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虎 代 華 王 猛 胡雙全
(湖北省崇陽縣植保站,崇陽 437500)
20世紀 80年代中期以前,水稻褐條矮縮病曾在崇陽縣普遍發生,至 1986年達到發病高峰,發病嚴重的田塊水稻產量損失率超過 50%。我們通過選用抗(耐)病品種、成片種植等措施阻斷傳毒昆蟲在早、晚稻和不同熟性品種上傳毒,使水稻褐條矮縮病得到了有效控制,20世紀 80年代后期以來此病在我縣基本絕跡。但近幾年來有恢復和擴展之趨勢,據 2009年調查,褐條矮縮病在全縣各地均有一定面積和程度的發生。
水稻褐條矮縮病是一種病毒性病害,初始病毒可由黑尾葉蟬、二條黑尾葉蟬和電光葉蟬傳播。以黑尾葉蟬為主。帶菌葉蟬能終身傳毒,可經卵傳染。黑尾葉蟬在病稻上吸汁最短獲毒時間5min。獲毒后需經一段循回期才能傳毒,循回期 20℃時為 17d,29.2℃為12.4d。水稻感病后經一段潛育期顯癥,苗期氣溫22.6℃,潛育期 11~24d,苗期至分蘗期感病的潛育期短,以后隨齡期增長而延長。病毒在黑尾葉蟬體內越冬。水稻在苗期至分蘗期感染病毒后,植株矮縮,分蘗增多,葉片濃綠,僵直,生長后期病稻不能抽穗結實。水稻在苗期至分蘗期感染病毒后,植株矮縮,分蘗增多,葉片濃綠,僵直,生長后期病稻不能抽穗結實。病葉癥狀表現為兩種類型:第 1種類型是白點型 ,在葉片上或葉鞘上出現與葉脈平行的虛線狀黃白色點條斑,以基部最明顯,始病葉以上新葉都出現點條,以下老葉一般不出現。第2種類型是扭曲型,在光照不足情況下,心葉抽出呈扭曲狀,隨心葉伸展,葉片邊緣出現波狀缺刻,色澤淡黃。孕穗期發病,多在劍葉葉片和葉鞘上出現白色點條,穗頸縮短,形成包頸或半包頸穗。
據調查,褐條矮縮病易感品種較為普遍,其中以金優系列為主,如金優 77、金優 207、金優 284、金優616、金優 299、金優 212、金優 38、金優晚三等品種,其次是 T優系列,如 T優 207、T優 272等品種,隆平084、H 28優 207、中優 250也見發病。
褐條矮縮病主要在晚稻上發生,其次為中稻,早稻未見發生。據統計全縣1萬 hm2晚稻褐條矮縮病發病面積達 2 753hm2,6 813hm2中稻發病面積為706.67hm2,總計發病面積達到 3 460hm2。
2009年發病嚴重的田塊發病株占總株數的比例達 35%以上,全縣見病田塊平均發病株占總株數的比例達 10%左右。特別是此病多年沒有發生,對此病熟悉的技術人員極少,發病田塊的種植農戶認為發病株是雜株,要求種子經銷商進行賠償,加之此病不是水稻保險理賠的范圍,導致農戶與種子經銷商矛盾激化,群體上訪事件時有發生。
3.1 氣候條件適宜
水稻褐條矮縮病病毒的初侵染源和傳毒介體主要是黑尾葉蟬,去年冬季氣候較為溫暖干燥,帶毒蟲源越冬若蟲存活率高;加上 2009年下半年雨水較少、濕度不大,也有利于該病的發生流行。
3.2 我縣為早稻、中稻、一季晚稻、雙季晚稻及常規稻和優質稻的混栽區,并且同一區域水稻品種不同,栽插期和成熟期不一致,優質稻面積大,田間食料豐富,給黑尾葉蟬不斷繁殖和蟲口密度迅速增長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從而使此病不斷擴展蔓延以至流行。
3.3 防治黑尾葉蟬等傳毒昆蟲不力,導致其傳毒昆蟲的種群得到恢復和發展。水稻褐條矮縮病發生、流行、為害程度與黑尾葉蟬等昆蟲田間基數、蟲量關系密切。但多年來水稻褐條矮縮病未見發生,廣大農戶普遍輕視對黑尾葉蟬等昆蟲的防治,于是水稻生長、生育期本田黑尾葉蟬等有害傳毒昆蟲量過大,為水稻褐條矮縮病的流行提供了充足的毒源和傳毒媒介。
3.4 近幾年大面積推廣種植的新品種主要為高產優質型的,大多數品種對水稻褐條矮縮病抗性不強,有的品種還高感褐條矮縮病。
3.5 由于部分農戶長期大量施用化學肥料,特別是偏施氮肥,輕有機肥和磷鉀肥,導致水稻生長嫩綠,不僅引起水稻抗蟲性減退,而且刺激了黑尾葉蟬數量的增長,加大了病毒傳播。
因為水稻褐條病主要通過黑尾葉蟬和二條黑尾葉蟬及電光葉蟬傳播,所以防治此病的關鍵是采取多種措施控制越冬基數和抓住黑尾葉蟬的遷飛高峰期和水稻的主要感病期進行防蟲,才可收到防病效果。
4.1 越冬時鏟除看麥娘等田間雜草,減少黑尾葉蟬的寄主數量,壓低越冬蟲源。
4.2 選育抗(耐)病品種。目前雖無高度抗病品種,但品種間的抗病性有一定差異,應盡量選用一些抗性相對較好的品種進行種植。
4.3 早、中、晚稻秧田盡量遠離上年發病的重病田,集中育苗管理,減少感病機會。
4.4 要成片種植,不種插花田,防止黑尾葉蟬和二條黑尾葉蟬及電光葉蟬在早、晚稻和不同熟性品種上傳毒,減少其往返遷移傳病的機會,并有利于治蟲防病工作的開展。
4.5 要加強田間管理,促進稻苗早發,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4.6 選用高效殺蟲劑控制黑尾葉蟬和二條黑尾葉蟬及電光葉蟬。重點做好黑尾葉蟬的兩個遷飛高峰期的防治,一是在越冬代成蟲遷飛盛期,著重對早稻秧田和早插本田的防治,同時在第 1代若蟲孵化盛期注意對遲插早、中稻秧田的防治。二是抓好第 2代、第 3代成蟲遷飛期的防治,抓好第 2代、第 3代成蟲的防治是全年治蟲防病的關鍵,除應注意保護晚秧田、做好邊收早稻邊治蟲和本田田邊的封鎖外,特別對早插本田應在插秧后立即噴藥防治。可選用的殺蟲劑有乙酰甲胺磷、毒死蜱等。
4.7 如果稻田已發現水稻褐條矮縮病,應立即用嗎啉呱酮類或碘劑殺菌劑與葉面肥同殺蟲劑交替使用,控制水稻褐條矮縮病蔓延、流行,促使水稻恢復生長。
從近年來水稻褐條矮縮病的發生情況可以看出此病在今后有進一步蔓延、加重的趨勢,將嚴重威脅水稻的生長安全,而當前對此病沒有一種較為有效的防治辦法,所以要加強對水稻褐條矮縮病和其它矮縮病的研究,探索新型有效的防治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