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燁
(華中師范大學政治學研究院,湖北 武漢 430079)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步伐的不斷加快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政府與社會、民眾、市場的關系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傳統意義上的政府已經越來越突顯出它的不適應性,這就必然要求政府職能重心從原來的政治統治向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轉變,其中尤其要把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擺在突出位置,努力構建現代意義上的公共服務型政府。
按照公共服務型政府的涵義,公共服務型政府實際上就是為人民服務的政府,是在公民本位、社會本位的理念指導下,以社會和公眾為中心,以民主法治為框架,以公正執法為標志,以促進社會進步、滿足公眾需求、實現公共利益為價值取向的政府。
(1)政府的作用集中于公共領域。政府政府的職能主要是提供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政府財政資源主要向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領域投入。
(2)政府管理的基本哲學是實現社會正義。政府的主要職責是實現和保障社會公正,這就要求政府統籌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統籌城鄉發展,統籌社會各階層的利益,建立一個公平與公正的社會。
(3)政府是公共利益的鮮明代表。政府應當是市場主體和全社會服務的公共管理者和公共服務制度,體現和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因而,政府不應該扮演直接從事商業與企業活動的“經濟人”角色,政府部門不能成為壟斷經濟資源與經濟權力的部門利益集團。
(4)現代政府是法治政府。政府具有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法定義務,必須通過嚴格的行政程序積極履行公共服務職能,接受來自立法機構、非政府組織人以群眾的監督。
我國已進入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關鍵時期,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轉變的時機和條件從總體上說已基本成熟。從市場主體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的基本格局已經形成,我國60%的GDP和70%的新增就業都是由民營經濟提供的;從市場配置資源的程度看,盡管各種制度和市場尚不完善,但是市場的基礎性作用越來越充分地顯現出來。在這種情況下,政府繼續主導經濟既不利于加快國有企業改革,也不利于民營企業發展;既妨礙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的形成,也嚴重影響市場信用和市場秩序的建立。因此,打破原有計劃經濟時代的政府模式,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公共服務型政府,是從源頭上解決當前經濟社會中出現的突出問題和市場經濟體制建設仍然不到位問題的關鍵;是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活力,確保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確保社會長治久安、確保執政黨執政地位的重大舉措;是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保障弱勢群體利益、保持社會利益均衡的根本措施。
現階段,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經濟社會的協調平衡發展,是我們為之奮斗的目標。這迫切要求政府進一步改變管理方式,進一步完善其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而強化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提高政府自身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和政府引導管理其他組織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是轉變政府管理方式、建設和諧社會的重中之重。因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進程中,隨著利益主體和結構的日益多元化,城鄉差距、地區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將會繼續擴大,社會結構將進一步分化,社會矛盾將更加復雜。這些矛盾和問題如果處理不好,極易引起部分社會成員的心理失衡甚至利益沖突,將不利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目標的實現。因此,迫切需要把政府的職能范圍轉向公共領域,把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放在突出位置,加快公共服務型政府建設。
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既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又要有效發揮政府管理的作用,使兩者相輔相成。政府應成為市場經濟的服務者而不是審批者,其主要職責是創造市場經濟發展的大環境,為經濟發展提供有效的宏觀調控,進而彌補市場的缺陷。為彌補市場失靈,就要求將市場機制與公共服務機制結合起來,使政府承擔起由市場、企業和個人無法有效提供的公共服務職能,從而使公共服務真正成為市場經濟的穩定器和調節器,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目前,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政府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作用日益重要。同時,公共服務及公共服務支出是政府進行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能自動調節社會總需求,達到抑制消費或拉動需求的目的。因此,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內容。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斷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得到了明顯改善,各級政府的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務質量有了顯著提高。但近些年來,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許多新的問題和矛盾也在不斷增多,政府公共服務職能不到位的問題仍然很突出。為此,仍迫切需要進一步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不斷健全政府公共服務體系和機制,從而使政府公共服務職能能夠適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社會公共需求,并且使公共服務事業為經濟發展創造便利條件,進而推動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同時,還應確立政府是社會公共服務責無旁貸的供給者的理念,切實保障公共利益,努力構建公共服務型政府。
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是在全新的政府理念下對政府的再造,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為了更好地推動中國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根據國內外的經驗,結合目前的實際情況,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要進一步加大政府對公共服務的投入。一是必須不斷完善和健全公共財政體制,逐步提高公共服務支出在公共財政支出中的總和比例:要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合理界定各級政府在公共服務供給方面的財權和事權,有效實行轉移支付。二是要吸收政府以外的各種社會資金進入公共服務領域。廣泛調動社會各界和各方面力量參與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積極性,形成公共服務的多元化與社會化格局,打破行政壟斷,形成多中心治理的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因為由國家包攬所有的公共服務在財力上是不可能的,而且有些領域的公共服務由國家來提供也是無效的,所以要形成多中心投資主體,共同加大對公共服務的投入力度。
隨著行政改革的不斷深入,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得到了明顯改善,公共服務水平與質量有了顯著提升,但是與人民群眾對公共服務的需求相比,與國際上發達國家公共服務的水平與能力相比,我國提供公共服務的水平與能力仍然偏低。具體來說,政府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的戰略重點有五大領域:一是提高政府公共教育服務水平,普及12年義務教育,逐漸增加對公共教育的投入。二是提高政府社會保障公共服務水平,逐步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完善基本社會保險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是提高政府公共醫療服務水平,實現全體公民基本公共醫療服務水平的平等化,使人人都享有基本醫療保健。四是提高政府公共科技服務水平,加強對基礎科學研究與中高技術領域的投入。五是投資于戰略性公共設施領域,如大型基礎工程、信息墓礎設施、科技基礎設施等。
政府應轉變權力觀念及權力的運行方式。一是要科學地配置行政權力,并強化對行政權力運行的監控機制。通過科學的行政權力配置,形成合理的權力結構,使各種權力之間既相互配合,又彼此制約;既注重提高效率,又通過層級監督等制度,最大限度地減少自由裁量權和隨意性,保證權力公正行使。另外,通過強化對行政權力運行的監控機制,建立政府責任體系,使行政權力和責任掛鉤,與其主體利益脫鉤,實現權力與責任的對等與統一。二是要保持政府權力與公民權利之間的均衡。在公共權力與公民的自由空間之間找到合理的分界點,并通過法律加以限定,防止政府權力“越位”和“錯位”。對政府權力而言,主要是限制其權力,凡是未經法律授予的權力不得行使;對公眾權利而言,主要是維護其自身的權利,法律無明令禁止的權利都必須得到維護。另外,政府應樹立服務觀念,進一步明確自身的職能定位。政府要不斷探索全面履行職能的實現模式,按照政企分開、政事分開的要求,堅決把政府不該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交給企業、市場和中介機構。通過行政審批事項的設立或者調整,完善政府的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職能,強化其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改革行業組織和中介機構的管理和監督體制,使其發揮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范行為的作用,形成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合力。
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不僅符合世界政治發展的潮流,也符合我國政治發展的方向。然而,我們必須清晰地意識到,在我國構建公共服務型政府的過程中,存在著不少約束因素和限制條件,這就決定了我國公共服務型政府的構建并非朝夕之事。我國公共服務型政府的構建,需要我國公民在政治實踐中不斷的探索,不斷開拓創新,需要耐心與政治智慧。
[1]李軍鵬.公共服務型政府建設指南[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6.
[2]謝慶奎.論政府創新[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