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小巋
(云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昆明650092)
略論民族侮謗語
韋小巋
(云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昆明650092)
文章以索緒爾語言哲學思想為指導,借鑒薩皮爾·沃爾夫假說和跨文化交際學說,從歷史、地理和民族文化特征三個層面探討在民族中心主義驅使之下民族侮謗語的形成和演化,以此說明語言與文化之間互動密切。
民族侮謗語;民族中心主義;索緒爾;假說
語言與文化的密切聯系一直是國內外學者關注的焦點。而在不同的文化視野之下,語言的內涵也成為一個耐人尋味的話題。鄧炎昌和劉潤清[1]19認為對同一個事物、生物或者概念,不同的語言中所對應的表達詞匯不同且詞匯量也有差異。這與現代語言學的奠基人索緒爾[2]6對語言本質的剖析有著異曲同工之處,他提出了“能指”和“所指”這一二分術語,指出語言符號所聯結的是一種概念和音響形象。音響形象并非物質形式的聲音,而只是心理印象,即語言符號所產生的感官印象。因此索氏[2]6將語言符號視為“雙重心理實體”,為避免產生歧義,分別由“所指”和“能指”取代概念和音響形象。
依據薩皮爾假說[2]212來詮釋語言與文化的互動關系,弱勢決定論更貼切,即無論何種語言形式,思維僅受語言的影響。換言之,既然語言對思維的影響是相對的,就為不同語言所承載的文化提供了跨文化交際的可能性和可行性,習語的形成和演化無疑生動地反映了語言、文化和思維三者相輔相成的關系。當代美國語言學家Hockett[3]333-334認為一個臨時形式取得的習語身份,其語言和非語言的總語境就是該習語的規定語境。不論表達新,還是環境新,還是二者都新,都是事件賦予被使用的語言形式以特殊的意義,于是這語言形式就成了習語。在諸多英語習語表達中,本文以民族侮謗語作為切入點,探究其演化及內涵。
民族侮謗語(ethnic slurs)[4]指在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對特定種族的影射性稱謂,通常具有貶義或蔑視、侮辱意味,其形成與種族歧視有關。常見的組合方式由特定民族劃分加上dog、pig或者由filthy修飾民族類別,如:filthy Jew,Russian pig。
不可否認,美國作為移民的熔爐,一直是各國移民的夢中樂土,這一強大的磁場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移民大軍,bean-eater/beaner指墨西哥人后裔或泛指混血兒,因為在墨西哥人中盛行食菜豆。bohunk指20世紀初烏克蘭移民,中東歐人后裔。coconut在美國指墨西哥裔美國人,頭發很短,參差不齊,與熱帶水果椰子類似。也是對在美國生活操西印度口音者或者模仿白人舉止黑人的蔑稱。同樣Oreo,原為美國卡夫食品公司推出的一種奶油夾心巧克力餅干品牌,現被形象地借指完全奉行白人生活方式和社交準則的黑人群體。同時充滿血腥和罪惡的“西進運動”也催生出將水果單詞賦予新意的民族侮謗語。apple一詞首度出現于20世紀80年代,最初由美國的印地安人即美洲的原住居民使用,指稱失去文化特性和文化認同的人。現在北美借指被美國化的印地安人,紅皮膚白心,恰似蘋果。
boong/bong/bung:在澳大利亞指當地土著,俚語含義為功能障礙、受感染的。
boonga/boong/bunga/boonie:在新西蘭指太平洋島國居民。
ancient Chinese secret:據20世紀70年代一則電視廣告,所有洗衣業務均被中國移民包攬
rail-hopper:指早期在美參與修筑鐵路的中國移民
snow bird:指猶太人退休后移居佛羅里達洲,雖然那里陽光充沛,他們卻選擇呆在室內,免受日光浴,保持皮膚白皙
由于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覬覦法國王位,導致英法百年戰爭于1337年爆發,1453年10月19日,英軍在波爾多投降,戰爭至此結束,然而法國貴族和平民在曠日持久的戰火中均蒙受了極大的災難。這一定程度上促使兩國民族情感的惡化,言語之間不免產生相互攻擊。18世紀,法國人性情奔放,在參加宴會等一切社交聚會時,常會不向主人告別就擅自離去。而彬彬有禮的英國人就把他們這種徑自離開的行為貶稱為French leave,泛指“不辭而別、溜之大吉”。之后英國醫生康多姆Condom發明了避孕套,人們就把避孕套取名condom以示紀念。而法國人卻將這種新發明戲稱為English overcoat。英國人不甘示弱,為了回敬法國人,又把避孕套蔑稱為French letter。以下是相關習語:
French novels色情小說
French prints黃色圖片
Pardon my French請原諒,我要用這個詛咒語了。
English disease!支氣管炎、軟骨病(因英國皇室成員久居城堡,少見陽光,而染病)
The best of British luck!祝好運!(正話反說,實為:祝你倒霉!)
基督教與猶太教淵源深厚,本質脫胎于猶太教。遺憾的是基督徒與猶太教徒間由于共同膜拜上帝耶和華唯一兒子耶穌之死,使本來同宗同源的教眾相互仇視。據《圣經·新約》記載,耶穌遭到一些猶太人的嫉恨,最終被門徒猶大出賣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由此,過去數世紀,激進的基督徒一直將猶太人歸罪為背叛上帝、出賣耶酥的罪魁禍首。以至在英語中出現了anti-semitis m(反猶主義),因為猶太人的祖先可追朔至閃米特人。這種觀念導致猶太人一直遭到歧視和迫害。希特勒巧妙地利用了反猶情緒,在其成名作《我的奮斗》一書中鼓吹種族主義論調,宣揚“所有的文明都起源于白種人”,而“雅利安人又是白種人當中最高貴的人種”,“猶太人始終只是其他民族身上的寄生蟲”。因而,猶太人“必須從地球上消失”。二戰期間,德國納粹分子對猶太人施行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Hayakawa指出[6]175猶太人被視為“精明”和“不可信”與基督教禁止基督徒以高利貸獲利有關。但失去圣城,無根漂泊的猶太人被迫從商或放貸。在莎翁筆下,《威尼斯商人》中猶太商人夏洛克貪得無厭倦,正反映出基督教教義對高利貸者的不齒。
宗教演化的悲劇性悖論在猶太人的命運多舛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一方面耶穌身為猶太人,為世界各地信徒所信奉,成為全球信眾最多的第一大教派,卻也使猶太人蒙受了難以言表的種族劫難,在流離失所中等待彌塞亞的救贖,使英語中出現了對猶太人侮辱性表達[5]:
wandering Jew:猶太人始祖在到達耶路撒冷圣城之前,曾度過紅海,在沙漠中飄泊40年后走出埃及
Jew Yorker:猶太人過度集中在紐約
Yiddiot:愚蠢的猶太人,各取Yiddish的詞頭和idiot詞尾
Jewpidity:Jew+stupidity縮合
Jew-burner/Jew-killer:二戰時期對猶太人實施大屠殺的德國人
lamp shade:納粹分子用猶太人的人皮做燈罩
bar code:在集中營中,將猶太囚徒手臂刺上編號,由于二戰后才發明條型碼并取得專利認證,該表達不太確切,僅起蔑稱作用
campers:二戰時期集中營關押的猶太人;亦指喜歡將孩子送去參加夏令營的猶太父母
specialmeal:按照猶太教教規向猶太乘客提供的機上用餐,有別于其它同機乘客
…..or I am a Jew,an Ebrew Jew(純種猶太人):賭咒用語,…我就不是人!
Edward Sapir[7]170指出沒有兩種語言近似到足以反映同一人類社會現狀。對不同社會群體,不可一概而論,進行機械的劃分。而作為語言符號系統具體表達方式之一的民族侮謗語,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英語作為公認的強勢傳播語言,造就了英語為母語國家的民族優越感,從而觸發了民族侮謗語的形成和演化,加之主流宗教文化思想和歷史地理因素的共同作用,使特定民族成為侮謗語的攻擊目標,倍受嘲諷。
本文著眼該語言現象,探尋如何深層次挖掘其蘊涵信息,流暢地完成跨文化體驗。如果淺嘗輒止,僅從字面意思理解民族侮謗語,會有不知所云的缺憾。美國學者Davis[7]50-51認為要自如游走于兩種文化,語言學習是必要的第一步,但還不夠圓滿。語言符號本身還可進一步劃分,因此在不同的亞文化場景中,同一種語言會呈現特定內涵。因此有效的語言學習應關注語言所承載文化信息的解讀。深刻學習并領會民族侮謗語的文化內涵有助于深化對英語言文化和其民族心理的認識,開闊學習視野,培養思辯能力。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M].北京:外語與教學研究出版社,1991.
[2]楊信彰.語言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Hockett,Charles Francis.A Course in Modern Linguistics[M].索振羽,葉蜚聲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4]W ikipedia,The Free Encyclopedia,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ethnic_slurs.
[5]The Racial Slur Database,http://www.rsdb.org/search?q=Chinese/Jew/Jewish/Dutch/French.
[6]Hayakawa,S.I.Language in Though and Action[M].New York:HarcourtBrace Jovanovich,1978.
[7]Davis,Linell.Doing Culture: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c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5.
Tentative Discussions on Ethnic Slurs
WEI Xiao-kui
(School of Economics&Management,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222,China)
Theoretically guided by Saussure’s linguistic philosophy,based on Sapir-Whorf Hypothesis and inspired by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ies,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for mation and evolution of ethnic slurs with the underlying ethnocentris m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in history,geography and nation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s,which in turn illustrates and reflects the inherent interaction be 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ethnic slurs;ethnocentrism;Saussure;hypothesis
C951
A
1008-9128(2010)05-0085-03
2010-05-31
韋小巋(1974-)女(彝族),云南昆明人,講師,在讀碩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際學。
[責任編輯 姜仁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