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之蘭
淺議公司治理結構與內部審計的關系
□文/張之蘭
從對公司治理和內部審計的概念入手,我們可以發現二者的內在聯系是基于股東價值或利益相關者價值最大化基礎之上的,通過進一步分析二者的關系可以提出使內部審計和公司治理有效結合的政策建議。
公司治理;內部審計;互動關系
雖然我國理論界對公司治理和內部審計的研究已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但是對于公司治理與內部審計的關系,公司治理與內部審計如何互動一直是困擾理論界的問題。進入21世紀后,伴隨我國經濟的發展,各種類型企業也逐漸發展成熟,這時候如何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結構、優化內部控制,成為了學界和業界的重大課題。筆者認為,只有建立一套完整的監督控制系統,讓公司治理與內部審計充分互動才能有效解決舞弊、腐敗和管理不當的問題。
對于公司治理與內部審計關系的研究需從二者的基本概念出發,從中發現兩者之間的內在聯系。
(一)公司治理的概念。公司治理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公司治理”是指股東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包括債權人、供應商、雇員、政府和社區等與公司有利害關系的其他集團)對經營者的一種監督和制衡機制,即通過建立一套包括正式與非正式的、內部與外部的制度和機制來協調企業與所有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關系。狹義的“公司治理”僅指所有者(主要是股東)對經營者的一種監督和制衡機制,即通過建立一套制度來合理地配置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的權利與責任關系。由此可見,不論是廣義的還是狹義的公司治理概念,都可以把公司治理的本質看成是一種制度性的安排。
(二)內部審計的概念。早期的內部審計形成于十九世紀中葉的英國,二戰后得到進一步發展。它是由各部門、各單位內部設置的專門機構或人員實施的審計,是隨著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內部分級管理的出現而逐步形成的。1947年第一個內部審計定義為:“是建立在審查財務、會計和其他經營活動基礎上的獨立評價活動”,到現在經過幾十年的歷程,內部審計工作的內容也從最初的評價管理控制有效性,逐步擴展到了幫助組織改進管理、增加價值、實現組織目標的范疇。目前,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IIA)把內部審計定義為是一種獨立、客觀的保證與咨詢活動,旨在增加價值和改善組織的運營,它通過應用系統的、規范的方法,評價并改善風險管理、控制和治理過程的效果,幫助組織實現其目標。
(三)二者的互動關系。從對公司治理與內部審計兩者概念的分析來看,內部審計的最終目標與公司治理的目標一樣,內部審計的最終目標是幫助組織實現其目標,而一個公司的最終目標就是實現股東或者是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價值最大化。因此,公司治理與內部審計的結合關系是建立在股東或者是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價值最大化基礎上的。同時,內部審計的本質和公司治理一樣也是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它在權利安排與利益分配上與公司治理一樣無處不體現著約束機制的要求,但是內部審計只能算作是公司治理一系列制度安排中的一種,是公司約束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之間存在著互動關系。這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內部審計是對公司治理的評價和監督;二是公司治理是內部審計制度環境的重要因素。
1、內部審計對公司治理的評價、監督作用。公司治理目標只有在良好的內部審計監督的基礎上才能得以順利實現,因此內部審計在公司治理的眾多制度安排中扮演著內部監控的角色。它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企業預防和減少損失,當內部審計成本小于損失的減少時,公司價值就增加了,這是其直接創造的價值,也是顯性價值。除了顯性價值之外,它還可以通過自身的威懾作用遏制經營管理者和公司其他部門犯錯的動機,使他們不得不維持良好的控制系統和工作秩序,這又體現了內審的潛在價值。
內部審計對公司治理的評價作用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評價公司治理和公司政策,內部審計的評價能夠讓公司的決策層即董事會和管理層了解目前的公司治理能否適應風險和內外部經營環境的變化;二是評價公司治理文化和道德風險,內部審計可以通過調查問卷等方式評價公司的文化氛圍和道德風險,并指出與治理結構相關的缺陷;三是評價審計部門的行為,審計部門對公司的治理結構有效性負最終的責任,因此對審計部門行為的評價有助于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四是評價風險管理結構和行為,公司的風險管理結構及行為是由管理層負責,內部審計對其的評價可以督促管理層有效地執行風險管理行為,優化公司治理結構;五是評價內部審計的結構和組織形式,為滿足管理層和審計部門在公司治理方面的需要,內部審計部門需獨立和客觀。
2、公司治理對內部審計制度環境的影響。公司治理對內部審計制度環境的影響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公司治理可以強化內部審計的地位和作用,隨著現代公司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制度的確立,客觀上產生了對公司生產經營和管理效率進行外部和內部監督的需要,審計制度和審計部門的作用和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確立和強化,內部審計逐步成為公司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是公司治理能夠影響內部審計的目標與定位,公司治理是內部審計作用發揮和發展的基礎,不同外部治理機制下的政策法規環境和不同公司治理下的內控制度安排,對公司內部審計工作的定位和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從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建立高效的內部審計制度和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是相輔相成的。目前,我國很多企業的公司治理結構和內部審計制度還不夠完善,存在著審計獨立性差、審計人員素質低、審計信息失真等問題,由此產生了大量的舞弊、腐敗和管理不當的問題。因此,如何讓內部審計和公司治理有效的結合,共同發揮監督約束作用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就我國目前公司治理中內部審計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一)建立適應公司治理模式的獨立內審機構。首先,建立獨立的內部審計機構。內部審計機構的獨立性是內部審計的靈魂。內部審計機構的設置應遵循獨立性原則,要求內部審計機構在設立時要考慮到與其他部門的利益關系;其次,目前我國有多種形式的內部審計體制,有董事會領導下的內部審計體制、有監事會領導下的內部審計體制,還有管理層領導下的內部審計體制,無論哪種審計體制,都需要審計機構在保持獨立性的前提下適應這種體制,在實踐中發揮最大作用。
(二)提高內部審計人員素質。首先,提高內部審計人員的準入門檻。只有內部審計人員有足夠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才能勝任內部審計工作,否則會影響公司治理結構的建立;其次,改善內審人員的知識結構和人員結構。隨著企業對內審要求的不斷提高,單純的財務人員已不能適應內部審計工作的需要,工程技術人才、法律人才、電腦網絡信息人才也需要充實到內審人員隊伍中;最后,在內審人員隊伍的建設中還要不斷加強內部審計人員的培訓和考核。
(三)轉變內部審計理念。內部審計產生以來,經歷了財務導向、業務導向、管理導向、風險導向階段,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IIA)對內部審計的最新定義就是風險導向內部審計的體現。推行風險導向內部審計就是要求內部審計以內部控制作為生存與發展的基礎,以公司治理作為參與風險管理的前提條件,以對組織風險的評估與改善作為基本目標。我國內部審計大多停留在財務導向和業務導向階段,風險導向理念還沒有形成。目前,應努力將內部審計重點從查錯防弊轉向防范組織整體風險,突出內向性服務,確認和咨詢并重,大力推進內部控制審計、管理審計和戰略審計,強化內部審計在公司治理中的促進作用。
(四)加快內部審計信息化步伐。信息化是審計領域的一場革命。隨著信息技術在經營管理中的廣泛應用,新型產品和服務方式不斷出現,業務數據、業務流程更加復雜,審計的外延和內涵不斷發展,需要認真研究信息化條件下內部審計的管理模式和運作方式。審計信息化的不斷拓展,將轉變內部審計人員的思維和工作方式,推進內部審計現代化步伐,從根本上提高現代內部審計的效率和質量。
(五)完善內部審計的外部環境。完善內部審計的外部環境最主要的要求就是完善公司的治理結構。這就要求公司突出董事會的核心作用,強化外部董事和獨立董事的監督作用,不斷加強內部控制建設。被稱為中國版薩班斯法案的《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已于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圍內施行,這是強化內部控制執行力的重要契機,它能夠督促企業進一步提高信息披露質量,最大限度地遏制暗箱操作。
(作者單位:海南電網公司)
[1]孫偉龍.內部審計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J].企業經濟,2008.5.
[2]胡春秀.內部審計與公司治理關系研究[J].生產力研究,2010.7.
[3]黃靜.淺談如何發揮內部審計在公司治理結構中的重要作用[J].工業審計與會計,2010.2.
[4]胡于高.內部審計與公司治理的互動關系[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
[5]中國內部審計協會.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IIA).內部審計實務標準—專業實務框架[M].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5.
F2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