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學,青學剛,王 芳
(1.四川省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四川 南充 637000;2.四川省南充蠶種場,四川 南充 637000)
在農村養蠶生產上,蠶病蟲害的發生是影響蠶繭質量和數量的重要因素,一些蠶區由于蠶病蟲害高發導致的蠶繭大幅度減產嚴重挫傷了蠶農的生產積極性,由此影響到蠶桑行業的健康發展。筆者對生產上影響蠶桑安全生產的現存問題做以下分析,并提出解決措施,供大家參考。
1.1 抵御惡劣氣候條件的能力較弱
蠶桑生產的主體是廣大農村養蠶戶,其養蠶設施和生產條件相對簡陋,靠天吃飯的現象依然普遍存在。以閬中市為例,2008年 10月閬中七里鄉晚秋蠶飼養過程中,遭遇長時間的低溫降雨,蠶健康性下降,加之農戶飼養環境不能有效升溫排濕,誘發大面積細菌性疾病、病毒性軟化病、蠅蛆病爆發,即使發育正常的健康家蠶由于溫度過低也不能正常上蔟結繭,造成千余張蠶種幾乎顆粒無收,蠶農損失巨大,嚴重挫傷蠶桑生產積極性。
1.2 蠶農消毒防病意識和技術培訓指導不到位
蠶桑生產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蠶桑生產的主體是廣大蠶農。而蠶農掌握的養蠶技術知識相對貧乏,養蠶靠經驗,迷信于良種良法,對看不見的病原微生物認識不到。蠶室蠶具消毒劑量憑主觀感覺,操作極不準確,消毒效果難以保證,病原微生物給蠶桑生產帶來潛在的隱患。蠶桑行業經歷了90年代的普遍滑坡和行業不景氣后,現在的體制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如今很多行政機構單位合并重組,公司改制或破產,專業技術人員缺乏,在最需要技術指導的農村鄉鎮,蠶農科學養蠶水平呈明顯的下降趨勢。
1.3 蠶藥市場良莠不齊,產品質量無保障
當前蠶用消毒物資和蠶藥銷售市場上假冒偽劣產品較多,有些蠶藥甚至沒有標明有效成分,或未經科學實驗證明而混充高技術產品進入市場坑害蠶農,而蠶農和基層技術人員難于識別和管理,導致養蠶的防病工作質量得不到保證。另一方面,蠶藥生產企業普遍規模較小,技術水平較低,缺乏質量管理和控制。
1.4 新養蠶配套技術不到位,即使品種優良也不能保證高產
小蠶共育是養蠶生產的重要技術,可降低由散戶單獨飼養過程中受環境病原菌感染的風險,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散戶的勞動量和風險投入。但現在許多地方仍然是傳統養蠶方法,蠶房建設也不科學,有門無窗,“口袋蠶房”普遍,通風換氣條件差。蠶沙濕度高,在這種悶蒸條件下致病微生物繁殖快,容易誘發蠶病。
1.5 桑園病蟲害對家蠶交叉感染
當前廣大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勞力欠缺,桑園管理差,病蟲多,尤其是在大蠶期處于用桑高峰,桑葉又未經消毒清洗,桑園病蟲害交叉感染家蠶現象無法避免。
1.6 環境污染引起的家蠶中毒現象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蠶桑行業在一些地區受氟化物、農藥、工業三廢污染的現象比較嚴重。與傳統家蠶病蟲害不同,這些受污染中毒的家蠶發病在輕度時不明顯,不易察覺,引起的諸如上蔟不結繭等現象使蠶農找不到原因而造成損失。
針對以上生產上影響蠶桑安全生產的問題,本人建議采取以下辦法。
2.1 完善、推廣、培訓科學養蠶和消毒防病技術,提升蠶農科學養蠶水平。
2.2 增加投入,加強科技培訓,蠶房建設,桑園管理,蠶室升溫補濕裝置配置,改善養蠶環境設施,增強抵御惡劣自然氣候的能力。
2.3 規范蠶用消毒物資,蠶藥市場,嚴把質量關,使蠶農消毒用藥有保障,有效果。同時,加快蠶藥生產企業的科技進步,提高蠶藥質量。
2.4 推廣省力化技術和抗病抗逆品種是今后蠶業發展的趨勢,建議有關部門加大這方面工作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