐黑色堅韌性的纖維網絲,根系呈黃色至褐色;越冬代成蟲為害輕,第 1代幼蟲、第 1代成蟲為害重。越冬代成蟲取食葉片造成的白斑較少,對秧苗長勢影響較輕。第 1代幼蟲在分蘗期可造成植株黃化枯萎,形狀像“座蔸”,嚴重的引起飄秧、倒伏,缺苗嚴重。第 1代成蟲大量取食葉片,近觀稻葉一片白色,可能是為越冬準備充足的營養條件。成蟲具群聚性,轉移習性弱,因此,在初始傳入時,以個別田塊發生為害較重,在同一田塊分布比較均勻,在周圍蟲源較少田塊分布不均勻。
5月初開始,成蟲于黃昏時爬至處于分蘗期的稻葉尖端,取食葉肉組織,補充營養,白天棲息在稻株基部,性惰、不活躍,黃昏后活躍。成蟲營孤雌生殖,產卵于水下或近水層的植物組織,產卵期 1個月,產卵量 50~100粒,卵期 6~10d,初孵幼蟲先取食葉肉 1~3d,后落入水中,蛀入根系為害,喜食稻株根系中上部,幼蟲期 30~40d。老熟幼蟲吐一堅韌纖維狀細絲插入根系,營造卵形土繭化蛹,故蛹體不易隨須根土而落,一般拔出稻蔸洗凈就能觀察到土繭。蛹期 7~14d,土繭顏色隨天數增加而變化,由泥土本色趨淡,蛹體在羽化前接近成蟲體形,羽化后蛹殼殘留在根系上,以成蟲在稻蔸和其它寄主越冬。值得注意的是此蟲極少數能羽化成第 2代成蟲。據系統觀察,9月5日在城關鎮白土村稻田觀察到 2代成蟲羽化,數量僅 1頭,而大部分成蟲在 8月下旬開始轉移其他寄主越冬。成蟲壽命極長,可達 260d以上,潛水能力強,可仰浮水面,在自然狀態下,成蟲在水中可存活 48d。
根據稻水象甲傳播途徑和為害習性,要抓好植物檢疫,嚴格疫情傳播擴散,控制越冬代成蟲,鏟除田邊雜草,挑治第 1代成蟲,普治第 1代幼蟲,抓好統防統治。在疫情剛傳入時,對核心疫情田塊及方圓 3KM的水稻普治兩遍,控制疫情擴散蔓延。
在水稻種植期間及運送稻草時期,依法嚴格執行產地檢疫和調運檢疫,嚴防稻水象甲隨稻草等材料擴散,控制疫情發生蔓延。
以鄉鎮或自然村為單位,把握有利時機,集中人力、物資、時間,開展大面積統防統治;在冬季翻耕土地,可降低殘留在稻茬或稻田土層內越冬成蟲的成活率。在冬春季節及時清除稻田周邊雜草”或噴灑殺蟲劑,可殺滅大量越冬代成蟲,起到殺一滅千的作用。利用成蟲趨光性的特點,4~8月安裝頻振式殺蟲燈進行燈光誘殺;水稻返青分蘗期,越冬成蟲開始轉移到稻田為害,要抓緊關鍵時機,667m2用 20%三唑磷乳油 100mL,對水 50kg,施藥最宜在下午 5時以后,把越冬成蟲消滅在產卵之前,起到保苗和直接減少幼蟲的作用。
每蔸稻株成蟲為害 2~3片葉,根系內有幼蟲 1~2條,會造成稻株黃化。成蟲為害 5片葉以上,根系內有幼蟲 3~5條,會造成稻株枯萎。根系內幼蟲達 7條以上,會造成飄秧、缺苗,全田一片東倒西歪。因此,稻水象甲宜早防治。生產上見到稻株葉片細長條形白斑逐漸增多時,或每蔸幼蟲 1頭時,即用藥防治,667m2用 5%殺蟲雙顆粒劑 1kg,均勻撒施,甲基異硫磷顆粒劑防治,對根際幼蟲控制效果良好,也可噴灑 20%辛唑磷乳油 1500倍液,對成蟲、幼蟲均有殺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