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芳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湖北武漢430079)
再論新實踐美學的幾個關鍵命題
侯 芳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湖北武漢430079)
新實踐美學自出現伊始,便不斷遭受著各方面的詰問和質疑,但是,新實踐美學以其深刻的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唯物主義和實踐的觀點為哲學基礎,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美學的中國化和生命力。進入21世紀后,在與西方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的思想接觸中,國內一些青年學者接受了這些思想并以之為武器對新實踐美學發(fā)起新一輪的攻擊,但新實踐美學也在討論中不斷得以反思和發(fā)展,變得更具生命力。在幾次論戰(zhàn)中,更是堅定了“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這一觀念以及將實踐劃為三個維度,即物質生產、精神生產、話語實踐的思想。新實踐美學的生命力就表現在對馬克思主義實踐美學思想的堅持和發(fā)展上。
人的本質;美;實踐;話語實踐
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學大討論中,實踐美學憑其開放的、發(fā)展的、有中國特色的,且以馬克思的唯物主義實踐觀為基礎的美學理論體系脫穎而出,一躍成為中國美學的主流,隨后就一直受到后實踐美學和其他保守派學者的質疑,對實踐美學的關鍵性命題,如“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以及張玉能先生領軍的新實踐美學提出的實踐有三個維度觀點的不遺余力的攻擊,但是事實真的是像那些批判者所言“是對馬克思主義的歪曲、踐踏”嗎?事實絕不是如此。馬克思主義是一個豐富的、開放的并且與時俱進的科學體系,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中更是創(chuàng)造性地把美放在對象化實踐的前提下進行討論。實踐美學的學者們通過對《手稿》實踐的理解,豐富了實踐美學的內容,更在論爭中看到自身的不足,并積極修正,不斷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使新實踐美學獲得了新的生命以及現代性闡釋,在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實踐美學思想基本特征的基礎之上獲得了新的發(fā)展。
“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是新實踐美學的中心命題之一,這一命題在對象與主體的實踐關系之中,在實踐創(chuàng)造的自由之中,辯證而又全面地揭示了美和審美的存在本體。因此,要了解美的本質,首先應該先正確理解什么是人的本質力量。
在馬克思那里,人的本質含義較為寬泛,但總體來講可以劃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是人的本質的內在層次即人的需要。只有當物質生產達到一定水平,人不至于餓著肚子為最基本的生存問題發(fā)愁的時候,才有能力和精力去欣賞自然界的美,去贊嘆“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去感受“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第二層是人的本質的核心層即自由、自覺的活動。馬克思所提到的“自由自覺的活動”——勞動,是一般的、決定人的本質的勞動,并不是指“異化勞動”,是那些具有實踐創(chuàng)造自由的本質的“一般勞動”。恩格斯說“勞動創(chuàng)造了美”,人通過自己的勞動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讓自然著上人的色彩,從而與人發(fā)生審美關系,而這樣“自由自覺的活動”在改造自然的同時也改造了人本身。第三層是人的本質的現實表現層即社會關系的總和?!懊篮蛯徝酪彩窃诤腿祟惿鐣囊磺猩鐣P系的總和的對象化,用一個現在比較時髦的術語來說就是‘主體間性’的對象化?!盵1]馬克思十分重視人與人、人與他人社會關系,并把社會關系看成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前提。美和審美是人的社會關系的總和的本質的對象化,所以社會關系的自由實踐或實踐自由的表現就是個體與社會的統(tǒng)一。一切人的感覺,包括美感能力,都是在一定的現實社會關系中歷史地形成的。所謂的“人的本質的對象化”就是人的本質力量通過勞動實踐作用到對象上去,使對象符合于人的本質。馬克思也在《手稿》中強調人的本質的對象化的必要性:“勞動的產品是固定在對象中的,物化為對象的勞動,是勞動的對象化”,“一方面為了使人的感覺成為人的,另一方面為了創(chuàng)造同人的本質和自然界的本質的全部豐富性相適應的人的感覺,無論從理論方面還是從實踐方面來說,人的本質的對象化都是必要的”。[2]83美就在物質生產為中心的社會實踐中,在以物質生產為中心的社會實踐中產生了?!白匀坏娜嘶腿说淖匀换碾p向對象化使得人與現實之間產生了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這種審美關系顯現在對象(自然、社會、人本身)之上就是美,這種審美關系顯現在人的意識之中就是審美(美感)。所以,美必定是對象性屬性。然而,美這種對象性屬性又是離不開人、人類社會的存在的,因此美又是關系到人的本質和人的本質力量的價值屬性。那么順理成章的結論就是:美是人的本質的對象化,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盵1]因此,章輝在論文中對蔣孔陽提出的“美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觀點進行批判也是沒有道理的。[3]
“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盵4]19“改變世界”也就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強調的實踐。自古以來的哲學家們總是從某種抽象的形而上學的前提出發(fā)來解釋世界。一部分認為世界是某種精神的存在,如柏拉圖的“理式”,黑格爾尊崇的“絕對精神”;另一部分則認為世界是由某種物質構成,如古希臘畢達哥斯拉認為的“數”,德謨克利特認為的“原子”。然而,只有馬克思和恩格斯從人的實踐活動出發(fā),科學地理解世界并將世界看作是人實踐活動的產物。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和重要基礎,實踐的概念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以往所有的西方傳統(tǒng)哲學的根本分界線。實踐究竟是什么呢?章輝認為,實踐僅僅是一種現實性的改造世界的物質活動,但這種理解實際上是將馬克思主義變成了跟以往的機械唯物主義沒有本質區(qū)別的理論,完全忽略了實踐活動中人的作用,仍然把實踐歸結為物質活動,對實踐中的精神性因素視而不見,這種理解是狹隘的,更不符合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精神。任何一種人的物質生產勞動都蘊含著某一特定人類的精神的、有意識的思維活動,這種思維活動始終伴隨在物質生產的過程中。實踐活動不但包含了人維持自身生存的物質活動,還包含了提高人的生存質量、升華自己生命境界的精神活動。
更重要的是,人的需要是多種多樣的,因此人為滿足自身的需要而進行的實踐活動也必然是多種多樣的,怎么可能會只局限于單一的物質生產活動呢?毛澤東在《實踐論》中認為人的一切活動都是實踐,實踐又包括生存斗爭、階級斗爭和科學實驗,這就將實踐的內涵由單純的物質生產擴展到包括精神生產在內的一切人類活動。事實上,實踐本身是一個多層次的結構,實踐的概念也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斷自我更新?!拔镔|交換層、意識作用層、價值評估層”三個層面構成實踐整體。張玉能教授在《新實踐美學論》中指出:“人類的實踐是人們?yōu)榱藢崿F自己的生存而進行的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他人之間關系的感性的、現實的活動。因此,實踐也理應分為三大類型:‘物質生產、精神生產、話語實踐’?!盵5]20對于新實踐美學的質問主要集中在是否應將“話語實踐”列入實踐范疇。
20世紀中期出現“語言學轉向”,語言由以往的媒介或工具上升為文學的本體性屬性,語言的能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釋放。雖然馬克思和恩格斯并沒有專門研究語言哲學、語言學的論著,但是我們可以在探討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美學的語言論維度的時候,以馬克思主義的語言觀為指導,充分吸納西方現代語言學和語言哲學的成果,來建構起完整的、科學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美學的語言論維度的理論體系。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就已經注意到了話語的重要性。“語言和意識具有同樣長久的歷史;語言也是一種實踐的、既為別人存在因而也為我自身而存在的、現實的意識。語言也和意識一樣,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產生的一個接一個的清晰的音節(jié)?!盵4]81“語言是從勞動中并和勞動一起產生出來的,這個解釋是唯一正確的,拿動物來比較,就可以證明。”“首先是勞動,然后是語言和勞動一起,成了兩個最主要的推動力,在它們的影響下,猿腦就逐漸地過渡到人腦;后者和前者雖然十分相似,但是要大得多和完善得多。”[6]377就這樣,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將語言作為實踐性的活動(話語實踐)——一種中介的身份溝通著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一方面,語言(話語實踐)是一種“實踐性的”意識;另一方面,語言(話語實踐)又是一種直接實現思想(思維的成果)的實踐(活動)。同樣,語言一方面具有物質的形式,“物質在這里表現為振動著的空氣層、聲音”,另一方面語言又是一種“現實的意識”。因此,語言(話語實踐)是一種特殊的實踐,是具有實踐和精神、物質和意識的二重性的活動(實踐)。[7]因此,話語作為一種實踐,是可以成立的。
新世紀之初,圍繞著新實踐美學的前途與發(fā)展,美學界展開了討論,但在討論中時常有“實踐美學終結論”、“告別實踐美學”等不負責任的言論出現,不少指責者其本人并沒有對實踐美學的理論及著作進行深入了解和研讀就進行“為批判而批判”,不是很令人費解嗎?楊春時在他的《走向后實踐美學》中按照自己的理解闡釋了張玉能關于實踐的內涵,已經是歪曲了實踐在新實踐美學中本身的含義,更令人費解的是他并沒有深入研讀蔣孔陽、張玉能的著述就提出質疑:“非本真的實踐的兩重性,即它一方面是異化勞動,另一方面也創(chuàng)造了美。他(指張玉能)似乎在說非本真的實踐既是異化勞動,又不是異化勞動,這不是自相矛盾嗎?”[8]楊春時振振有辭地提出這樣的詰問,顯然是沒有真正理解蔣孔陽和張玉能的關于異化勞動與美之間的關系。在他看來,異化勞動與美是完全不能聯系在一起的兩個概念,然而,在認真研讀馬克思的《手稿》時,我們會發(fā)現,馬克思對于異化勞動的分析主要是為了深刻揭露、鞭撻私有制社會的罪惡?!暗?我們從他和其他的著作中,從整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體系中看到他和恩格斯極其重視人類全部的文化藝術的遺產,重視從希臘奴隸制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一切珍貴的文學藝術遺產,而這些遺產,大多數都是在異化勞動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出來的。那么,我們怎么能說,馬克思不承認異化勞動能夠創(chuàng)造美呢?”[9]238異化勞動也能創(chuàng)造美,在異化勞動中,勞動者雖然是不自由的,無法支配自己的勞動,但是支配他的人卻能讓勞動者按照一定的目的進行勞動,改造自然,創(chuàng)造出新的產品。在被異化的勞動中,勞動者雖然感受不到美,可他們在主人的意圖下,創(chuàng)造著美的產品。縱觀世界文化史,那些壯偉的古代建筑、奇麗的人文景觀無不是在這樣的異化勞動下產生的。中國的萬里長城,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無不印刻著統(tǒng)治者殘酷剝削的罪證,但同時,它更是作為人類文化美的結晶而存在著。章輝在他的文章中認為張玉能教授的新實踐美學是“誤解了馬克思的實踐唯物論對于美學研究的意義,直接將哲學命題當作解決美學問題的法門”。[10]234章輝并未真正正視實踐內涵的豐富性,也并未在開放的視域內理解實踐概念,因此,其結論有失偏頗。
誠然,實踐美學在體系和理論探索上仍需繼續(xù)完善,但是絕不能因其在當前有些許問題還未解決就妄下斷言。實踐美學是一個開放的、發(fā)展的體系,這樣不斷自我超越的實踐美學還將會是新世紀美學的重要流派。
[1] 張玉能.人的本質力量與美[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
[2]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J].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 章輝.實踐范疇與當代中國美學[J].學習與探索,2009(3).
[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 張玉能.新實踐美學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 張玉能,張弓.新實踐美學的語言論維度[J].天津社會科學,2008(5).
[8] 楊春時.走向后實踐美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9] 蔣孔陽.美學新論[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10] 章輝.實踐美學——歷史譜系與理論終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Abstract:The New Practice Aesthetics since the beginning of its occurs,it was subjected to many questions,however,the new practice aesthetics use Marxism Practical Materialism and Practical View as its philosophical basis,reflect the Marxist aesthetics’s vitality.When the 21st century comes,with the west modernism and post-modernist thought contacts,the domestic young scholars accepted these ideas and use it as a weapon of the new practice aestheticsand to launch a new round of attacks on it,but new practice aestheticsand are also gets benefits from these discussions.and the New Practice Aesthetics become more vitality.In several controversies,we strengthen the concept which“Beauty is the objector of human essential force”,and divide the practice into three different types:material production,spiritual production and discourse production.The renewed spirit of the New Practice Aesthetics shows on promoting and persevering Marx’s Practice Aesthetical thoughts.
Key Words:human nature;aestheticsand;practice;discourse practice
A Further Study to the Key Proposition of the New Practice Aesthetics
Hou Fang
(School of Literature,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Wuhan,Hubei430079,China)
B83-06
A
1671-2544(2010)02-0023-03
2009-09-30
侯 芳(1986— ),女,天津人,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龍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