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宏春
解決“三農”問題的新路徑:發展縣域經濟
□文/何宏春
當前我國市場經濟改革和經濟發展的首要任務是“三農”問題的解決,而解決“三農”問題的措施主要是新農村建設和城市化進程,然而這些措施在現階段都不能有效的解決“三農”問題,特別是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問題。本文探討如何通過發展縣域經濟,解決“三農”問題,使我國經濟健康運行。
三農問題;新農村建設;城市化;縣域經濟
“三農”問題即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目前而言,其現狀如下:
(一)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叭r”問題的實質是農民收入增長的問題。但近年來,我國農民收入增長緩慢,一方面表現在農民收入的增長率不斷下降;另一方面表現在農民收入的增長率遠低于我國GDP的增長率和人均GDP的增長率。
(二)城鄉收入差距繼續擴大。城鄉收入差距繼續擴大一方面表現在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上;另一方面表現在城鄉居民的恩格爾系數上。1997年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是農村居民人均收入的2.47倍,而2005年卻達到了3.22倍。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恩格爾系數呈現出下降的趨勢,1989年農村和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分別是0.548和0.545,二者相差不大,但到了2005年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分別下降到0.455和0.367。
(三)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緩慢。由于農村產業領域的拓展速度與農村勞動力的增長速度呈現較大反差,因而勞動力的過剩問題尤其突出。正是由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緩慢,使得很多農民基于自身素質的局限,很難增加個人收入,提高購買力,改善生活水平。
(四)農村有效需求不足,市場難以啟動。由于農村居民收入增長比城鎮居民要慢,因而農民的消費水平也遠比城鎮居民低。我國農民消費占GDP的比重從1991年的22.5%下降到2005年的10.2%。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我國農民消費不足是工業品大量過剩的重要原因。農村市場由于農民購買力不足,造成整個市場的有效需求不足,最終導致農村經濟的嚴重滯后。
“三農”問題現狀的概述基本上在學術界達成了共識,但怎么解決“三農”問題卻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目前,解決“三農”問題的策略存在著明顯不足。
(一)大力推行新農村建設。加大對農村、農業的投入,努力發展現代農業,打造和諧新農村。但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如果需要私有資本的介入,作為經濟人的基本假設,資本是追逐利潤的,資本的逐利性將決定了其流動的方向?!叭r”問題一直伴隨著經濟的發展,由于“三農”問題長期得不到很好的解決,導致本來就屬于弱勢產業的農業在利潤上得不到較好的實現和回報。而這對于想獲得超額利潤的資本來說,要其投入到連平均利潤都難以實現的農業中,本身就是違背經濟學原理的。如果還要做到資本的連續投入,只有依靠強有力的財政支持。然而,我國作為一個農民大國,將并不充裕的財政收入投入到如此薄弱的農業中去存在著很多現實問題。而且對于一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而言,新農村建設不僅僅需要長時間的資金投入,這種投入還需要是持續和龐大的,這對于我國目前的現狀而言是無法做到的,至于能否保持持續投入和能否達到預期的投入效果更是一個未知數了。
同時,新農村建設的一個根本目標是提高農民收入,而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將取決于農民的數量減少,與農業的勞動生產率無關。由此可知,要使農民收入提高,就必須把農業部門的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工業部門,農業部門收入增長就完全取決于轉移的勞動力數量。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在農業勞動力不變的條件下并不能增加農民收入,而只會增加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在我國目前農村剩余勞動力總量如此之大的情況下,一味地強調發展現代農業,不僅不能解決“三農”問題,還會由于產生新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進而加劇它。
(二)積極推進城市化進程。人口向城市集中的過程即為城市化,更確切地說,是農業人口向非農人口轉化并在城市集中的過程。城市作為一個重要的社會單元,必定集中一定數量的人口,而人口來源于農村。由此可見,農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動乃是城市化的核心所在。我國“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大量減少農民的數量,而要實現這一點,唯有靠實現城市化戰略才能最終完成。如果將絕大多數的農民轉移出來,成為二三產業的勞動者,成為城市的居民,這既是現代化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城市化的必然選擇,更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治本之策。一旦農村人口數量下降到總人口的25%以下時,農村的土地價值就能達到市場化要求的成本值,此時農業土地的集約化生產、規?;a和專業化生產方能達到一定水平,農業的科技含量、服務水平才會得到根本改善,農民的收入水平和整體素質才會有明顯的提高和進步。至此,我國“三農”問題的一系列問題才能得到有效解決。但是,目前我國城市人口已經基本飽和,而且城市吸納農村人口的能力是有限的,對于我國數目龐大的農民群體,想要城市完全接受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現實的。如果從農村城市化的角度來看,難度將會更大,因為農村本身基礎就很差,經濟落后,在城市化進程中需要大量的投入,而且也需要其他很多軟件方面的支持,在目前的我國是很難做到的。
通過分析,不難看出這些解決策略在理論或實際上都有明顯的缺陷,這就要求我們另辟蹊徑解決“三農”問題。
在當今中國,縣域經濟不僅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構成部分,而且更是國民經濟最基本的運行單元,是國家政策最直接的操作平臺。只有縣域經濟的充分發展,才能從根本上推動和加快現代化建設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才能快速有效地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最終徹底解決“三農”難題。但縣域經濟與其他類型的區域經濟相比較,具有自身的特點。主要表現在:第一,它是一種行政區劃型區域經濟,是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紐帶、農村為腹地的區域經濟;第二,它又是一種開放型區域經濟。盡管縣域經濟是在縣行政區域長期穩定的基礎上逐步建立起來的,但它不是封閉的經濟,具有很大的開放性。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借助于市場經濟的力量,縣域經濟以市場為導向,可以突破人為劃分的地域邊界,打破自然條件、地理交通等因素的影響,在更大的區域內進行資源配置,形成跨縣域的經濟協作網絡、貿易集散地或某一專業化生產中心;第三,它是一種既具有完整性、系統性,又具有地域特點的特色型區域經濟。一般而言,縣域經濟是功能比較完備的綜合性經濟體系,縣域經濟活動涉及到生產、流通、消費、分配各環節以及一二三產業各部門。縣域經濟具有類似國民經濟大系統、大網絡的綜合性特點,是我國社會經濟功能較為完整的基本單元,具有相對獨立的完整體系。
縣域經濟發展必須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緊緊扭住經濟中心不動搖,牢牢把握發展主題不放松,以結構調整為主線,積極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以增加財力、提高綜合經濟實力為核心,不斷推進縣域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一)把經濟結構調整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農業結構調整要按照“區域調特、規模調大、品種調優、效益調高”的思路,以國內外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科技興農,市場活農,促進傳統農業的優化升級,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工業結構調整則應加快機制轉換和體制創新,以技術進步、產品創新為突破口,立足本地主導產業,抓大扶強。加快發展交通運輸、郵電通訊、金融保險業以及信息咨詢、中介服務等新興產業,構筑以城市為中心的區域購物中心、鄉鎮級的商業服務中心和村的三級服務體系。
(二)把培育特色經濟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經濟發達縣的實踐證明,發展特色經濟是成功之道。要想加快發展縣域經濟,就必須更好地適應形勢,放大優勢,培植強勢,做亮特色經濟。特色經濟多是“集群型”經濟,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帶有鮮明的比較優勢和區域特色。因此,發展縣域特色經濟一定要走出全面抓的常規思維,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結合本地資源狀況、交通區位、產業結構、科技水平等綜合因素,在全球經濟發展新格局中,打造自己的特色,擴張自己的優勢,培植自己經濟發展的亮點,開辟適合本地區發展的新路子。
(三)把壯大民營經濟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根本出路。從縣域經濟發展的走勢看,民營經濟產權清晰,主體明確,機制靈活,越來越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很強的吸引力和極大的競爭力。因此,要想加快發展縣域經濟,就必須走出一條做活民營經濟的發展之路。針對當前民營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特別需要按照“抓大促小帶中間”的思路和方法,促進民營經濟的整體提升和群體拓展?!白ゴ蟆本褪嵌酱俸鸵龑б幠F髽I,通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施強強聯合,以龍頭企業的優勢輻射帶動民營經濟整體水平的迅速提升?!按傩 本褪峭ㄟ^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帶動、政策扶持等措施,壯大民營經濟群體規模?!皫е虚g”就是通過龍頭企業帶動小業主群體的發展,激勵中小企業在現有基礎上增強技術創新能力,發揮自身優勢,在某一產品、某一環節上做優做強,提高市場競爭力。
(四)把加快城鎮建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有效載體。從我國的實踐來看,沿海發達縣市,近十幾年來小城鎮發展很快,形成了一個個密集的城鎮群,不僅促進了城鄉一體化的發展,而且帶動了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增強了縣域經濟的競爭力。因此,要想加快發展縣域經濟,就必須做強城鎮經濟。堅持“高起點規劃、高質量建設、高標準管理、高效益經營”的原則,積極推進以縣城為核心的城鎮建設,加強硬件和軟件設施建設,優化環境,不斷提升城鎮形象,引導生產要素向城區和城鎮集聚和重組,為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拓展空間,創造條件。
(五)把優化經濟環境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第一競爭點。從縣域經濟的競爭態勢來看,區域間爭奪資源、爭奪市場、爭奪效益的競爭將會更加激烈,如何在競爭中把握機遇,通過自身發展立于不敗之地,經濟發展環境的優劣成為關鍵因素。只有努力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創新服務思路,拓寬服務領域,創造寬松的社會環境、平等競爭的體制環境、加快發展的政策環境和高效快捷的服務環境,才能贏得發展的主動權,實現縣域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作者單位: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1]柳欣,馮素杰.“三農”問題新論——在城市化進程中解決三農問題[J].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07.4.
[2]杜志雄,檀學文.改革以來的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J].大地,2007.22.
[3]馬智利,王寧.西南民族地區的城鎮化研究[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6.
[4]孔祥智.中國農村小城鎮建設:現狀、問題與對策[J].農業經濟問題,2001.3.
F32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