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 亮
城市近郊區:城市近郊區是指位于城市建成區與純鄉村地域之間受城市輻射影響巨大的過渡地帶,城市近郊沒有明確的地域范圍,它隨著城市化的推進而不斷發生變化。
本文所指的近郊區,主要是指城市中心區外圍,隨著城市發展和建設,逐漸形成的符合城市特征的新興區域,這些區域也是城市發展需要控制的,和中心城市的經濟、文化等密切相關。
新農村社區:農村社區是指居住于某一特定區域、具有共同利益關系、社會互動并擁有相應的服務體系的一個社會群體,是農村中的一個人文和空間復合單元。“新”則是指新的歷史時期和新的指導思想。
本文所指的新農村社區,是位于城市的近郊,受城市影響輻射較大,城鎮化水平較高,將要納入城市規劃區的地區。
1)人口特征。人口呈現多樣化,居住密度高,老齡化現象嚴重。外出謀生人口居多,致使農村的家庭老齡化現象嚴重。另一方面,由于近郊農村距城市近,生活成本低廉,也成了外來人口的首選居住地,居民呈現出多樣性。
2)就業特征。對城市的依賴性比較強,單純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數已經不多,但是大部分人還擁有土地。由于鄉鎮企業在這里發展較好,因此大部分人從事第二、三產業,或者進城務工。
3)土地利用特征。土地利用方式高度混雜,農用地、工業廠房、農村宅基地相互穿插,鄉村整體結構渙散,空間分布凌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較低,建設用地逐年向耕地入侵,耕地面積逐年遞減。
4)農民意愿。城市文明、城市生活方式在這里有了一定的滲透,農民向往城市的意愿很強,他們渴望城市生活,享受城市文明。
目前這類區域存在的明顯問題是土地質量、環境質量下降,一系列的開發建設致使土地利用不盡合理,土地浪費嚴重,生態環境質量下降。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農村被吞噬,傳統的村莊特色消失,農村的物質空間被打破,社會結構發生斷裂。新農村社區該如何去延續村民既有的生活習慣,保障傳統農村的結構,實現有機更新。
城郊農村鄉鎮企業發展較快,解決了當地居民的就業,極大地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但也帶來了嚴重的污染。由于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城郊農村并入城區,在村莊城市化過程中,村莊自身產業的轉型應該如何考慮,農民的就業如何解決是現在面臨的問題。
現狀主要包括龍泉、李臺 2個自然村,總人口約 7900人,規劃總用地 249hm2。兩塊居住分布相對集中,此外鄉鎮企業發展迅猛,工業用地較多,但主要為污染企業。
優勢條件:新社區位于七里營新鎮區的中心位置,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現狀產業較多,經濟基礎好,具備建設新社區的經濟條件。
存在問題:公建配套設施種類不齊全,不能滿足當地居民使用要求;住宅質量發展不均衡,舊的建筑形式、結構與新村風貌不協調;道路系統、功能布局等不健全,使新鎮區的整體發展受到影響和限制。
針對目前兩村都有部分質量較好的村民住宅的現狀,規劃本著集中居住、設施共享的原則,采取“縫合肌理,融合兩村”的規劃手段,從整體上把握,強調社區整體風格的塑造,規劃采取三種手法。
保留:規劃予以保留兩村成片的建筑質量較好的建筑,通過整合原有建筑、加建插建建筑,縫合村莊建筑肌理,營造統一感、秩序感。
整治更新:對于分散的建筑質量較好的住宅,針對外部環境欠缺,規劃增加小游園和街頭綠地,加建部分多層,配建公共服務設施。
拆舊建新:對于建筑質量差,環境條件差的住宅,規劃采取拆除現有建筑,統一規劃,建造新區。
保留和整治更新以低層住宅為主,劃定宅基地,村民自建;拆舊建新以多層為主,市場化開發。
社區空間布局模式概括為“大組團、集聚式”。以每個村為基本單元組織社區,每個村在新村社區中以一個相對獨立但與其他村又相互聯系的大組團形式存在。
規劃社區北部與中部形成龍泉、李臺兩大居住組團。各村仍保持原有人員組成和結構特征,相對獨立布局,這樣社區居民既提高了生活質量,又盡可能多地體會到原有熟悉的生活氛圍,從心理上產生滿足感,避免了村莊遷移可能帶來的社會問題。在村莊內部布置服務節點,完善村級公共服務設施,增加綠地和開敞空間,但市政基礎設施和社區公共服務設施是共享的。南部考慮開發居住新區,市場化操作,主要服務于周圍行政辦公區及產業區。
此外,龍泉集團現狀建筑質量好,規模較大,帶動了當地經濟的極大發展,因此近期保留龍泉集團,并結合龍泉集團在東部規劃產業發展區。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整改企業、新建企業可以考慮入區實現集約化生產。遠期搬遷,并入新鄉縣開發區。
龍泉、李臺居住組團采取劃定宅基地、統一戶型、農民自建的方式,延續原有的空間尺度,塑造豐富的街巷空間。建筑考慮成組成團的空間模式,形成若干個鄰里單元,增加公共開敞空間,作為人們日常接觸交流的場所,增強居民的認同感。開發居住新區采用多層住宅為主、低層住宅為輔。建筑空間塑造圍繞“水系”這一元素,結合水體塑造多層次的空間,創造多種交流平臺,布置各種場地,增強居民交流和人際互動,促進居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近郊農村和中心城區之間聯系緊密,極大地促進了農村的城市化水平,具體表現為村莊人口、用地以及經濟結構的非農化轉變。同時必須考慮農民的認同感、農民就業的解決,只有這樣才能體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宗旨。
1)發揮小城鎮的帶動作用。小城鎮不僅是集聚和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最適宜的地域空間,還是農村工業發展、政治、商業、文化、教育的中心,是城鄉連接的紐帶,通過小城鎮的整合和輻射功能,帶動周圍農村的發展。2)從農民的根本利益出發。立足于規劃政策的實施人群和實施主體,實行自下而上的有機更新,避免大拆大建,從局部的更新入手,改善農民居住條件,改善道路等基礎設施,加大教育文化的普及,更新的成敗取決于居民的經濟發展水平,取決于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社區管理體制。3)妥善解決村民安置、就業問題。隨著城市的擴展和新農村建設的深入,必然存在大量失地農民,農民失地意味著失業,新農村建設是否能提供相應的工作崗位予以補償,應受到充分關注。
[1]楊雯雯,李 斌,鮑繼峰.新農村社區空間布局模式研究[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2008(3):45-46.
[2]肖 達,黃淑林,陳 進.小議近郊新農村規劃——從規劃分析入手的實用規劃[J].城市規劃學刊,2006(11):21-22.
[3]李曉芹.關于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規劃問題的思考[J].規劃 50年,2006(7):87.
[4]李科昌.西北地區城鄉結合部小城鎮新農村社區規劃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