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產業是一項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于一體的短、平、快農村經濟發展項目,既是一個傳統產業,又是一個新興產業,也是一個朝陽產業,發展潛力巨大,前景廣闊。國內外專家預測,21世紀菌類食品將和動物性食品、植物性食品呈鼎立之勢,是新興的第三類食品。通過與相關單位分管領導、食用菌專家代表、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協會及加工企業負責人、種植大戶等的交流和了解,筆者就食用菌產業發展談幾點初淺的認識。
1.農戶種植規模小,生產條件差 農民分散種植,數量少而不成規模,生產粗放,生產條件臟、亂、差等現象較為嚴重。組織化程度低,先進技術難到位,栽培設施難改進,產品質量標準難規范,食用菌品質較差。種植戶小農意識較強,發展意識不強,參與市場競爭機會少,抵御市場風險能力不強。
2.食用菌加工企業帶動能力不強 我區現有成都市潤辰食品有限公司、青白江區玉虹罐頭廠、成都宜家食品有限公司、成都康祖食品有限公司等食用菌龍頭企業。但這些企業規模很小,實力不足,輻射面不強,“龍頭”作用不明顯,與農民利益銜接不緊密。
3.產品流通體系不夠健全 目前的銷售方式組織化程度低,無序競爭激烈,市場流通雜亂,整個市場處于無序競爭中,慣用價格戰、以次充好、收購壓級壓價、銷售抬級抬價的手法,沒有形成一個強勢品牌。雖然許多鄉鎮都有自己的專業協會,但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無組織的分散經營,不可能發揮規模效應和集團優勢,難以形成較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商業信譽,經營者在市場中的主體地位也就無法確立。
4.科技水平不高 一是加工企業技術力量薄弱,科技人才嚴重缺乏,裝備水平低。專業技術水平低,科技經費投入不足,多數企業人員以短期盈利為目的,不注重科技開發,又不具備科研開發實力,高科技產業沒有形成,很難適應目前國際國內市場競爭的需求。二是農村勞動力大多文化水平較低,對新知識、新技術接受較慢,不能掌握現代栽培高技術和新優品種的技術要求,生產不出附加值高的品種。
1.加大財政扶持力度 政府及相關部門要按照食用菌產業發展規劃目標,在政策、資金、技術、市場流通領域、品牌扶持等方面給予扶持,要建立健全食用菌產業組織管理體系、科技服務體系、信息引導體系和市場流通體系,并通過各種有效手段,加強自身建設,為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提供可靠的組織保障和良好的服務。
2.加強標準化基地建設 一是建設高標準的道路及溝渠,進一步完善水電氣等基礎設施,促進基地建設提檔升級。二是盡快集中整治食用菌種植戶的制袋場所、菇棚等生產環境和設施,規范制袋、生產、菌渣處理等生產環節,為食用菌生產創造美觀、整潔的環境。三是協調好產業發展與資源保護的關系,加大菌渣無害化處理生產企業的引進和培育力度,培育菌渣高效利用生產體系,切實解決由菌渣帶來的面源污染問題。
3.強化競爭意識 從生產食用菌培養料開始,到播種、發菌、出菇管理、采菇,以及加工、包裝、儲運、銷售的全過程,都要嚴格遵循規范化、標準化種植技術規程,樹立質量至上的意識,實現食用菌產品有機、綠色、無公害的目標。
4.強化科技支撐 一是加強與科研院所的合作,通過專利購買或依托研發兩種方式,研發并篩選出適合的適銷對路的名、特、優新品種,促進我區食用菌品種改良和產品升級。二是為種植戶和企業提供更全面廣泛的技術支持,通過舉辦菌種制作、技術規程培訓等,向從業人員傳播標準化種植技術、新品種培育技術、先進經營管理經驗,并借助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現代媒介搭建學習、交流平臺,加大先進機械設備的推廣力度,變手工生產為自動化、標準化生產,實現高產優質。
5.壯大龍頭加工企業 一是加強食用菌產品精深加工技術研究與開發,加大食用菌精深技術、儲藏保鮮技術、系列產品研究開發與投入力度,逐步向即時食品、休閑食品、保健食品等全方位、多元化滲透,構建面向千家萬戶的“餐桌經濟”,增加產品附加值,實現更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二是要提高食用菌生產經營水平,優化食用菌產業結構,拓寬消費渠道,延伸食用菌產業鏈,提高食用菌深加工產品出口份額,增強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和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6.加強質量檢測,樹立品牌意識 加強對食用菌質量安全的監管,加大執法力度和相關法律法規宣傳力度。爭取建立食用菌產品的編碼、生產檔案、檢測、流通、儲運以及目標市場等信息庫,實行與國際接軌的食用菌產品追溯制度,實現食用菌質量安全全程可追溯管理,大幅度提高我區食用菌產品質量和知名度。加強品牌認證,積極配合申報食用菌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以及良好農業規范認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