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曉玲
國際貿易中的“碳壁壘”
□文/于曉玲
世界經濟度過金融危機的恐慌而進入“后危機”時代,經濟發展重新回歸實體經濟,世界各國都認識到:發展低碳、綠色經濟將成為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推力,低碳是“后危機”時代實體經濟的方向與出路。在此背景下,為促進本國經濟發展,國際貿易領域也展開了以“碳”問題為核心的貿易措施的爭論與博弈。
(一)碳壁壘的產生。國際貿易是經濟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在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發展模式下,減排溫室氣體的措施必然要利用市場機制。開放經濟條件下,貿易問題也就不可避免地與“低碳”掛鉤,貿易措施被當作重要的減排工具。
碳壁壘包含了為實現減排溫室氣體而影響貿易的各種措施、規章和標準。由于不同國家的經濟利益、發展水平、減排義務等問題上存在較大分歧,碳減排國際協調困難重重。2009年12月,備受矚目的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在最為關鍵的減排幅度問題上最終未達成實質性協議,但在如何開展減排的機制上取得了一定的共識和成果,提出了三方面的氣候變化應對機制:互助機制、技術機制和市場機制。全球應尋求多種途徑,包括利用市場機制在內,來推動減排行動,提高減排效率。在減排多邊措施缺失的情況下,解決一些國家參加減排,而另一些國家不參加減排或采取的減排措施不可比而產生的競爭問題成為單邊貿易措施要矯正的核心之一。加之“后危機”時代,世界經濟緩慢復蘇,世界貿易低速增長,國際貿易競爭日益加劇,誘使貿易保護措施加強。為創造就業、保護本國產業,同時憑借自身在低碳技術和新能源領域的優勢,以美國和法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率先提出了諸如碳關稅、碳標簽之類與溫室氣體減排相關的“碳壁壘”,以借環保之名,行貿易保護之實。
(二)碳壁壘的主要形式。碳壁壘涵蓋了與減排溫室氣體有關的各種貿易措施、安排和標準,具體來看,包括碳關稅、碳標簽、碳減排證明、與減排有關的補貼和政府采購等形式。
1、碳關稅。碳稅是按照化石燃料燃燒后排放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包括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合物、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所征收的稅。碳稅有兩種:一是針對進口產品征收的碳稅,亦可稱為“碳關稅”;二是對國產品和進口產品都適用的碳稅。征收碳稅能夠提高能源使用成本,從而迫使使用者選擇效能更高的生產方法、技術、工藝和產品,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對進口產品征收碳關稅的目的在于抵消沒有承擔減排義務的國外競爭者的競爭優勢,以便減輕本國產業相對于競爭對手的經濟壓力。
2、碳標簽。碳標簽就是將產品生命周期(即從原料、制造、儲運、廢棄到回收的全過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產品標簽上用量化的指數標示出來,以標簽的形式告知消費者產品的碳信息。碳標簽告訴消費者產品從原料到成品整個過程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數量,讓消費者能夠對產品的生產給環境造成的影響有一個量化認識,并做出自己的選擇。如果碳標簽的做法普遍實行,而全世界的消費者又普遍樹立起應該使用二氧化碳排放較少產品的環保觀念,那將很大程度上影響到產品未來在世界市場的銷量。
3、碳減排證明。碳減排證明主要針對能源密集型產品,要求進出產品來自于已經采取了與進口國相當的減排措施的國家,或者生產者必須獲得碳減排配額并在產品進口時隨附碳減排證明。這一措施要求進口產品的生產者在生產階段應承擔與進口國同類生產者可比的減排義務,從而削弱進口產品的競爭力。
4、與減排相關的政府補貼、政府采購政策。減排溫室氣體需要費用昂貴的技術支持,企業無力承擔時,往往需要政府提供一定的補貼。一國為實現減排溫室氣體而采取的補貼措施屬于具有專向性的符合WTO規則的不可訴補貼,使獲得補貼的國內企業更具競爭優勢。政府采購政策是國際貿易中常見的非關稅壁壘,如果政府采購只限于低能耗、低排放的產品,將使高能耗產品的貿易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從而成為一種貿易壁壘。
由于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的生存帶來了巨大的危機,嚴重影響了人類社會的生存發展。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世界各國尋求以減碳為目的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在制定減排溫室氣體的政策和法律時可以使用貿易措施。但這并不意味著碳壁壘的合法性不受挑戰,即使是為減排溫室氣體而采取的正當貿易措施,也必須符合國際貿易法則。
然而,判斷碳壁壘是否合法是非常復雜的。一方面WTO框架下的諸多協議都為環境保護、實施減排溫室氣體政策提供了一定的例外空間。由于WTO對環境問題的調整還缺乏操作的規則體系,一旦環境保護與貿易自由發生矛盾沖突時,WTO現有的爭端解決機制很難平衡二者的關系。因此,一些為環保問題而設定的條款往往成了實施貿易保護的“依據”,使得實行碳關稅、碳標簽、給予新能源補貼等碳壁壘符合WTO規則;另一方面一些國家擬議中的某些單邊措施與WTO規則又存在潛在的沖突,從而引發與其他成員國的爭論,甚至遭到貿易報復。
雖然碳壁壘措施仍處于擬議之中,各國如何實施碳壁壘、碳壁壘對國際貿易的影響程度尚未確定,但若碳關稅、碳標簽等被作為貿易措施加以實施,不僅對處于轉型期的中國和許多能耗水平較高的發展中國家是巨大的挑戰,對于發達國家自身而言,也將會產生許多負面影響。以“碳關稅”為例,美國和法國推動征收“碳關稅”的做法在世界上遭到許多國家的反對,批評這種做法不僅違反了世界貿易組織的基本規則,也違背了《京都議定書》“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嚴重損害了發展中國家利益。“碳關稅”問題在美國也遭到各界人士的反對。美國商會、美國全國對外貿易委員會等機構認為,征收“碳關稅”條款可能引發貿易戰,損害美國的出口,其效果可能適得其反。未來中國和美國以及歐盟之間、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在碳壁壘問題上會有很多博弈,關系到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產業興衰。
應對“碳壁壘”,必須走經濟低碳發展之路。相對于發達國家,中國低碳經濟的發展尚處于起步時期。如何在不影響經濟發展的前提下,繼續履行溫室氣體減排的國際責任,是中國政府面臨的較大挑戰。但無論是從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角度,還是從履行減排溫室氣體的國際責任角度考慮,中國都必須抓住這一場低碳工業革命的新契機,處理好能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發展低碳經濟,有效應對“碳壁壘”。
(一)積極承擔應盡的減排義務。盡管承擔減排義務要付出巨大的經濟代價,但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中國已經表達了自己的鮮明立場。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于2009年12月18日在丹麥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領導人會議上發表了題為《凝聚共識加強合作推進應對氣候變化歷史進程》的重要講話,強調中國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而且這一減排目標將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中長期規劃。這一講話充分表明了中國政府“減排”的決心,也為中國在國際談判中應對碳壁壘提供了有利的地位。
(二)推進經濟、社會低碳發展。經濟、社會的低碳發展需要從法律、制度、技術和資金等領域全方位予以保障。對于中國來說,應該完善低碳經濟發展戰略、建立健全能源法律體系、加強低碳技術創新與資金投入,在產業結構調整、區域布局、技術進步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為向低碳經濟轉型創造條件,使中國未來經濟的發展不至于受制于碳。
(三)開征國內碳稅。從WTO框架來看,對未達到碳排放標準的外國產品征收懲罰性的“碳關稅”是明顯的貿易保護主義和歧視;但在氣候變化協議框架下,又是可采用的。如果中國自己先征收碳稅,就可以通過WTO禁止雙重征稅原則阻斷西方經濟大國的碳壁壘意圖。故而,我國盡快開征碳稅也有現實中的要求,否則,中國制造或將又面臨全球懲罰性碳關稅的要挾。
(四)加強企業“碳管理”。企業要重視“碳管理”,積極引進先進的技術和理念,加強碳足跡核算、減排時間表研究。盡可能在各個生產和流通環節減少碳排放,增加為產品打上碳標簽的可能性,主動應對碳壁壘。
(作者單位:九江學院商學院)
[1]任力.低碳經濟與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J].社會科學家,2009.2.
[2]邊永民,蔣碩.一類新型的貿易壁壘措施[J].中國對外貿易,2009.10.
[3]盛立中.中國將積極迎戰碳關稅[J].大經貿,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