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家國 馬 均 劉代銀 池忠志 樊雄偉 姜心祿 劉基敏
由于麥(油)茬稻存在季節緊、秧齡期長、用水集中等突出問題,因此,爭取秧苗早栽是奪取水稻高產的重要技術環節。常規技術需要先翻耕,后灌水整田,再栽秧。而通過稻田免耕,既免去了翻耕過程,節約生產性投入,還能夠提早水稻移栽時期。然而,水稻免耕栽培存在著栽插困難、草害嚴重、土壤板結、后期早衰和易倒伏等問題,制約了該技術的推廣。為此,課題組研制了簡易撬窩機具,集成了免耕撬窩移栽技術,使免耕栽培水稻成為農民廣泛采用的高效生產技術。
麥(油)茬稻免耕撬窩栽培技術是在免耕稻田化學除草的基礎上,通過灌溉濕潤土層后,采用簡易撬窩機具撬窩,按窩移栽的一種新型水稻栽培方式。該技術既保持了免耕栽培輕簡高效、節水和保護土壤結構的優點,又克服了免耕水稻存在的移栽困難、草害嚴重、易倒伏等問題。
免耕栽培有利于穩定糧食生產面積,確保糧食安全。在季節較緊張的麥(油)茬稻區,免耕栽培能提早秧苗移栽期,有利于緩解季節矛盾和保證稻田面積;在青壯年勞力集中外出務工地區,免耕栽培能減少用工、降低勞動強度,更適合于婦女、老年、學生等體力較差的人群,有利于穩定水稻生產面積,減少撂荒;免耕的勞動投入大為減少,人畜力或機械動力、燃料等有關耕作整地費用也大幅度下降。水稻免耕撬窩移栽技術由于免去稻田耕整環節,可提早本田移栽期1~3天,比常規栽培增產3%~8%,稻谷產量可達540~670kg/畝,每畝可增收節支70~104元。
水稻免耕撬窩移栽的大田應選擇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田面平整、耕層深厚及保水保肥的田塊,前茬作物可以是小麥或油菜。預計未來5年每年推廣面積分別為120萬畝、160萬畝、180萬畝、240萬畝和300萬畝,5年累計推廣面積1000萬畝,新增經濟效益7~10.4億元。
1.旱育壯秧 選用優質、高產、生育期適宜、抗病性強的雜交稻。免耕撬窩移栽水稻采用旱育秧技術,其中包括旱地育秧和塑盤旱育秧兩種育秧方式。旱地育秧參照DB51/T277~1998執行,塑盤旱育秧參照NY/T1607~2008中規定的塑盤育秧技術執行。
2.本田準備
(1)前作收獲 前茬作物收割后,留樁高度不超過10cm,并清理干凈田面遺留秸稈。
(2)化學除草 選用安全、高效、殘留期短、耐雨性強的滅生性除草劑進行栽前化學除草,推薦兩類除草劑:一種是內吸型滅生性的草甘膦類除草劑,如“飛達紅”、“農達”等;另一種是觸殺型廣譜滅生性的百草枯類除草劑,如“克無蹤”等。
(3)田塊處理 施除草劑3~5天后,灌水浸田1~3天,在水層自然落干過程中均勻撒施底肥。
3.撬窩移栽 根據品種特性、秧苗素質、土壤肥力、施肥水平、拋秧時期及目標產量水平等因素綜合確定行、窩距,行距26.67~30cm,窩距在16.67~18cm。中遲熟雜交稻移栽密度1.3~1.5萬窩/畝,中早熟雜交稻1.6~1.8萬窩/畝,大穗型中遲熟雜交稻1.2~1.3萬窩/畝。
待水層自然落干至基本無水層時用機具撬窩。旱地育秧每穴移栽1~2株秧苗,塑盤旱育秧每穴移栽1個缽體內的秧苗。移栽時將秧苗摁在撬窩器打的窩內,使秧苗的根部與泥土充分接觸。
4.田間管理
(1)水漿管理 移栽后3天內田間保持濕潤狀態,促進秧苗根系下扎和返青,3天后建立淺水層;返青后保持間歇灌溉;當苗數達到16~18萬/畝時曬田控苗;幼穗分化至揚花期田面保持水層;灌漿期濕潤灌溉;收獲前7天左右斷水。
(2)化學除草 移栽后10~15天,使用稻田化學除草劑除草,按照產品使用說明拌細土或與化肥混合后均勻撒施。
(3)施肥管理 本田期施肥應做到有機肥、無機肥相結合,氮、磷、鉀肥相配合,氮、鉀的比例一般為2∶1∶1。①施肥總量。純氮9~11kg/畝,五氧化二磷4~5kg/畝,氧化鉀5~7.5kg/畝,缺鋅田塊施硫酸鋅1~2kg/畝。②底肥。施用總氮量的60%、施鉀總量的50%、磷肥全量作底肥。③分蘗肥。移栽后10~14天施用,其中氮肥占總量的30%,鉀肥占總量的50%。④穗肥。在劍葉葉枕長到5cm左右根據田間稻苗的長勢施用,每畝撒施尿素3~5kg。
(4)病蟲害防治 優先選用抗性品種,實施健身栽培等農藝措施,創造不利于水稻病蟲害發生的生態環境。優先選用稻田養鴨、殺蟲燈誘殺、性誘劑誘蟲等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術,輔以適當的化學防治。根據監測預報結果,實行達標防治和預防。藥劑宜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不得使用國家禁用、限用農藥,根據苗情病蟲情況和藥劑類型確定用藥時間,機動噴霧器按照《背負式機動噴霧噴粉機施藥技術規范》(DB51/T606~2006)施藥,手動噴霧器按藥劑使用說明對水使用,遇降雨等因素影響防效時,務必及時補治。
5.收獲 當水稻籽粒灌漿成熟95%時,及時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