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海艷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與對策
□文/王海艷
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單方外出務工,將孩子交由長輩或親戚撫養管理的未成年人,這些孩子多數集中在3~16歲,在學齡上一般反映為小學和初中。農村留守兒童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由于父母外出務工得不到來自成人的有力支持,同時無法獲得父母在思想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在成長過程中極易出現一些心理問題,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對策中圖分類號:F323.89 文獻標識碼:A
(一)自卑。有些農村孩子在年幼時便與父母長期分開,家庭環境的不穩定使他們非常缺乏父愛和母愛,在生活中往往缺乏自信,他們害怕別人的目光與議論。由于感情上缺乏依靠、內心的活動很難向外傾訴,當事人也會感到沒人能夠真正理解自己,農村留守兒童逐漸產生了這種自卑心境,久而久之變得不愿與人交流、性格孤僻,嚴重的會導致自閉癥。
(二)逆反心強。農村留守兒童逆反心極強,對抗情緒嚴重。一些平時就調皮好動的學生因為父母外出,行為大膽放肆,在教師和監護人管教的時候產生逆反心理。他們愛與人對著干,即使老師和家人的話也不肯聽,常喜歡鬧對立。他們缺乏安全感,對周圍的一切充滿了懷疑,總是帶著有色眼鏡看世界。
(三)耐挫力差。許多調查發現“心理脆弱、渴望親情”成為留守兒童最大的心理問題。留守兒童一般年齡在16周歲以下,正處于身心發育時期,情緒上欠穩定,對自己不能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遇到問題時又很少向他人求助,這就導致他們中的一部分人的抗挫折能力十分差。由于長期缺少父母之愛和必要而又即時的撫愛,許多兒童的心理防線十分脆弱。
(四)價值觀錯位
1、金錢至上。外出務工父母對子女金錢上的過分補償,極易形成孩子功利主義價值觀和享樂主義人生觀,養成好逸惡勞、奢侈浪費、亂花錢、擺闊氣的陋習,并直接導致“讀書無用論”、“拜金主義”等錯誤思想抬頭。部分留守兒童認為讀書無用,自己父母也沒讀什么書,照樣天南海北的做生意掙錢,甚至比農村的“知識分子”們賺錢還要多。
2、愛慕虛榮。外出務工父母為了彌補孩子,寧肯自己省吃儉用,也要想方設法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他們認為多給點錢就會找到心理的平衡。殊不知,孩子的虛榮心正是這樣被培養起來的。孩子根本無法體會父母的艱辛不易,根本不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反而覺得理所應當,他們大大方方、風風光光地在同學面前顯闊,用虛榮心來掩蓋自己孤獨的內心。
(五)學習心理障礙
1、缺乏學習興趣。一些留守兒童因為父母離開,在一個時期內在學習上變得有些消沉,課堂聽課不能集中注意力,作業完成情況也不太好。留守兒童因為缺乏必要的監督和關愛,學習主動性差,而其祖輩們大多文化水平偏低,孩子的家庭作業往往很難得到及時的輔導,這就導致留守兒童普遍對學習的興趣都不是很高。
2、學習態度不端正。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態迅速膨脹,平時對子女的倫理道德教育關注較少,特別是部分父母長期在外,因無法照顧孩子產生負疚感,于是采取“物質+放任”的方式進行補償,使得留守兒童認為現在學習好壞無關緊要,自己的父母沒文化照樣可以過活,這就使厭學、逃學、甚至輟學現象時有發生。
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產生有著復雜的社會原因,具體表現在:
(一)親情的缺失。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課堂,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留守孩子大部分正處在6~14歲的青少年階段,這個時期正是渴望引導和關愛的年齡段。這些留守的孩子卻享受不到父母及時的撫愛。雖然在學校期間,由于集體生活的溫暖會讓留守兒童暫時忘卻一些煩惱,可一旦回到家里,那種特有的孤獨感就油然而生,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
(二)監護人的溺愛或放縱。留守兒童監護類型主要有四種:隔代監護、父親或母親單親監護、親戚監護、同輩監護和自我監護。其中,單親監護和同輩或自我監護類型的監護人壓力最大,家庭成員的外出增加了他們的勞務負擔。隔代監護下的兒童所反映出來的問題最嚴重,由于祖輩的年老、較低的文化程度,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極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教育管理上弊端較多,過度溺愛或放縱。
(三)學校教育的無奈和放任。留守兒童中有46%的學生成績較差,42%中等偏下,10%成績較好,僅有2%成績優秀,還有的學生無故輟學。教師的關注是兒童形成學習動機、健康心理、良好品性的外部動因之一。但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并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農村教師對留守兒童的心理輔導意識普遍不高,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四)社區管理不力。社會教育薄弱,教育資源缺乏,教育觀念陳舊,不能有效地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關懷的不足;相關部門對一些娛樂場所不能有效管理,也使一些留守兒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另外,文化傳播媒體中庸俗、暴力、色情等信息對留守兒童具有一定的腐蝕性和誘惑力,部分留守兒童由于缺乏父母的及時管教,時常出入網吧,沉溺于網絡游戲,視游戲為擺脫孤獨的借口,而漸漸荒廢學業。
心理問題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解決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想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是需要家庭、學校、政府、社會以及留守兒童自身等各個方面的關注與協調合作。
(一)加強親子溝通,明確父母的撫養教育義務
1、合理安排外出務工,落實留守兒童的被監護權。父母要外出打工時,如果孩子是適齡學生,而又沒有相當可靠的人作為監護,必須有一方在家監護孩子的學習與生活,保持家庭教育與影響的存在與完整,這樣家長可以跟學校經常保持聯系,共同承擔起教育責任。
2、利用寒暑假,把孩子接到身邊暫住。父母可以利用寒暑假,把孩子接到身邊暫住。不要小看了這短暫的相聚,很多留守兒童都希望父母能把自己帶到身邊,哪怕只看一眼父母或只呆上一陣子也就心滿意足了。
3、與孩子經常保持聯系。調查發現,大部分家長還是會經常與孩子保持聯系的,但是僅限于打電話詢問孩子學習情況及在校表現等,建議家長更多地關心孩子的情感體驗,而不是僅關注學習成績。家長應多聆聽孩子的心聲,了解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多給孩子關愛和呵護,多鼓勵孩子,讓孩子看到自己的進步,樹立自信心。
(二)學校應加強、細化管理
1、開展有益活動。豐富多彩的有組織、有計劃的活動,是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徑和手段,集體生活會使這些兒童不再孤單,而且也會填補他們心中對父母的思念。學校應盡量多地組織開展豐富有益的活動,創造和諧的學習氛圍,如舉辦各種聯歡會、歌詠比賽、演講大賽、體育運動會等。利用中小學的現有條件,在節假日為學生提供“夏令營”等學習活動機會,會有益于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2、加大人文關懷,建設書香校園。要充分發揮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各班可實行教師結對幫扶留守兒童制度,開展“一幫一”活動。老師與留守兒童相處時間多,孩子對老師有本能信任感,老師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角色優勢,提高對留守兒童心理輔導的意識,多與孩子們進行交流。學校要加大圖書室和閱覽室工作,把學生引導到書本與知識的海洋中去;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拓展學生的視野,使他們與書相伴,不再孤獨,彌補他們內心缺失的愛。
3、開展心理輔導。建立健全教師家訪和留守兒童的談心制度,開設心理健康咨詢信箱,定期進行心理輔導,及時解決留守兒童成長中出現和遇到的各方面問題,逐漸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增強明辨是非、美丑、真偽、善惡,抵制外界不良風氣的能力。
4、采取寄宿制管理辦法。在有條件的地方,在小學和初中可采取寄宿制,讓留守學生寄宿在學校,這樣做不僅可以讓留守兒童遠離外界環境當中那些不良因素的影響,學校也可以從學習、生活、安全以及思想教育方面對這些兒童盡量多地給于關心和幫助,而且可以幫助這些寄宿的學生增強自理能力。
(三)政府完善決策,建立幫扶機制
1、政府應為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提供制度保障。第一,完善相關法規,把《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和《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婦女兒童發展綱要》等法規條例細則落到實處,切實保障留守兒童的合法權益;第二,加快戶籍改革,逐步消除城鄉差距。加快戶籍改革,逐步弱化乃至取消與戶籍相關聯的城鄉分離制度,從而保障勞動力的合理流動。使流入城市的農民享有與城市人口平等的權利和社會權益;第三,在教育管理上,應該利用各種資源為農村兒童提供和改善生活條件。如,允許學校在嚴格管理的前提下合理收取一定的費用,改善學生寄宿條件,從而加強對留守兒童的管護。對一些地區已經出現的“代理家長”之類的托管,應加大監管力度,規范其運作行為。
2、加大政府撥款,接通愛心電話。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地區的投入,多建一些利民設施,豐富農村人民的生活,如可建一些愛心電話亭等。為留守學生免費安裝愛心電話,可以加強學生、家長、教師三者之間的聯系與交流,為留守兒童和他們的父母搭建起溝通的平臺。
(四)動員社會力量,共同搭建愛心平臺。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大力宣傳多方協作,共同構建社會監護體系,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一是加強宣傳,引起社會關注,充分認識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重要性,發揮媒體的作用,呼吁社會各方面人士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基本權利進行關注,積極推動全社會的力量來共同解決這個問題;二是有關部門要切實加強對網吧、游戲廳、錄像廳等公共娛樂場所的管理和整治,加大對社會閑散人員的管理、教育和監督。積極開展各類健康有益的活動,共同營造孩子積極向上的良好環境。
(五)留守兒童自身應加強心理素質培養。留守兒童存在的種種心理問題和煩惱,其實都可以認為是缺乏對現實的正確態度和內心不平衡所致。父母外出務工是一種現實,留守兒童應以健康的心態正視現實,學會調整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適應能力。作為留守兒童,應該學會自立、自強,把父母不在身邊的現實看成是對自己的鍛煉和考驗,為自己樹立目標,培養各種興趣,端正學習態度,把學習看成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多與老師、同學接觸,主動與父母溝通,勇敢面對和克服在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
(作者單位:青島農業大學人文學院)
[1]徐偉.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及教育對策[J].現代教育科學,2009.5.
[2]曹紹平,陳丹.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調查及對策[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2.
[3]成彥.農村留守兒童及青少年情感與社會適應狀況研究[J].龍巖學院學報,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