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針菇生產中,出菇期不能直接向子實體和料內噴水,在采收2潮菇后,因培養料內嚴重缺水,很難再出菇,致使產量偏低。根據山東省平度市菇農楊云海的經驗,只要在 “水”上做足文章,就可以提高金針菇的產量。
方法是,當菌絲體達到生理成熟后,將菌袋從發菌室迅速移到大棚內開袋催蕾出菇。進袋前先在菇床上墊上薄膜再擺袋,并將墊底膜四周抬高2厘米,向膜內加入0.5厘米深的水,袋口表面及四周用黑色薄膜覆蓋避光,使光照較暗的膜內空間濕度能長期穩定在90%左右,達到出菇整齊的目的。頭潮菇采摘后,因料內水分已大量消耗,必須及時向料內補充水分并追施200克營養液,以利于第2潮多出菇,出好菇。第2潮菇采摘后,培養料已明顯收縮,料與袋壁有了一定的空隙,后期易從袋底及四周出菇,影響菇的質量。為了防止這一現象發生,可再次向袋內補一次大水,每袋補水300克,促使培養料吸水膨脹,多余水分則淹住袋底及四周袋壁,使其缺氧而在料面出菇。如此處理后,可再出第3潮菇。
采用此法管理,不僅產菇批數增加,而且質量顯著提高,出菇整齊,菌柄粗壯,蓋小有光澤,更無須搔菌等工序,真正實現優質高產高效益的目的。
有些菇農為了保持空氣濕度,菇棚內長期不通風,致使畸形菇增多,而且質量降低,菇呈水浸狀,菌蓋發黃,嚴重時還會導致多種病蟲害發生;而通風時間太長,則空間濕度降低,菇體鱗片會增多,影響商品質量。因此,出菇期既要保持棚內氧氣充足,通風暢通,又不能使濕度變化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