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方
產業集聚區是指在特定行政轄區內,以若干特色主導產業為支撐,產業集聚特征明顯,產業和城市融合發展,產業結構合理,吸納就業充分,以經濟功能為主的功能區。產業集聚區的發展,是破解土地制約、環保難題,優化經濟結構,加快城市化進程的有效途徑,是城市經濟發展新的載體和增長極,是建立和諧社會、提高環境品質的需要。
焦作市共設立9個省級產業集聚區,總面積12 741 hm2,其中農用地6 613 hm2(耕地5 822 hm2),建設用地 5 477 hm2,未利用地651 hm2。
焦作市產業集聚區內用地絕大部分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區內土地資源配置不合理,土地用途功能不清晰,盲目用地現象較多,水、電、氣、暖、路等基礎設施不配套,布局散亂。除此之外,建設用地指標不僅少,而且高達4.25萬畝的基本農田面積分布在區內不同地方,整塊500畝以上能建設的用地幾乎沒有,導致道路修不通,特別是重大項目難以落地。
焦作市每年用地需求一直在8 000畝~10 000畝左右。由于國家實行嚴格的土地管理政策,嚴把土地供應“閘門”,每年省里下達全市的用地指標只有6 000畝左右,占用耕地只有3 000余畝,遠遠不能滿足項目建設的需要;同時,用地審批集中在國務院和省政府兩級,用地報批周期長,難以保證大項目、大企業即時入駐開工,直接影響投資者積極性。
1)入駐企業追求獨門獨院小而全的工業生產模式,一些已建成的工業廠房建筑層數多為一層,幾十畝甚至上百畝的土地上只建有幾座廠房,建筑容積率偏低,顯得非常冷清空曠。2)區內標準廠房少且入駐率低,一些應該進入標準廠房的項目也不愿入駐。
目前,焦作市一直沿用過去制定的土地補償標準,市區每畝補償標準在8萬元~13萬元之間,縣(市)標準每畝2萬元~7萬元之間。幾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工業產品的物價增長幅度大大高于農產品價格增長幅度,反襯出土地補償標準較低,失地農民生計得不到保障,農民不愿放棄賴以生存的土地。因此,征地難的現象較為突出。
開發建設產業集聚區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是搭建招商引資平臺、拓展經濟發展空間、加快工業結構調整、實現產業布局戰略調整、保證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重大舉措。為加快產業集聚區的發展,需要建立以各級政府主管領導牽頭,有關職能部門參加的集聚區聯席辦公會議制度,重點研究集聚區建設和發展的重大問題,統籌集聚區與區外事務的協調。按照“小機構、大服務”的管理模式,盡快建立完善集聚區管理機構,形成統籌、高效、富有活力的管理體制。
3.2.1 優先辦理農轉用手續,實現地等企業
1)根據產業集聚區規劃,對擬發展的區域提前分期分批辦理農用地轉用手續,讓地等企業而不是企業等地。對大項目、成長性強和集群式轉移項目,實行專人負責,跟蹤服務,優先報批、優先扶持、優先入駐。2)實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周轉指標優先用于集聚區項目建設。在符合國家政策規定和保證規范運作前提下,提高指標周轉速度,增加指標流量。3)按照集聚區規劃確定的村莊整合方案和用地布局,有步驟地推進集聚區村莊整合。對集聚區的失地農民可根據城市居民經濟適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政策進行安置。
3.2.2 推進標準廠房建設,嚴格按照國家用地目錄和用地標準供地,實現節約集約用地
要加強產業集聚區工業項目建設用地的指標控制,實行定額管理,推廣多層標準廠房,嚴格限制建造單層廠房,不得圈占土地搞“花園式工廠”。對工業用地在符合規劃、不改變原用途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積率的,原則上不再收取或調整土地有償使用費。對已建的庭院式企業的非生產用地要進行清理,能夠收回的要收回重新出讓,可以建標準廠房的,要建標準廠房,使閑置土地得到充分利用,最大限度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要加強對土地市場的治理整頓,堅決清理違規土地,堅決制止鄉鎮擅自“圈地”和私搭亂建等非法行為,保障產業集聚區用地秩序。
3.2.3 做好失地農民安置就業工作
在推動產業集聚區建設的過程中,必然要征用相當數量的農用地,因此,應高度關注失地農民的利益保護問題。在加強技術培訓,增強農民就業能力,鼓勵集聚區內的企業優先吸納失地農民,解決一部分農民的生計問題的同時,積極發展村鎮企業,增加就業機會。要給每個鄉鎮自留300畝~500畝的企業用地,鼓勵村鎮發展與整個集聚區相配套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實現有組織地發展居民服務業、批發零售業、交通運輸業、水電氣安裝調試等行業,通過有效的組織與管理,開拓市場,挖掘潛力,增加農民的就業機會。
產業集聚區在開發建設工作中,要堅決摒棄小農經濟意識和傳統的思維模式,拓寬思路,更新觀念,適應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以新的思維方式和理念研究產業集聚區建設中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只有搞好各部門協調配合,形成合力,才能全力推進產業集聚區建設。
[1]徐曉明,吳 潛,楊俊青.失地農民權益保障體制研究[J].山西建筑,2008,34(7):21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