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東縣農機局 張遠良
農機安全監理機構從上世紀80年代初成立以來,已走過了20幾個春秋。從開始從事拖拉機的全面安全監管逐漸轉為拖拉機、農用汽車、農用三輪車的路面安全監管和事故處理工作為主。200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農機監管要離開道路,工作重心須轉移到田間場院去,許多長期從事農機安全監理的同志還轉不過彎來,發表文章、談論看法,還總是在“如何減少拖拉機的道路安全事故”上著力。隨著我國法制的健全和依法行政的推進,筆者認為農機監理人必須轉變觀念,不要留戀道路安全管理,這是公安交警的職責(個別省又重新委托農機部門對拖拉機等的道路交通進行監管)。我們要依法行政,否則就有不作為或亂作為之嫌,就此筆者試論現在農機安全監理的當“為”與不“為”。
湖南的各級農機安全監理機構先后成立于1982~1984年,是隨著拖拉機私有化的大發展,拖拉機運輸作業帶來的安全隱患越來越多而產生的機構。它的組建與運行,是農機部門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高度負責精神的體現。農機安全監理機構依法行政及作“為”的第一個規范性文件是國發[1986]94號《國務院關于改革道路交通管理體制的通知》,該文件規定:“農用拖拉機的道路交通管理工作,除專門從事農田作業的拖拉機及其駕駛員由農業 (農機)部門負責管理外,凡上道路行駛的專門從事運輸和即從事農田作業又從事運輸的拖拉機及其駕駛員,由公安機關按機動車輛進行管理。有關道路行駛安全技術檢驗、駕駛員考核、核發全國統一的道路行駛牌證等項工作,公安機關可以委托農業(農機)部門負責,并有權監督檢查。”此后,《公安部、農牧漁業部關于農用拖拉機道路交通管理問題通知》及1988年國務院重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管理條例》,就“委托”管理事項進行了具體規定。至2004年5月1日,近20年來農機監理機構對拖拉機道路行駛和牌證管理及駕駛人管理都是屬于“委托”作“為”。
2004年5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正式實施后,農機部門管理拖拉機牌證及考試發證、定期審驗等才是“名正言順”的法定職責。2009年1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條例》的正式實施,加上農業部的有關規章及《湖南省農業機械管理條例》、《湖南省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辦法》、《湖南省農業機械安全事故處理辦法》等,現在農機安全監管法規體系己基本建立健全。因此從依法行政的角度講農機安全監管的行為,就須在這些法規規定的范圍內開展,如果這些法規有規定的一定要盡全力管起來,這就是當“為”的。農業機械有14大類,安全宣傳監管需要我們從制造銷售直到田間場院全程跟蹤,也是農機部門的神圣使命,不可推卸,否則就有不作為之嫌。而拖拉機的道路安全監管是公安交警部門的職責,我們就沒必要去爭了,去爭去管倒是有亂作為之嫌。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條例》第3條規定:“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應遵循以人為本、預防事故、保障安全、促進發展的原則”;第9條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農業機械化主管部門、工業主管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質量監督部門、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等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負責本行政區域的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工作。”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因此預防事故、保障安全、促進農機化事業又好又快發展是農機安全監督管理人的神圣使命。達到此目的,采取合法有效的方式、方法、手段是我們當“為”的。如加強拖拉機、聯合收割機駕駛員的考試管理和安全教育培訓,加大對銷售環節及維修質量的安全宣傳和監管力度,田間場院的安全操作監管等;又如加強鄉村農機安全宣傳網絡建設,加大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宣傳和安全生產操作常識宣傳,提高農民朋友的安全意識和安全生產操作技能,是有效預防和減少安全事故的手段方法。我們農機安全監理機構要下大力去做,這就是我們當 “為”的。而屬于其他部門職責的,如生產經營者銷售不符合安全要求的農機具,要召回的,就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和質量監督管理部門的事。農機安全監理機構沒有權力去責令召回,應發現問題后通報有關部門行使職責,否則也是亂作“為”。又如,近年農機部門不上路監察后,拖拉機年檢及上牌率有下降趨勢,這些情況我們要定期通報公安交警部門,這就是我們的當“為”;如果農機監理機構直接上路檢查處罰這些未年檢、未上牌機手,就是不當“為”了。
農機安全監理隊伍建設離不開財力保障和人才培養。雖然農機安全監理機構屬全額撥款事業單位或參照公務員管理單位,但有些縣市嚴重超編,財政按定編撥款難以保障農機監理機構的日常運轉,不得不依靠監理收費來彌補財政撥款的不足。據筆者所知,郴州地區11縣(市、區)有9個長期處于這種狀況,目前至少還有6個縣市仍存在超編問題并是差額撥款。
因此農機監理隊伍建設要遵循“保穩定,促發展”原則進行。一是對于人員工資有保障的農機安全監理機構來說,就要爭取財政部門加大事業投入。比如干部職工培訓、安全村建設、監理設備添置、農機安全宣傳等費用要爭取列入財政預算,以提高農機監理人員執法能力和水平,以及加強農機安全網絡建設,提高監管效率與水平,這是農機安全機構應努力“為”的。二是人員工資還沒有保障的農機監理機構,要爭取當地黨委政府支持、嚴格控制進人,使現有人員工資得到財政保障,這就是當“為”的。國發〔2010〕22號《關于促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工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意見》第9條提出,“建立健全農機安全使用法規和制度,開展農機使用安全教育,加強基層農機安全監理隊伍建設,提高裝備水平和監管能力,預防和減少農機事故發生。”是我們爭取當地黨委政府財政支持的尚方寶劍。若農機部門為了自己利益,還在單獨上路執法,甚至亂收費、亂罰款,這就是不應“為”的。如果出于對農機安全生產的責任感,需要上路執法的,也應經過當地政府同意,采用聯合執法的形式上路,且時間不應太長,處罰應由公安交警部門執行,這才符合法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