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華,李兆洪
(1.黑龍江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哈爾濱150080;2.巴彥縣地下排水管理處,黑龍江巴彥151800)
有關水資源的概念(或稱定義)多有不同表述,但筆者認為以下兩種說話比較令人理解和運用。
1.1.1 中國水利百科全書中的表述(見三卷1903頁)
水資源(water resources)是地球上所有的氣態、液態或固態的天然水。人類可利用的水資源,主要指某一地區逐年可以恢復和更新的淡水資源。地球上的水資源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永久儲量,它的更替周期很長,更新極緩慢,如深層地下水;另一類是年內可恢復儲量,它積極參與全球水循環逐年得到更新,在較長時間內保持動態平衡,即通常說的可利用水資源。
1.1.2 水利部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賀偉程研究員的表述(見該院水資源:8003研究報告,1980年5月)
該報告對水資源定義為:
從廣義來說,地球水圈中各個環節各種形態的水都可以稱之為水資源,因為它們之間是緊密聯系的,對人類均有直接或間接的使用價值。狹義的水資源,是指可供人類經常取用的水量,即大陸上由大氣降水補給的各種地表、地下淡水體的動態水量。地表水包括河流、湖泊、冰川等,其動態水量為河川徑流量,故通常把河川徑流量稱之為地表水資源;地下水的靜儲量雖然很大,但其動態水量較小,主要靠降水和地表水的入滲補給,一般將地下水的補量理解為地下水資源。
水資源具有以下五大特點
1.2.1 利用的多樣性
水資源在國民經濟各部門中的用途是相當廣泛的,不僅用于農業灌溉、工業用水和生活供水,而且還可以于發電、水運、水產、旅游和環保。在各用水戶中,有的是消耗性用水,有的是非消耗性用水,只要合理安排,就能一水多用,充分發揮水資源的綜合效益。
1.2.2 變化的復雜性
水資源在地區分布上是不均勻的,年際年內變化很大,為了滿足各地區各部門的要求,必須修建蓄水、調水工程進行進空的再分配。由于興建各種水利工程要受自然、技術、經濟等條件的限制,水資源永遠不可能被完全利用;由于地表水、地下水的相互轉化關系,增加了水資源合理利用的復雜性。
1.2.3 補給的循環性
水資源在開采取用后,能夠得到大氣降水的不斷補給,開采和消耗,補給和恢復,這種循環不止的規律,是水資源的最重要特點。但從水量平均的觀點來看,多年平均取用量一般不能超過多年平均補給量,否則將給自然環境帶來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在對地下水資源開采利用時,尤應注意。水循環過程是無限的,但年取用水量則是有限的,只有充分認識這一點,才能有效地并合理地利用水資源。
1.2.4 經濟上的兩重性
水資源即有造福于人類的一面,也有造成災害的一面。例如河川徑流經人工調節后,可用于發電、灌溉供水和水運等,但對大水年的汛期徑流若不采取工程措施加以控制,就會帶來洪澇災害。適量開采地下水,既能提取一部分水量供工農業生產用,也能降低地下水位,起到防止土壤沼澤化、鹽堿化的作用;如果取用過多(超采),就會使地下水位持續下降,漏斗不斷擴大,形成地下水枯竭,甚至造成地面沉降等惡果。水資源的合理利用,應達到興利防害的雙重目的。
“人是生產力的第一要素”,公司成立后,立即著手抓隊伍建設,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通過發布通告、報名、審查、筆試、面試、政審等一系列流程,2017年8月1日,所有人員全部到位,一支人才結構合理、專業知識互補、充滿生機活力、朝氣蓬勃的儲備土地管理隊伍已然形成。公司員工白天上班查檔案、走地塊,熟悉業務,晚上參加培訓班,聆聽專家講課,學習與國土有關的法律法規以及與儲備工作相關的業務知識,統一了思想,提高了認識,凝聚了人心,提升了業務,明確了方向。目前全體員工工作積極性高漲,自覺融入到儲備土地經營管理工作中,為高質量完成市區儲備土地經營管理工作夯實了堅實的基礎。
1.2.5 使用的不可代替性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類賴以生存、社會經濟得以發展的物質資源,是任何一種資源無可代替的物質。
人們早已察覺到,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會生活水平的提高,各部門對水的需求量日益加大,許多國家的地區和城市,普遍存在水源不足,用水緊張的問題。城市出現“水荒”,異常干旱現象早已危及人類生活的安寧。今年我國云南、貴州、廣西、重慶等省市出現的歷史罕見的干旱就是一個例證。因此,在水資源上,除了合理開發外,更重要的是要優化配置,合理利用,做到節約用水,保護水質符合不同要求的用水標準,以下闡述水資源保護的主要內容與基本策略。
水資源保護包括水量保護和水質保護兩個方面。在水量保護方面,主要是對水資源統籌規劃,涵養水源,調節水量,科學用水,節約用水,建設節水型工農業和節水型社會。在水質保護方面,主要是制訂水質規劃,提出防治措施。具體工作內容是:制定水環境保護法規和標準;進行水質調查、監測與評價;研究水體中污染物質遷移、污染物質轉化和污染物質降解與水體自凈作用的規律;建立水質模型,制訂水環境規劃;實行科學的水質管理。
2.2.1 抓好宏觀戰略性規劃
1)做好我國的七大江河為主體的流域不同水平年的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規劃與修訂規劃。
2)以此為基礎,做好各省市大中河流的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規劃。
3)做好不同水平年適應國民經濟發展和水資源的可供量各業需水與可供水的供需平衡預測規劃。
2.2.2 抓好具體實施的前期工作
1)水質調查與評價。主要包括設立監測站網,選擇分析化驗指標,確定水體污染類型和污染程度等。
2)水體污染物質遷移、轉化、降解和自凈規律研究。主要研究污染物質在水體中存在形式與光照、溫度、酸度、泥沙、水流狀態等環境因子之間的關系,及其通過稀釋、吸附、解吸、凝聚、絡合、生物分解等物理、化學與生物作用所發生的降解自凈過程的機理與規律,為建立水質動態模型、確定水環境容量、制定水環境保護法規與標準,進行水質規劃,防止水體污染、提供科學依據。
3)水質模型研究。水質模型是定量化研究水體污染規律的重要手段,是水質規劃、水質預測、水質預報的基礎,它能揭示污染物質變化與河流、湖泊等水體的水文因子的關系。
4)水環境保護標準研究。水環境保護標準是控制與改善水環境的依據,主要包括水環境質量標準、排放標準和各類用水標準等;水環境保護標準分為國家級、部級的和地區級等。
5)制訂水質規劃,提出水污染防治措施。根據水體條件和開發利用要求以及排污情況,提出保護和治理規劃以及各種治理工程的優化方案。
6)水質管理。包括水體污染源的管理和河流、湖泊等水體環境的管理;水體污染源管理是對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種類、數量、特性、濃度、時間、地點和方式進行有效的監督、監測與限制,對其污染治理給予技術上指導;水體環境管理采取行政、立法、經濟和技術等綜合措施,對影響水體環境質量的種種因素,施加政治、經濟的壓力,以促進污染源治理和城市污水的處理。
7)加強法制建設,貫徹落實。水法是防止、控制和消除水污染,保障合理利用水資源的有力措施。我國先后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工業廢水排放標準》和《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等,使水資源保護工作逐步進入立法管理階段。
世界各國水污染防治發展的特點是從局部治理發展為區域治理,從單項單源治理發展為綜合防治,即把區域水資源量度、利用狀況、污染程度、凈化處理和自然凈化能力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以求得整體上最優防治方案。例如,英國泰晤士河、美國特拉瓦河等,都是在多年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運用系統工程的原理與方法,對復雜的水環境進行綜合系統分析分析與現代模擬,以擬定治理方案進行了優化選擇,花費較少的投資與時間,獲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1]全國水資源合理利用與供需平衡技術小組.水資源利用[M].北京:全國水資源合理利用與供需平衡技術小組,1984.
[2]賀偉程.水資源:8003研究報告[R].北京:水利部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