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子茂 梁顯方
劍閣縣地處四川北部邊緣地帶,幅員面積3 204km2,全縣有耕地78萬畝,常年種植水稻32萬畝、玉米25萬畝、小麥 32萬畝、油菜 32萬畝,農業人口60.5萬人。從2005年起在全縣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有效促進了全縣糧食增產、農民增收。
1.有機肥施用情況 長期以來,本地農民種地有使用有機肥的習慣。2005年通過對全縣393戶農戶、393塊田地調查,在各個季節的作物上,農戶均使用有機肥。有機肥施用量在700~1100kg/畝之間,平均為904kg/畝。有機肥來源以秸稈還田、堆漚肥料和圈肥為主,秸稈還田占有機肥用量的70%以上;其次為堆漚肥料,占有機肥用量的20%左右;第三為家禽圈肥,只占有機肥用量的8%左右;最后為沼液、沼渣和餅肥等其他肥料,僅占有機肥料的2%左右。
2.無機肥施用情況 農民在農業生產中,長期使用商品無機肥料。2005年通過對全縣 393戶農戶、393塊土地、786種作物的調查,農民在生產過程中使用無機肥普遍存在著重視氮、磷肥使用,輕視鉀肥、忽視微肥的施肥習慣。氮肥以碳酸氫銨為主,尿素為輔,磷肥以過磷酸鈣為主。在各種作物中,氮肥使用最多的作物為玉米,施用純氮10.8~18.4kg/畝,平均為 15.4kg/畝;氮肥使用相對較少的作物為小麥,施用純氮10.7~13.1kg/畝,平均為 11.1kg/畝;磷肥施用最多的作物為油菜,施用五氧化二磷57.2kg/畝,使用較少的作物為水稻,施用五氧化二磷53.6kg/畝。在施用方式上,氮肥主要作為底肥和追肥使用,以撒施和穴施為主;磷肥一般全部作為底肥施用,以撒施為主;同時油菜和小麥上有使用磷酸二氫鉀進行葉面施肥的習慣,在調查的393戶、786個作物中,采用磷酸二氫鉀進行葉面追肥的有479種作物,占60.9%,施用數量0.4~1.0kg/畝,平均為0.6kg/畝。
1.糧食產量顯著增加 2009年對全縣水稻、玉米、小麥、油菜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后抽樣調查發現,4種作物產量顯著高于常規施肥方式:水稻增產73kg/畝,增幅 14.15%;玉米增產 61kg/畝,增幅12.03%;小麥增產32kg/畝,增幅11.49%;油菜增產34kg/畝,增幅20.61%。
2.農民增收效果顯著 2009年水稻測土配方施肥推廣24.4萬畝,增收節支98.69元/畝,共增收節支2408.4萬元;小麥測土配方施肥推廣7.3萬畝,增收節支74.93元/畝,共增收節支546.99萬元;玉米測土配方施肥推廣7.0萬畝,增收節支92.18元/畝,共增收節支645.26萬元;油菜測土配方施肥推廣6.9萬畝,增收節支115.81元/畝,共增收節支804.88萬元。累計增收節支達4405.53萬元。
1.改變了農民施肥觀念 有機肥施用量逐漸增加,特別是秸稈還田水平大幅度提高;均衡施肥觀念逐漸形成,改變了傳統的重氮、磷,輕視鉀肥,忽視微肥的施肥習慣。配方肥逐漸被農民認可,2009年我縣配方肥銷售量達到26 200t,占全縣總肥料用量的23%。
2.農作物施肥結構更趨合理 根據典型施肥情況調查,習慣施用氮肥量(折純)在10.8kg/畝以上,玉米用量更大,超過 16kg/畝,磷肥(折純)施用量在6kg/畝以上,即無論什么農作物,用普通過磷酸鈣均為50kg/畝。通過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純氮控制在8.0~11.0kg/畝,五氧化二磷控制在2.0~5.0kg/畝,同時增加了鉀肥用量,增添了微量元素肥料。
3.選用肥料品種更科學 原來氮肥基本選用碳酸氫銨和尿素,以碳酸氫銨為主,磷肥基本選用普通過磷酸鈣,極少使用鉀肥和中微量元素肥料。通過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施用配方肥比例不斷上升。
4.施肥方式更趨科學 長期以來農民形成了“看苗施肥”的習慣,根本不按肥料特性和作物生長發育規律及需肥特點科學施肥,農民不論任何作物都認為施用碳銨和磷肥就解決問題。在施用方式上磷肥全作底肥撒施于田間,而氮肥施作底肥比例較小,主要用于追肥。在追肥施用時完全根據田間作物長勢決定施肥次數和肥料用量,如果作物田間長勢較弱,色澤偏淡,就認為是作物缺肥,往往造成施肥次數過多,氮肥用量過大。這樣既不利于作物產量形成和品質提高,而且造成大量浪費,甚至造成后期徒長,病蟲害嚴重發生。通過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推廣,不但各種營養元素平衡施用,而且根據不同肥料特性采用不同施肥方法,氮肥一般70%作為底肥施用,30%作為追肥施用,同時注重在作物需肥臨界期及時施用;磷肥根據其特性,與有機肥相結合,采取集中施用和全程施用的施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