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川良 余 華
成都市雙流縣開展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是基于雙流縣情、水情和水務發展新形勢做出的戰略選擇,是雙流水務從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轉變、從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發展的戰略抉擇,是全面貫徹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雙流縣是全國貧水縣之一,人均占有水資源量僅為1476m3,低于全省人均水平,加之又緊靠成都這一大都市,河渠納污量呈逐年上升趨勢,資源性缺水和水質性缺水并存,與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開展節水型社會建設已迫在眉睫。
1.水資源概況和開發利用現狀 雙流縣多年平均徑流深393.8mm,多年平均徑流量43620萬m3,多年平均過境水資源量1095900萬m3,地下水總量20159萬m3,全縣水資源可利用量136964萬m3。全縣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且貧富懸殊較大,平壩區產水模數(單位面積的水資源量)226萬m3/km2,牧馬山臺地區產水模數62萬m3/km2,東山淺丘臺地區產水模數64萬m3/km2,龍泉山區產水模數36萬m3/km2,由西至東減少幅度甚大。
2007年全縣水資源開發利用量達到95300萬m3,占可開發水資源總量的70%(含過境水的可利用部份),其中地表水資源供水量為88739.81萬m3,占93.1%,地下水資源的供水量為6560.19萬 m3,占 6.9%。
2007年全縣實際用水量為95300萬m3,其用水組成為農業用水(含農牧漁畜)38200萬m3,工業用水量21600萬m3,第三產業用水量7100萬m3,城鎮生活用水2800萬m3,農村生活用水3700萬m3,生態用水量21900萬m3。農業用水比例占40%,工業用水占22.7%,第三產業用水占7.5%,城鎮生活用水占2.9%,農村生活用水占3.9%,生態用水占23%。
2.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積極利用“世界水日”、“中國水周”、“城市節水宣傳周”等活動為載體,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節水宣傳教育活動,群眾的用水觀念和用水習慣有所改變,逐步健全了水資源統一開發、利用和保護的管理體制,建立了與區域水資源承載能力相適應的節約用水統一管理機制,基本實現了從“以需水量定供水能力”到“以供水能力定經濟結構”的轉變。2008年10月,雙流縣被水利部確定為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地區,是四川省唯一被確定為國家級節水型社會建設的縣級試點地區。
(1)農業節水有新突破 投入近億元實施了灌溉渠道防滲、蓄水工程整治、提灌站改造、高標準節水灌溉等多項農業節水工程。截至2008年7月,全縣農業有效灌溉面積72萬余畝,節水灌溉面積達到40.5萬畝,節水灌溉率達56%。與2000年相比,農田畝均灌溉用水量由650m3降低至550m3,灌溉渠系水利用系數由0.4提高到0.5。
(2)工業節水有新進展 投入資金2億余元,實施了岷江自來水廠PE管分廠、四川國棟建設有限公司、四川宏益化工有限公司、成都南玻玻璃有限公司等企業的冷卻水循環回用工程(其中:四川國棟建設公司、四川宏益化工有限公司、成都南玻玻璃有限公司等企業基本實現了零排放),萬元工業增加值取水量從2000年的404m3下降到2007的180m3。同時,在東升、華陽兩個主城區均建立了污水處理廠,啟動了航空港、牧馬山兩個主要工業區的污水處理廠及其配套管網的建設工程,工業污水處理率達到50%,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提高到90%以上。
(3)生活節水有新局面 投入資金近3個億,實施了成都市岷江自來水廠二期工程建設,2007年完成了鎮鎮通岷江自來水惠民工程,實現全縣25個鎮(街辦)供水管網全覆蓋;2008年又啟動實施了新農村、新型社區“村村通自來水工程”;大力推行“一戶一表”工程,戶表計量率提高到70%以上;節水器具普及率提高到50%以上(自2006年起全縣新建、改建、擴建的建筑工程節水器具普及率達到100%);改造供水管網1萬余米,供水管網漏失率從2005年的25%下降到2007年的22%。
(4)生態節水有新氣象 投入資金近2個億,實施了縣域內10余條小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白河(縣城主要排洪道)防洪綜合整治一期、二期工程;已建、在建污水處理廠(站)29個,在成都市率先實現縣域污水處理廠(站)全覆蓋。積極探索采用濕地生態系統治理廢水試點,對農村生活污水、養殖廢水進行處理,減少農村面源污染。在建立健全水環境長效管理機制方面,縣政府每年投入830余萬元用于河道水環境綜合管理,大大改善了水生態環境。
雖然該縣在節水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節水工作依然存在不少問題,與節能減排、全面構建和諧社會的標準仍有一定差距。特別是由于人口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水資源需要量增加,生活、生產污染水源加劇,水資源可用量減少,浪費水資源現象嚴重,水資源無效使用量增加,致使我縣水資源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節水工作也面臨更多問題和更大挑戰。
1.節水宣傳不夠深入,全民參與節水意識有待提高 宣傳教育方式方法單一,范圍不夠廣,時間短暫,部分部門對創建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缺乏清醒的認識,措施不到位;個別企業(單位)對節水重視不夠,節水設施投入不足;市民節水意識不強,用水習慣不夠科學,浪費用水的現象普遍存在,沒形成全社會節水的良好風氣
2.節水法規還不夠健全,依法節水力度有待加強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現有節水法規已不能完全適應新要求,需要修訂和完善,不斷健全節水法規體系。況且現有的節水法規可操作性不夠強,執行起來存在一定的難度,對單位個人行為難以形成有效制約,節水法規權威性不夠強。
3.開發利用水資源不夠科學,水資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農業灌溉仍采用按面積、按引入水量配水的粗放方式,引多少、用多少,串灌、漫灌的現象普遍存在,特別是農業水費財政轉移支付后,群眾節水意識反而降低,浪費水資源更加嚴重;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低,增大用水量,增加廢水排放量;農藥、化肥和工業、生活廢水污染水體日益嚴重,減少了水資源的可利用量;生態環境用水均直接取自來水,污水處理廠(站)處理后的中水幾乎未回用。
4.水價結構不合理,制約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現行價格政策在促進節約用水、促進水資源重復利用、變廢為用方面的職能還很弱。當前全縣實行的是“同質同壓同價”自來水供水模式,自來水價格和污水處理費標準未充分反映出雙流縣水資源的稀缺程度和價值,也不能充分體現制水的成本,特別是丘區東山鄉鎮供水成本遠遠大于水價,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階梯水價政策的探索和計劃用水制度的推進。
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全社會的多個行業和部門,關系到千家萬戶,需充分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形成合力,綜合運用經濟、行政、科技等手段,健全水權、水市場等制度體系,努力建立節水型社會試點建設的長效機制。
1.加強組織領導,落實目標責任
創建節水型社會是一項規模較大的系統工作,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將創建工作納入政府目標考核體系,統一要求和部署,將創建任務細化分解到鎮(街道)、部門,形成層層抓落實的良好局面。
2.加大節水宣傳,提高節水意識
切實加強對節約用水的宣傳工作,提高全民節水意識,實現自覺節水、全民節水。特別是新聞媒體要加大宣傳力度,采取公益性廣告等形式,多視角、多途徑、多場合擴大宣傳范圍,廣泛深入地宣傳節水的目的和意義,做到用水單位、社區居民以及外來人員人人知曉,并引導全社會以實際行動積極參與創建工作,形成全縣上下一致、部門通力配合、人人積極參與的良好氛圍,使節水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
3.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節水產業,推進技術改進和革新 加強對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節水工藝改造,限制高耗水產業,減少水資源消耗,提高水資源重復利用率。特別是招商引資過程中,要強化對企業生產耗能方面的考察,盡量減少高能耗、高污染企業的引進。
4.切實重視污水再生利用與中水回用 要高度重視污水的再生利用和中水回用,實現由單一的污水處理排放向污水綜合利用轉變。全縣污水處理廠(站)全覆蓋后,可采取配套中水回用管網等措施,充分利用處理后的水資源,提高污水循環利用率,解決景觀生態用水、灑水車用水長期使用自來水的問題,使污水再生利用成為發展循環經濟、創建節水型社會的一大亮點。條件成熟時,還可以在新建住房配套實施兩套供水系統,讓污水再生利用進入尋常百姓生活中。
5.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節水水平
推廣應用節水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器具,有計劃地改造和淘汰老式耗水量大的設備和工藝;重點做好東升、華陽城區供水管網改造和供水節水監察工作,降低自來水漏損率;積極開展創建節水型企業(單位)、節水型小區活動。
6.拓寬投融資渠道,多方籌措創建資金 創建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工作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需加快水利市場化進程,積極引入市場機制,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模式。在積極爭取國家和省市資金支持的基礎上, 按照“誰受益、誰投資”的原則,進一步拓寬節水治污投融資渠道,廣泛吸引社會資金參與節水型社會建設,引導企業和公眾加大節水治污投資,鼓勵民間資本參與節水治污產業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