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永平
(安康學院 信息與教育技術中心,陜西 安康 725000)
新建本科院校信息化建設模式研究
付永平
(安康學院 信息與教育技術中心,陜西 安康 725000)
從信息化建設的理論和方法出發,結合新建本科院校信息化建設現狀,認為新建本科院校信息化建設采用跨越式建設模式更為有利,并提出了該類院校信息化建設方案與步驟.
新建本科院校;信息化建設;跨越式建設模式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高等教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1999年至 2009年 4月 14日,教育部先后批準建立了 238所普通本科院校,占全國 770所普通本科院校的 31%[1][2].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數是從專科學校升格或者是辦學力量較弱的幾所學校合并而成.升本以來,這些高校信息化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所有高校都接入了 Internet,建成了自己的校園網,主干網絡達到 100M甚至 1 000M,信息化建設的內容逐漸豐富.但網絡基礎設施建設還沒有完成,教育教學資源數字化水平較低,應用系統數量少,缺乏統一接口和標準,管理體制及管理水平等仍然帶有一定的專科特點,信息化建設存在不少問題.這類院校普遍對如何實現數字化校園、管理決策智能化等缺乏足夠的思想準備和成熟的方案,致使信息化建設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無所適從,甚至停滯不前.
高校信息化建設一般包括環境建設、資源建設和組織建設.環境建設是基礎和前提,資源建設是核心和靈魂,組織建設是保障[3].根據綜合信息技術應用連續發展的米歇 (Mische)模型[4],高校信息化建設可分為校園網基礎設施建設階段、單項應用系統建設階段、應用系統集成建設階段、學校綜合資源信息系統建設階段.我國新建本科院校信息化建設多數處于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校園網的基礎建設基本完成,但網絡覆蓋率還比較低,多數學校學生公寓未接入校園網.網絡教育教學資源比較貧乏,業務系統數量少,應用系統相互獨立,數據無法共享,形成許多“信息孤島”.“一卡通”系統和無紙化辦公系統多數尚未建設,信息化程度低.
在上述條件下,如何實現學校綜合資源信息系統建設,最終建成信息高度集成共享的虛擬大學呢?各校的建設模式大致可分為如下二種:
模式一,漸進式建設模式.其基本特征是在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依次進入單項應用系統建設階段和各部門應用系統集成建設階段,最終完成學校綜合信息系統建設和虛擬校園建設.
該模式的特點是:先局部,后整體;先建急需的資源及應用系統,逐漸擴大應用規模和范圍,當建設達到一定規模后,再把各部門及院系的資源和應用系統進行整合,實現數字化校園和虛擬大學的信息化建設目標.該模式的優點是以應用為導向,逐次投資建設,資金壓力較小.缺點是投資建設缺乏規劃性,建設周期長,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應用系統越來越多,資源共享越來越困難,集成難度逐漸加大.有些系統因無法集成或集成成本過高遭淘汰,造成重復投資建設.即使花大量時間與資金完成多個信息系統的集成,往往由于系統結構復雜,數據多層交換,速度慢,穩定性差,可維護性差.不少“老牌”高校信息化建設采用的就是這種模式.
模式二,跨越式建設模式.從信息資源規劃 (IRP)的基本理念出發,統一規劃,先建全校性的基礎平臺,然后基于基礎平臺一次性或分批建設各部門級應用系統,最終實現數字化校園和虛擬大學的信息化建設目標.
該模式跳過信息化建設第二階段的單項應用系統的建設和第三階段部門級應用系統整合,直接建設學院綜合信息系統.其優點是建設周期短,數據共享程度高,能有效避免重復投資,維護容易,可擴充性好.缺點是投資較集中.
從信息系統集成化建設的理論和方法出發,結合新建本科院校信息化建設現狀及學校發展規劃對信息化建設的要求,借鑒其它高校數字化校園建設的經驗.充分考慮到投資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本著科學規劃、技術先進、可擴展、可升級的基本原則,既要避免規劃不到位造成的日后功能限制,也要避免規劃失誤造成的功能閑置.總的原則是:建好隊伍,搞好規劃,訂好標準,分步實施.
3.1 重視信息化機構及隊伍建設.高校應首先成立信息化領導小組和信息化建設主管部門,從組織上和人力上保證高校信息化建設的規劃及實施.
3.2 規劃及標準的制訂.重點做好信息化建設發展規劃和信息編碼標準,及時制訂數字校園總體設計規范、基礎設施規范、應用系統規范、信息標準規范、應用規范、用戶管理規范等.
3.3 規劃的分步實施.規劃的實施建設分如下幾步:
網絡基礎設施建設與完善應優先實施.實現骨干網絡千兆或萬兆,千兆到樓宇,百兆到桌面,網絡節點覆蓋所有教室、辦公室、職工宿舍及學生公寓.這是網絡應用的前提,是“通路工程”.
重點建設教育教學資源.信息化建設的核心目標是服務學校的教學、科研和廣大師生的生活.當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成后,及時建設基于校園網的學習資源庫、網絡課程、網上圖書館、網上課件資源庫等平臺,應當是信息化建設的最重要工作.
數字化校園建設.新建本科院校在完成硬件基礎設施建設后,應采用跨越式建設模式,自頂向下完成數字化校園建設項目的實施.具體來講,就是建設一個數據中心、一套信息編碼標準、四個應用支撐與管理平臺(訪問入口的信息門戶平臺、數據共享平臺、集成接口的業務構建平臺,統一認證授權平臺).開發一系列應用系統,集成部分原有系統,建立一個集教務、教學、圖書、人事、財務、科研、檔案、后勤、基建等為一體的、數據共享的、業務互通的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實現資源的統一和共享.最終實現電子校務 (信息發布平臺、辦公自動化、數據中心、集成的信息系統)、教育資源 (網上教學、數字圖書館等)、虛擬社區 (后勤服務、校園一卡通等)、網絡服務與網絡安全為一體的數字化教育環境.這樣做不僅可節約建設成本、縮短建設周期,而且可提高校園網運行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新建本科院校信息化建設不要沿用“老牌”本科院校漸進式建設模式,而應針對本校實際,采用跨越式建設模式,盡快縮小與“老牌”本科院校信息化水平的差距,更好地為學校教學科研服務,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
[1]于從文,丁建軍.全國新建本科院校聯席會議暨第九次研討會召開[EB/OL].中國新聞網,2009-12-1.http://www.chinanews.com.cn/edu/edu-zcdt/news/2009/12-01/1994126.shtml.
[2]教育部.2009年具有普通高等學歷教育招生資格的高等學校名單[EB/OL].中國教育部網站,2009-05-14.http://www.moe.gov.cn/edoas/website18/28/info1242788474781628.htm.
[3]張光慧.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概念與建設的基本內涵[EB/OL].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2005-6-15.
[4]仲秋雁,劉曉東.基于 I RP的數字校園建設系統集成及重建方法研究[J].中國教育網絡,2009,(1).
Study on theM odes of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in Newly Established Un iversity
FU Yong-ping
(The Center of I nformation and Educational Technology,Ankang Un iversity,Ankang,Shaanxi725000,Ch ina)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connotation and modelof the university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We hold the leap-forward construction model is advantageous to infor matization construction in newly established university and propose the scheme and steps of infor mat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his kind of university.
newly established university;infor matization construction;leap-forward construction mode
G640
A
1672-9021(2010)02-0054-03
付永平 (1965-),男,陜西子長人,安康學院信息與教育技術中心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網絡安全,教育信息化.
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項目 (SGH0902127)
2010-04-15
[責任編輯普梅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