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瀟瀟
(中南民族大學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眾所周知,民事主體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兩種,對于自然人的基本權利問題我國《憲法》和《民法》均有明確規定。而法人基本權利主體的地位通過哪些具體法律條款體現,我國現行法律仍沒有做出細致的規定。在國際上,例如聯邦德國基本法第19條第3款規定:在基本權利的性質許可范圍內,基本權利也適用于本國的法人。在德國,“法人是否能夠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夠享有基本權利的保護,取決于所主張的基本權利的性質”。一般認為,法人可以享有經濟自由權,而不能成為人身自由權、政治權利的主體。
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是法人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法人依法成立后就具備獨立的民事主體資格,而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則是法人成為民事主體,具有法律上人格的前提條件。相對于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而言,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具有以下特征。
民事權利能力是指“一個人作為法律關系主體的能力,也即作為權利享有者和義務承擔者的能力(或稱資格)”。因此,民事權利能力是一個抽象的概念。馬俊駒教授認為,“權利能力不僅表明了生物人或團體所享有的民事主體資格,而且包含了民事主體享受各種民事權利的可能性,從一定意義上講,也是民事主體享有特定民事權利的選擇性,這些屬性體現為包括法人在內的所有民事主體的地位是平等的。”近代各國法律基于實際需要,作出了自然人和法人權利能力一律平等的規定,這無疑是人類認識的一大進步。法人權利能力既有平等性,在財產領域與自然人的權利能力沒什么差異。
當自然人的“權利能力因出生的事實而當然取得,不需登記;因死亡的事實而當然消滅,不存在象物權、債權那樣的轉讓與繼承問題,其與人的自然生命而不得被剝奪,因此是一種自然權利。”可見自然權利能力的取得是順理成章的。而法人民事權利能力的取得則需要一定的步驟和程序,在我國,以普通法人為例,經過工商行政部門登記被頒發營業執照后一個法人才正式成立,公司營業執照簽發日期為公司成立日期,此時公司取得民事權利能力。
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具有不可轉讓性與不可放棄性。尹田教授認為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不可轉讓與不可放棄基于兩方面原因:其一是基于法律的倫理性及人文關懷;其二是不存在轉讓的市場。筆者認為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同樣具有不可轉讓性與不可放棄性,而這種屬性只基于一個原因,那就是法律的強制性。
對于法人基本權利內容的探討,主流理論以法人的人格為討論的基點。當今世界明確規定法人得享有人格權的立法寥寥,但有關學理解釋卻也不少,如在俄羅斯民法傳統中,一直承認法人享有“人身非財產權利”。卡爾·拉倫茨認為“法人的權利能力充其量不過是部分權利能力,即具有財產法上的能力”,但同時又認為法人可以同時擁有某些具體人格權,如名稱權、名譽權等。梅迪庫斯認為:關于自然人的規范可以以“有限度的類推”方式專用于法人,所以“法人具有一個受法律保護的名稱。在其他方面,雖然法人不享有與自然人同樣廣泛的一般人格權,但法人的人格也受到法律保護”。
法人人格獨立,表現為法人財產獨立、意思自治(經營自由、對外交往自由等),干涉法人意志自由,即侵害了法人的一般人格權,顯然法人的“意志自由”脫離于法人的“財產獨立”以外,成為新的權利——法人的一般人格權的客體。在此次民法典起草過程中,由全國人大法工委主持起草的“中國民法典草案”即明確規定,法人可以擁有兩類人格權,其一為“法人的人格尊嚴和人身自由不受侵害”——一般人格權(第四編第一章第二條);其二為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信用權、通信秘密權等具體人格權(第四編第一章第一條)。基于上述觀點的陳述,筆者認為法人基本權利應包含以下內容。
在我國,以法人活動的性質為標準,可以將法人分為企業法人、機關法人、事業單位法人和社會團體法人,它們在功能及活動性質上存在著很大差別。盡管這樣,任何法人都具有人格的尊嚴,在自由人格的形成這一點上必須享有平等的權利。在歐盟的創始條約規定共同體“具有法律人格”(第281條,原《歐共體條約》第210條,《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第6條,《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第184條)。由此得出一個“內部”人格的存在,對應于各成員國內賦予法人的“民事”能力,及有權取得和處分財產或進行訴訟(《歐共體條約》第282條,原第211條)。此類條款的規定的實施必定是以平等權為基礎的。因此,平等權是法人基本權利的首要內容。
(1)法人名稱權。名稱是法人自身表示的符號,是法人在民事活動中借以區別于其他法人的標志,反映法人的獨立人格、種類、隸屬等關系。法人的名稱權是指法人對其以法定程序取得的名稱享有使用并排斥他人非法侵害的民事權利。它包括:名稱設定權,及法人可以依法設定名稱的權利;名稱使用權,法人對其名稱享有專用權,他人不得非法干涉、非法使用;名稱變更權,即法人可根據自己的需要改變改變其名稱的權利;名稱轉讓權,即法人的名稱可以依法轉讓,名稱轉讓后,轉讓方不得再繼續使用已經轉讓的名稱。
(2)法人名譽權。法人的名譽,指對法人的信用、經營狀況、生產能力等方面的社會評價。法人的名譽權,即是法人對其名譽多享有的權利,是法人對其名譽享有的不受他人侵害的權利。《民法通則》第101條規定,法人享有名譽權,禁止采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法人的名譽。根據此條規定,法人的名譽權與自然人的名譽權的具體內容也相同,包括對名譽的保有和維護,保護名譽不受侵害。
(3)法人的榮譽權。法人的榮譽,是指國家或有關組織對法人在某一方面的成績或貢獻所作的評價,并授予的特定的光榮稱號。法人的榮譽權,即是法人對其榮譽所享有的權利,是法人對其榮譽所享有的不受他人侵害的權利。《民法通則》第102條規定,法人享有榮譽權,禁止非法剝奪法人榮譽稱號。法人榮譽權的內容,主要包括法人對其榮譽的保持和保護榮譽不受他人侵害。
(4)法人秘密權。法人的秘密,是指法人不愿公開的事情。如法人的商業秘密就是指技術秘密、商業情報及信息等,如生產工藝、配方、貿易聯系、購銷渠道等當事人不愿公開的秘密依法受法律保護,禁止他人干涉的一種民事權利。由于法人的秘密權直接關系到法人的生死存亡,因而它是法人的一項重要人身權利。
廣義的經濟權利,是指有關經濟生活內容的所有權利,包括經濟自由權與經濟社會權。廣義的經濟權利包括了下述的主要權利內容:
法人的財產不僅獨立于其他社會組織和自然人的財產,而且獨立于自己成員的其他財產。在我國,全民所有制企業法人對國家授予其經營管理的財產享有依法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非法侵犯其財產,國家也不得任意收回或無償平調其財產;集體所有制法人,它們的財產屬集體所有的財產,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侵犯;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法人要展開正常的活動,也必須有自己的獨立財產。法人擁有獨立的財產,是法人獨立參加民事活動的獨立負擔財產責任的前提和依據。法人是一個獨立的社會組織,法人可以完全獨立的姿態參與到經濟活動中,某個或某些法人成員的死亡或退出法人組織,并不影響法人的存續。一個自然人可以不同的身份依法作為多個活動組織的成員。法人的活動是法人自身的活動,而不是自然人的活動,法人的財產及利益歸屬于法人。
理論研究的生命根植于現實的需要。事實上,法人和自然人雖然同為民事主體,但兩者基本權利的內容卻大相徑庭。現實中,愈發的凸顯缺少對法人基本權利內容的規定是法人制度上的一個重大的缺陷。通過對法人概念的簡要介紹,對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和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比較,以及對法人的本質的理解的基礎上,突出了對法人基本權利的內容分析的重要性。筆者認為,法人基本權利的內容主要包括平等權、人格權和財產權三大塊。
[1](德)羅爾夫·施托貝爾,謝立斌譯.經濟憲法與經濟行政法[M].上海:商務印書館,2008.
[2]韓大元,林來梵,鄭賢君.憲法學專題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德)卡爾·拉倫茨,王曉曄譯.德國民法通論(上冊)[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4]馬俊駒.法人制度的基本理論和立法問題探討(一)[J].法學評論,2004,(3).
[5]李永軍.論權利能力的本質[J].比較法研究,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