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衡水學院 生命科學系 袁敏
現代城市園林綠地中的植物配置
河北衡水學院 生命科學系 袁敏
植物是構成園林的主要素材和主題,植物配置的優劣直接影響城市規劃藝術和城市生態建設。植物的配置不僅要遵循科學性,而且要講究藝術性,創造出優美的景觀效果,達到生態、經濟、社會三者效益并舉。初步歸納了近年來城市園林綠地建設的不足之處,并提出了不斷發展和建設的意見。
城市園林綠地植物
園林是由土地、水體、植物和建筑這四種基本因素構成的綜合藝術,而植物是構成園林的主要素材和主題。植物在空間、時間、色彩上構成的變化是無法比擬的。在現在城市園林中植物的季相變化是人們感受最為直接的景象,也是唯一能讓人感受到生命變化的景致。起變化的景象對人們的生活及精神產生了深淵的影響。
植物的季相變化隨著地域、氣候等條件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變化。如北方四季季候變化明顯,隨之植物的季相變化也尤為突出,在春天,百花爭艷,春光無限,而這樣怒放的花季轉瞬即逝,半月后取而代之的是濃密的綠葉,便是夏天的景色。秋天山林盡染,成片或紅或黃的風景,令人宛若置身童話中,深秋風吹落樹葉,剩下光禿的樹枝,唯有青松挺秀,冬天雪壓青松,別有韻味。而在嶺南兩廣以及更為南端的地域就無法感受到如此明顯的四季變化,唯有四季常綠。經過漫長的發展,植物的季相景觀被賦予人格化,從更大程度上是一種文化的體現,因此,大量的詩詞作品中,季相景觀被永久地記錄下來,為世人所傳誦。
園林植物對建筑藝術產生明顯影響,根據樹形特征,采用孤植、叢植或群植等各種種植方式創造出不同的具獨特性的空間,提供不同的自然景觀點,以及由于植物的季相變化,建筑物的藝術表現也被賦予生命,隨著時間變化產生不同藝術效果,從而改變建筑單調硬朗外形以及單一的季相景觀。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迅速發展,城市生態建設逐漸體現出重要性,而城市園林綠地建設是城市生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我國的城市園林綠地起步慢,但是發展迅速。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
在各個城市快速發展的同時,雖然都為改善和提高城市環境建設在不斷努力,但在城市綠地設計和建設時,僅在草坪上點綴式的栽植幾株喬木,零星地配置些灌木叢是遠遠不夠的。大量種植草坪的缺點主要有三點:
(1)長期綠化、養護成本高。雖然前期采用播種培植草坪或鋪設草坪的工程造價相對于種植大量的喬木的工程造價低,但后期草坪每年的養護修剪,以及幾年后草坪面臨著退化、老化的問題,要使草坪恢復原有的景觀效果,則需重新栽種,而這些后期的養護費用是一筆過大的投入。如栽植大量喬灌木及地被植物,雖然前期的資金投入比廣植草坪高,但是后期的維護費用比草坪低。待樹木適應周圍環境逐漸成形,之后的養護會便幾乎為零。
(2)不能有效的改善空氣質量、降低噪聲污染。據北京市園林科研所的一項專題研究報告得出(1997年8月):每株落葉喬木、常綠喬木吸收二氧化碳量和釋放氧氣量為2.91kg/d、1.84kg/d和1.99kg/d、1.34kg/ d,而每一平方米的草坪吸收二氧化碳量和釋放氧氣量則是0.107kg/d和0.078kg/d。可見相同面積的草坪和喬木,草坪吸收二氧化碳和制氧能力遠不及喬木的二氧化碳和制氧能力。同樣據有關研究,草坪的吸塵,凈化空氣,減低噪音方面也遠不如喬木。
(3)參與性能差。在沒有大規模栽植草皮以前,人們可在公園、小區的樹蔭下自在地聊天、娛樂,但到處種植的草坪卻將人拒之門外,只能觀賞,而不能融合綠色之中。
隨著城市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進程,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工礦企業排放大量工業廢氣、毒氣,嚴重威脅著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有科學家和園林專家多次提出,將森林引入城市,以改善城市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在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中,按以人為本的觀念,可在城市有限的空間里有規則地設計成片森林,如南方的水杉、池杉、香樟等,北方的楊樹、槐樹、千頭椿等,讓樹木起到改良空氣質量就可以了,并使人們在城市森林中盡情郊游、娛樂、休息。
我國人口眾多,可用土地資源少,在城市中這種情況更為嚴重。在城市綠化設計中,可充分利用空間開展綠化。在地面栽種成片高大樹林;在建筑物墻面上利用常青藤、薜荔、爬山虎等攀援植物進行墻體垂直綠化;在陽臺上設計種植槽,以便用戶栽植花草;建筑設計屋頂,栽種矮小花灌木、鋪設草坪。從而真正全方面多層次進行城市綠化,使城市建在森林中。
在一些城市,對綠地并非因為樹木發生蟲害而頻繁的翻新、重植。在喬灌木還未成形或剛成形,便被全部拔去廢除,重新種植。促使綠地長期無法發揮其改善空氣質量及降低噪音等等功能。在對綠地重新規劃時,不僅要保留古樹名木意外,還要盡量的保留已成形且樹形端正完好的樹木。使其充分的發揮生態效益,并且在經濟效益方面,也相對少了一部分購進新樹及養護的費用。
各地絕大多數城市在綠地設計建設時,一味追求種植名貴樹木并未結合本城市的地域性進行規劃設計,使其失去了地域特征。在植物配置設計時應突出地方特色。由于各個城市規模及經濟發展狀況不一,以及自然條件、歷史文脈、地域文化不同,城市綠化應因地制宜,適地適物,結合當地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融合地方文化特色。只有把握歷史文脈,體現地域文化特色,才能創造據獨特性城市綠地。同時由于城市中空氣污染、土壤理化性能差等因素因此在選擇植物時應以適應性較強的鄉土樹種為主,使用鄉土樹種不僅能較快的產生生態效益,而且能夠最大程度的體現地方特色。
現代景觀環境中要充分考慮景觀環境的屬性,要體現為人所用的根本目的,即人性化設計。在設計概念上要強調整體設計觀,這樣的現代景觀環境才不至于成為東拼西湊的雜亂無章之物。在整個設計過程中,應始終圍繞著“以人為本”的理念進行每一個細部的規劃設計。“以人為本”的理念不只局限在當前的規劃,服務于當代的人類,而且應是長遠的、尊重自然的、維護生態的、切實為人類創造可持續發展的生存空間。
book=218,ebook=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