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9日,福州閩清縣豐達生態農業大觀園迎來了參加福建省菌草產業技術骨干培訓班的近百名學員。眼前的山坡上,連綿不絕的草山草海,蘆葦蕩般隨風起伏。莊主陳謨湊告訴記者:“這就是福建省菌草生物工程中心種植的巨菌草,共40公頃。今年5月下旬剛剛種下,你看,不到5個月時間,草棵已經長到4米多高。”
這40公頃巨菌草,每年可收割1.35萬噸青草。福建太陽草生物技術發展有限公司每年用這些草養鵝3萬只,生產飼料3 000噸。另外,幫助豐達生態農業大觀園種植食用菌500萬袋;養牛2 000多頭,鵝5 000多只,小羚羊3 000多頭等。“因為純生態養殖,這里提供的畜禽很受福州各大賓館酒樓歡迎。”他說。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國,但長期以來,食用菌栽培與森林保護的矛盾一直無法解決。上世紀80年代,僅福建省栽培香菇一年 “吃掉”的木材就達到100萬立方米以上。80年代福建農林大學林占火喜研究員開始研究利用草本植物替代闊葉樹及木屑栽培食用菌新技術并獲得成功,從根本上解決了食(藥)用菌 “吃”林的矛盾,從而為菌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治理開拓了一條新路。
經過20多年的實踐應用,菌草技術日趨成熟并不斷向菌業生產及深加工、畜禽養殖、生態保護、環境治理、生物能源等領域延伸拓展。專家們認為,菌草一次種植可長年收割,種植養護成本低;使用菌草栽培食用菌,比使用棉籽殼、玉米芯可縮短栽培周期20天左右,提高產量10%~15%,節約成本20%左右;用菌草飼養草食型畜禽,可節約飼養成本1/3;菌草植株高大,根系發達,生長周期短 (菌草的光利用率比闊葉樹高4~6倍),在護坡固堤、保持水土方面具有獨特的優越性。福建省長汀縣水土流失重災區在種植菌草后,地表徑流量減少了30%,土壤侵蝕量減少78%。近兩年來,寧夏、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南、四川、廣西、廣東和海南等各省先后從福建省大量引種菌草,用于食用菌栽培及生態保護。
“菌草循環產業”以其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保護功能得到了福建省政府的高度重視。這兩年,福建省財政每年都安排500多萬元用于扶持推廣菌草種植和利用,全省菌草種植面積已擴大至1 300余公頃。據統計,每667平方米草地一年可產菌草2.5萬~3萬千克,能生產4 000千克鮮菇,產值3~4萬元。去年福建10個試點縣僅利用菌草栽培食藥用菌一項產值就達4 200多萬元,今年菌草試點縣擴大到18個,預計產值將超過2億元,為農民帶來巨大效益。據了解,菌草技術還作為福建對口幫扶寧夏項目,使成千上萬農民走上了脫貧致富路,廣受寧夏農戶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