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 靜
(桂林圖書館,廣西 桂林 541002)
抗戰時期桂林的報刊與廣西的社會總動員
覃 靜
(桂林圖書館,廣西 桂林 541002)
抗戰時期,廣西實行了積極的抗戰政策,全省進行全民總動員,報刊為此極力宣傳動員,得到了民眾的積極響應,在廣西文化史上寫下了壯麗的一頁。
抗戰;報刊;桂林;社會總動員
抗戰時期,廣西新聞事業空前發展,形成了規模僅次于國民黨陪都重慶的報業中心城市桂林。當時在桂林出版和發行的日報有《廣西日報》、《新華日報 》、《掃蕩報 》、《救亡日報 》、《力報 》、《大公報 》等六種,晚報有《桂林晚報 》、《自由晚報 》、《大公晚報》、《廣西晚報》等四家,還有小報《民眾報》、《小春秋》、《辛報》等,是桂林歷史上出版報紙最多的一個時期。雖然這些報刊主辦方代表不同社會階層,但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均能求同存異,站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立場上,開展形式多樣的抗日救亡宣傳,報道各抗日戰場的動人事跡和日益高漲的抗日救亡運動,詳盡分析抗戰形勢,以最快的方式向民眾傳遞抗戰的信息和抗日的意志,實事求是地反映了廣西及全國乃至全世界反法西斯斗爭的情況,客觀上對廣西各族人民投身全民抗戰起到鼓勵、動員的作用,在廣西抗戰文化史上寫下了壯麗的一頁。
抗戰期間,桂林報刊業的繁榮發展,為宣傳抗戰救亡提供了廣闊的媒介平臺,也為動員民眾參加抗戰發揮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抗日戰爭是全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爭,地不分東南西北,人不分民族性別,共同對抗外來侵略者,這就是全面抗戰。全面抗戰就需要全民總動員,精神總動員 (即當今說的政治思想工作)是其重要組成部分。
1939年 3月 12日,國民政府在重慶頒發《國民精神總動員綱領及實施辦法》,昭示全國同胞:“今日之所宜致力者,尤當注意于精神之振作與集中;質言之,前期抗戰,軍事與精神并重,而第二期即后期之抗戰,則精神尤重于軍事。非提高吾全國國民堅強不屈之精神,不足以克服艱難而打破敵人精神之毒計。①李長賢.抗戰時期的社會運動.臺北《近代中國》雙月刊,第 35期,77頁?!惫鹆謭罂鐚Υ朔e極響應,利用各種方式對社會各界進行了廣泛的精神動員。
1.以報刊媒介為平臺,廣泛開展精神總動員思想大討論。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學會和報社從業人員,專門召開會議就精神總動員與新聞工作的關系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读蟆穼iT開辟了“國家總動員文化界宣傳周特刊”,發表了大量介紹全民總動員開展抗日救亡的新聞事件和思想討論。強調要達到國家總動員的要求,文化界必須首為倡率,因為文化界是“民眾中的先知先覺者,是社會的柱石,國家的瑰寶”,要以其所有的知識經驗去貢獻人類,教化人群,不要做那種“無濟于時、無補于世道人心而醉生夢死的自鳴得意者”,因為這種人“可以說是時代的渣滓”。文化人要在國家總動員的意義下站起來,千萬不要墮落,淪為末路的江湖知識分子。①《力報》1942年 2月 17日第四版。
2.利用各種紀念日,提醒人們勿忘國恥,堅持抗戰?!毒韧鋈請蟆吩?1939年的五四青年節之日,登載了梁寒操的《我國青年所負之歷史使命》,他寫道“現在是中國存亡生死的最后關頭,凡中華民族,不論男女老少,都有犧牲其身家性命,貢獻國家的義務,而尤其要一致起來擔負這種特殊使命的,還是我們一般青年?!碧栒偾嗄陮W生“拿熱血奔騰的勇氣,去完成他們歷史的使命。中國的唯一出路,在當前自然是抗戰和建國”②梁寒操“我國青年所負之歷史使命”,《救亡日報》1939年 5月 4日,第三版。?!毒韧鋈請蟆吩?1939年三八節前夕,登載了士心的《發動回教婦女參戰》一文,文章寫道“今日中華民族所遭受日本帝國主義者之侵略屠殺,我國人民之痛苦,敵人之行為,一再給我們證明,其慘殺的對象,無分回漢,何論男女?故我國人民應在中央政府領導下,抱定必死之決心,……全國動員,效忠國家。我回教婦女,同屬國民,自負有一份抗戰救國之天職,猶如其它婦女③士心“發動回教婦女參戰”,《救亡日報》1939年 3月 7日,第三版?!薄稈呤巿蟆返禽d了郭德潔的《廣西婦女趕快起來》等文章。總之,報刊界總在適時地利用各種節日來動員各階層廣大民眾。
3.以中共領導的報刊為主陣地,反對妥協,促進國民政府堅持抗戰。1939年 2月 10日《救亡日報》時論專欄刊載了李克農《對第三屆國民參政會的希望》一文,重申了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主張,堅持抗戰,駁斥了所謂“防共赤禍”,“共同防共”等濫言,呼吁“要在抗戰中表現我們的統一,加強我們的團結”④《救亡日報》1939年 2月 10日,第三版。,希望這屆政府作出團結、反對妥協的決議,并請政府明令通緝叛逆汪精衛。引起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和熱烈反響。
4.堅持正面報道,傳遞喜訊,鼓舞民心。1938年 10月日軍從廣東西進,逼近廣西,廣西前線告急,士氣民心面臨考驗,鼓舞斗志成為當時新聞媒體的迫切任務。1939年 4月 6日,《救亡日報》編發了《臺兒莊勝利紀念???連續報道了臺兒莊大捷的喜訊和戰地新聞。1940年 5月李宗仁指揮的豫鄂會戰又獲勝利,該報立即發表社論《祝福西大別山英雄》,極大地鼓舞了民心與士氣。1939年 5月12日《救亡日報》刊登了署名“斐”的通訊,報道了周恩來在八路軍桂林辦事處談婦女營殺敵的消息。此外,國際新聞社及進步刊物也經常報道八路軍、新四軍的抗日事跡。
5.各種報刊成為文化工作者創作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題材作品的園地。桂林抗戰時期,大批文化工作者以筆做槍,創作出許多以弘揚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的小說、詩歌、報告文學、戲曲、漫畫、木刻、音樂等作品,而桂林繁榮的報刊新聞業,為其作品發表提供了寬闊的展示平臺。如《廣西日報·桂林》發表的毅宏的《救亡線上民眾流行歌詠在太原》,《救亡日報·救亡漫木》刊登汪子美的雜文《汪精衛的“保護色”》、冰兄、建庵的連環木刻《汪精衛的變》等作品,《抗戰時代》第三卷第五期發表的陳邇冬的《雷雨中》以及高爾壽的獨幕劇《反戰》,都是這一時期以抗戰為題材的文藝精品,反映了當時桂林報刊新聞業以特有形式達到振奮人們熱情,強化民族意志,堅定必勝信心的目的。
6.積極報道國際反法西斯組織的相關新聞,闡明中國抗戰不是孤立的,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組成部分。1938年 12月朝鮮義勇隊到桂林,《廣西日報》以《訪問中國之友——朝鮮義勇隊》為題,介紹了朝鮮義勇隊。力揚撰寫的《我們緊緊握手——致朝鮮義勇隊同志》一文發表在《廣西日報》,盛贊朝鮮義勇隊,并闡明中朝攜手,共同抗日。
7.報道日寇的暴行,激發民眾抗戰熱情。桂林抗戰時期的報刊大量刊登了各地日軍燒殺淫掠的暴行,并配發社論、短評,主要評論當前抗戰中發生的事件。社論一般以千字以內,短評百多字左右,觀點鮮明,尖銳潑辣,切中要害。如《掃蕩報》1938年 12月 25日第三版的短評《撲滅毒焰——敵機慘炸桂林,昨天是第三次了》(全文連標點在內只有187個字):“十八個月來對倭戰事中,敵人一而再,再而三而四……的慘炸我們的城市,可說是竭其摧殘的毒手。然而我們可相信這畢竟炸不平我們抗倭的心火;反之地同仇敵愾的情緒卻因此而高度地燃燒起來。再者,昨天是圣誕節的前夜,可是敵機竟也不擇手段地炸中美教會,死教師二人、傷教友八人。此種狂舉,雖從前亦屢見不鮮,但于此我敬請世界人士注意:東方的日本強盜,不早日設法來撲滅他的毒焰,他必狂燃而肆無顧忌了”⑤《掃蕩報》1938年 12月 25日第三版。。該文既有敘述,又有評論,很富感染力。
國民政府在《抗戰建國綱領》中規定:“發動全國民眾,組織農工商學各職業團體,改善而充實之,使有錢者出錢,有力者出力,為爭取民族生存之抗戰而動員?!睘榇?桂林報刊積極響應,進行了廣泛的宣傳動員。
1.各報紙率先垂范,廣泛開展報紙義賣獻金運動。抗戰期間,桂林各大報刊為了從物質上支援抗戰,把自己出版的報紙賣出去,將所得的錢交給相關部門,這就是報紙義賣獻金運動。1939年 5月,日軍連續狂炸重慶。為救濟陪都難胞,《救亡日報》組織義賣活動,僅一個月時間共籌款 4 400多元。郭沫若聞訊,欣然賦詩贊揚:“紓難家宜毀,臨危命可捐。人能明大義,何用惜金錢?!?942年的《大公報·桂林》報道,“桂林市新聞界聯合本市各中學舉行文化勞軍報紙義賣,參加義賣報紙有《大公報》、《掃蕩報》、《廣西日報》和《力報》,桂林市公私立中學學生三百人,分成六十個義賣隊。全市各界人士和街民群眾熱烈響應這一抗戰義舉。據統計,晨、晚報義賣計八萬余元?!庇捎谌罕姺e極購買報紙、各報共計賣得 11萬多元獻給抗戰之用。
蒲琳第一個男友是搞音樂的,個性酷帥,長發一天一洗,襪子一直不換,穿爛扔了了事。蒲琳無法接受,分手了。第二個男友,長相帥酷,是魔都拆三代,獨子獨孫。但他有潔癖,拒絕身體接觸,除非愛到一定程度,蒲琳實在沒有信心能等到那種程度而自己心理沒障礙。這個男人被蒲琳標簽為只可遠觀不可褻玩。
2.各報刊積極發動了獻金、征募寒衣、獻機等運動,鼓勵民眾為抗戰獻力。
(1)廣西各界積極開展“七七獻金運動”。1938年 8月 3日《廣西日報》以標題“八步各界踴躍獻金,平樂區民團指揮部官佐以身作則”報道:“平樂區民團指揮部全體官佐,鑒于國難日益嚴重,非人人節衣縮食,臥薪嘗膽,無以渡此難關,‘七七’抗戰建國周年紀念日,該部官佐特將平日節下之桂鈔六百四十三元,全數獻捐,并在八步舉行獻金三天,得桂鈔二萬六千七百一十元三角四分,毫銀六百九十一元四角……其它金銀首飾,為數亦多”①《廣西日報》1938年 8月 3日,第四版?!稄V西日報》在當天就報道了二處獻金的成績。
(2)開展出錢勞軍運動。1941年 3月 5日《掃蕩報》登載《桂市各界本日起展開出錢勞軍運動,公共體育場舉行大會儀式,桂東路十字街口競賽獻金》;3月 6日繼續用大標題報道《桂市出錢勞軍大會,李主任出席致詞,將士的血肉頭顱使后方安居,盡力捐輸才對得住國家民族》,兩文號召桂林市各界積極為前線將士捐款,只有“這樣才算對得住國家民族,這樣才算對得住祖宗,這樣才算對得住子孫,這樣才算對得住前方浴血將士,更這樣才算對得住自己”②《桂市出錢勞軍大會》,《掃蕩報》1941年 3月 6日,第三版。桂林民眾對于捐獻活動也紛紛響應,“桂林市出錢勞軍競賽,獻金臺前,萬頭攢動,情形頗為熱烈,全日所得在萬元以上,銀行界僅廣西銀行捐獻二千元,……學校捐獻競賽,廣西大學以一千三百三十四元余占先,桂中五百余元,可居亞軍?!雹邸蹲詈笠蝗涨闆r》,《掃蕩報》1941年 3月 9日,第三版
(3)成立廣西文化勞軍委員會。1944年 6月14日《大公報》以顯要位置刊登了桂林文化界的倡議申明:“號召一切為了勝利,一切為了前方,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堅定戰斗意志,組織起來,防止敵人進攻”廣西文化界人士積極響應,成立了廣西文化勞軍委員會并開展了許多勞軍義演等有益抗戰工作的事宜,桂林報紙經常予以報道,并號召民眾參與。
(4)國旗獻金大游行。1944年 4至 5月間,日軍占領長沙,逼近衡陽,桂林告急。在危急關頭,桂林文化界的進步人士發起成立了桂林文化界擴大動員抗戰宣傳工作委員會,并決定于開展動員抗戰宣傳周活動。由李濟深,柳亞子、田漢、龍積之等人組成的“長老團”發起全民募捐。桂林各界人士和廣大市民積極響應。桂林各報刊立馬行動起來,為這次活動掀起高潮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助力。首先,桂林各報刊大造輿論,發表了《國旗在呼喚你獻金》、《一條街一百萬元》等報道,田漢先生在《桂林抗日大游行紀事》中寫道:“百萬人民離不開,蒼眉炯眼再登臺;國旗到處金如雨,盡道西南長老來?!逼浯胃鲌罂蹲搅嗽S多感人的場面:身著爛衫的乞丐將一天乞討來的錢如數捐出;擦鞋男孩和報童把一天辛苦掙來的錢投入國旗;一個人力車夫,揩著滿頭大汗,拉著車跑到國旗旁捐出了當天拉車的全部收入;漓江船上的煙花女也取下用皮肉掙來的金戒指和金耳環作奉獻。再次,各報刊也抨擊了一些社會丑惡行徑。如桂林中學的同學們走進麗都餐館去勸募時,卻被吝嗇的老板當作叫化子趕出大門,引起了同學們和市民們的憤怒了,《大公報》、《廣西日報》、《力報》均以顯著的位置,痛斥老板的丑惡行徑。
(5)一縣一機運動。即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每縣捐獻一架飛機,以建立起強大的空軍。據 1943年9月報道,僅一個月時間承認獻機數目已達數百架,廣西各地也開展捐款購買滑翔機運動,142師全體桂林官兵捐獻 1架,陸川縣小學老師捐款 9 300多元,省政府還特傳令嘉獎。
(6)為前線將士開展征募寒衣運動?!毒韧鋈請蟆酚?1939年 9月以后出版了《征募寒衣特輯》、《桂林各界代制寒衣運動特刊》,發表了《榮譽軍人怎樣過冬?》、《替榮譽軍人添菜》的倡議信。1940年 9月 22日《大公報》報道了畫家關山月等捐畫義賣,募資支前的活動。1940年 9月廣西各界成立了征募寒衣委員會,《大公報》及時進行了積極的宣傳報道。1940年 12月 15日,《救亡日報》發表評論和讀者來信,倡議各界人士為在抗戰中傷殘的軍人添衣過冬和添菜過年,僅十多天時間,便募集捐款 1 600多元。隨后報社兩次派出慰勞小組,將捐款的報社編印的慰問信分送給傷殘軍人,并發表了 3篇特寫,對慰問活動作了報道。1940年 12月 15日,在《救亡日報》的積極倡議下,桂林新聞界聯合組織義賣活動,捐獻“記者號”飛機,當天便募捐 2 300多元。
1936年兩廣事變發生時,新桂系為了動員民眾,顯示學生軍訓的成果、表達抗日救亡的決心,組織大中學校的學生成立學生軍??箲鸨l后,“積極發動第二期學生從軍運動中,修正志愿服役辦法”。廣西當局以廣西綏靖公署的名義公開在報上登載招考學生軍的布告,決定依靠青年學生,動員民眾支前作戰,抵御日寇入侵,組織了第三次廣西學生軍。原定招考 1 200名,可消息一登載后,廣西青年學生報名投考的共 18 000余人,因而不得不改變計劃,錄取了 4 200多人,編為 3個團,其中女生400多人。
廣西是全國推行自治的模范省,在加緊而迅速動員民眾保衛廣西方面有獨特表現。對于軍官的準備,為辦軍校每年要花一萬多元,每期學生均在一兩千以上;實行寓將于學的政策,中心校 (即高小)學生施以童子軍訓練,初中學生施以青年軍訓,高中至大學生施以正式軍事訓練。至于士兵方面的訓練,一是民團訓練,二是全省壯丁都受過短期軍事訓練,因而在 1938年第一次就動員了 48萬兵員上前線。
1.提供了數量和質量兼優的兵員。抗戰以來,廣西征兵將近 60萬人,比其它省份出兵多,僅次于四川,而且兵員質量十分精良,桂林、柳州曾發揮過抗戰基地的作用。正如李宗仁所說:抗戰爆發后,廣西“動員的迅速,是全國所無的”?!耙驗槠綍r組織的嚴整,訓練的精密,民族意識與抗日精神,充溢于每個團兵的腦海,所以沖鋒陷陣,沒有不敵愾同仇,視死如歸;而嚴守紀律,愛護民眾,尤為桂軍的本色。”盧溝橋事變后,廣西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內征集新兵十萬,并在上??箲甬斣孪卵撮_赴前線,動員速度之快,居各省之冠,他們在戰場上英勇抗戰,屢建奇功,贏得了全國人民的稱贊和擁護。
2.發展了生產、增強了抗日的物質基礎。1941年廣西省政府通過廣西省基層經濟建設綱要和廣西建設計劃大綱。桂林各報刊相繼給予轉載和刊載,如《廣西合庫通訊》、《廣西銀行月報》、《行政與訓練》、《國民教師》等,通過這一系列的宣傳報道,使《廣西建設計劃大綱》之總綱“廣西為中華民國之一省,廣西省政府為謀領導全省官民,共同努力于復興中國之任務,在整個建國計劃體系之內,積極從事于本省之建設?!闭讶惶煜?極大鼓舞了廣西民眾建設廣西的熱情,促使廣西經濟建設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在抗戰爆發前夕,廣西官營工廠僅有 11家,民營除梧州外,寥寥無幾。到 1943年,全省工廠278家,資本總額達 7千萬元以上。廣西經濟的發展,源源不斷地為前線提供了相當數量的軍事物資和資金。據桂政紀實記載:“在二十二年時,本省對外貿易總值為七千六百萬元,其中入中值為四千七百萬元,出口值為二千九百萬元,入超一千八百萬元;二十六年對外貿易總值增至八千八百余萬元,而入口反減至四千四百萬元,出口值則增至四千三百余萬元,入超值減至三十余萬矣”。由此可見,廣西經濟的發展不僅促進了社會條件的改善,也為抗日提供了雄厚的經濟實力,成為廣西社會總動員的強大經濟后盾。
(一)民眾的需求,帶來報業的興旺
抗日戰爭時期,桂林報業的發展是逐步的、有過程的。1939年前后成了辦報高潮。高潮實質是抗戰失利帶來的苦果,但同時促進了廣西報業的發展??箲鸨l之后,人們共同思考的最大問題是:怎樣去爭取抗戰的最后勝利。許多有識之士,包括廣西當局、省內外的新聞工作者都懂得:抗日戰爭是全民族動員起來反對日本侵略者的戰爭,要取得反對日本侵略戰爭的勝利,不但要在軍事上、經濟上、政治上、外交上作出全面的努力,也要在宣傳上作出全面的努力,即要使全國每一個軍民都能正確地認識這一場反侵略戰爭的性質、目的和任務,隨時了解戰爭的情況和發展動態,懂得自己應盡的義務和承擔的責任,從而自覺地樹立堅持抗戰必勝的信念,全力支持和參與抗日戰爭。為此就迫切需要推進地方新聞工作,在廣西各地開展強有力的抗日宣傳。隨著淪陷區的一些機構和新聞工作者陸陸續續轉移到桂林等地,桂林原有的報紙和新出版的報紙,從各方面展開抗日宣傳,充分顯示出新聞工作的威力。
尤其是在 1938年 11月,作為當時國際新聞總社社長、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學會負責人的范長江同志,從長沙撤退到桂林以后,提出了推進廣西地方新聞工作的意見。指出廣西 99個縣,每縣辦一張石印或油印報;2 309個鄉,每鄉辦一張小型的油印報或復寫報;12個民團指揮區,每個區辦一張鉛印四開報。他的建議得到當時的省長黃旭初的重視,他在桂林召開的時速座談會上強調辦好報紙的重要作用。之后以《廣西日報》為龍頭,創辦了大大小小鉛印、石印、油印的省、專、縣三級報紙網,據統計總共有 212種報紙,比上一個時期增加了兩倍。因此,抗戰期間,桂林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抗日救亡活動,報刊為適合于民眾的需要,作出了很大的貢獻。雖然戰爭環境異常惡劣,但是為了宣傳抗日,無數新聞工作者和進步人士仍奮不顧身,積極地復刊或創辦報紙、通訊社,使艱苦抗戰中的人們獲得了許多的訊息和知識,共同關心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報刊也應形勢及民眾的需求而煥發了“生命力”。
2.報刊的宣傳、動員,極大地鼓舞了士氣人心,促進了各地救亡運動的蓬勃發展。報刊強調只有全民動員才能爭取抗戰的勝利。報社不僅在做動員民眾的工作,而且身體力行,組織編輯記者帶著錢物到抗日前線、到后方醫院去慰問戰士、傷兵,替傷兵寫信、讀報?;貋砗笥謱憟蟮?表揚他們作戰事跡。這在軍隊和民眾中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外,報刊還經常報道廣西各地的救亡運動,其中包括有幾千名廣西學生軍到達桂東南,協助當地動員委員會、戰時工作動員、組織、訓練民眾,建立歌詠隊、識字班、兒童團、成人教育班、鋤奸組、緝私組、游擊隊、軍民合作站、文化救亡協會、敵后根據地,等等,《救亡日報》多次報道過陸川縣的女游擊隊抗敵的情形。在報刊的大力宣傳、動員,整個廣西到處都在唱救亡歌曲,演救亡戲劇,出版報壁報戰報,到處檢查仇貨、除奸、練殺敵本領等等,抗戰救亡運動蓬勃發展。
[1]彭繼良.廣西新聞事業史 [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8.
[2]中共桂林市委員會黨史研究室編.桂林抗戰紀實 [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
[3]桂林市文化研究中心,廣西桂林圖書館.桂林文化大事記[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7,
[4]廣西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廣西日報新聞史志編輯室,民革廣西壯族自治區委會.桂系報業史[Z].南寧,1997.
The Press of Guilin and SocialM obilization in Guangxi during Anti-JapaneseWar
QIN Jing
(Guilin L ibrary of Guangxi,Guil in,Guangxi541002,Ch ina)
DuringAnti-JapaneseWar,an positive Anti-JapaneseWar policywas carried out in Guangxi including mobilizing the whole society vigorously by the press.And the policywaswell responded to by the public,which haswritten down a grand page in Guangxi history of culture.
Anti-JapaneseWar;the press;Guilin;socialmobilization
C55
A
1672-9021(2010)04-0076-05
覃靜 (1966-),女,廣西梧州人,桂林圖書館歷史文獻部主任,副研究館員,主要研究方向:廣西地方史,抗戰文化。
2010-08-14
[責任編輯 普梅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