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東
2003年以來,我市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根據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協調發展的客觀需要,圍繞把我市構筑成長三角地區中心城市之一的定位目標,大投入、強推進、快見效地連續實施兩輪《城市建設三年綱要》,取得了有目共睹、凝聚人心的成就,為推進我市城市化和城市現代化進程,實現“兩個率先”的第一個率先目標,搭設了平臺,提供了支撐。
當前,我市正處在建設高水平全面小康社會,起步實施第二個率先目標——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重要時刻,城市建設也同步開始實施以城市現代化建設為特征的第三輪《城市建設三年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為了確保實現《綱要》提出的“全國最佳人居環境城市”“國家生態城市”和“全國文明城市”的目標,我們必須正確把握新階段的新特征,深刻認識面臨的新矛盾新挑戰,又好又快推進我市城市現代化建設。鑒于此,本文就實施《綱要》的若干問題作研究。
近幾年來,我市大力實施市區南北一體的城市建設戰略,初步拉開了城市發展的框架,下一步城市建設以形成布局、功能、環境同質的“三城并舉”都市格局為目標,重點要從拉框架、打基礎加快轉向抓功能、挖內涵、提品位。其中,中心城區要加快建成以商貿、金融、文化中心為主要功能的核心城區,武進區要基本建成以旅游休閑、生態居住、高等職教、高等技術為主要功能的城市南部新城區,新北區要基本建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現代物流為主要功能的城市北部新城區。在這一建設重點轉向的過程中,面對資源制約和功能布局兩大挑戰,我們只有把包括眾多小城鎮和廣大農村在內的市區區域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以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新視角推進城市現代化。因為:1)從實現“兩個率先”目標看。推進城市現代化建設應該全面貫徹“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方針,為農村提供城市化的動力,縮小城鄉差距,推進城鄉一體化。2)從市區農村自身需求看。我市市區農村是全省乃至全國城鎮密集地區之一,也是城鄉統籌發展需求最為強烈的地區之一。按照農業現代化、農村城市化和農民富裕化的發展目標,高效率、產業化、精品化的農業發展定位正在強烈呼喚市區廣大農村地區,在城市化的宏觀趨勢下探索多樣的現代化之路。3)從市區農村空間布局的現狀看。當前正受到以下三種力量的作用,面臨著空間格局重構的挑戰。a.經過1999年以來兩輪成建制的鄉鎮合并,所有合并后的小城鎮形成了“一鎮兩區”或“一鎮三區”的格局,原有空間分散的局面并沒有得到改善。b.與鄉鎮合并同時進行的“一鎮一區”(工業園區)模式,不僅沒有有效集中村莊工業,還造成許多小城鎮的工業園區單純考慮工業生產需要而脫離城鎮,造成資源浪費、污染擴散,小城鎮第三產業發展失去依托。c.隨著大量農村居民進城(鎮)務工,特別是許多青年農民不再僅僅滿足于在城市(城鎮)就業,而是想要在城市(城鎮)居住生活,引起本已存在的“空心村”問題越來越嚴峻。總之,以上三種情況分別從行政、經濟和社會三個方面影響市區村鎮格局和集約利用。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認為,以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新視角,推進城市現代化建設,將使城鄉空間資源獲得重組和優化的機遇,給農村地區的發展帶來資本和產業,為農村轉移人口提供就業機會,而眾多小城鎮和廣大農村用地整理和置換則為城市拓展提供有力的用地保障。
當前,轉變現有村鎮規劃建設模式的時機和條件有利,國家《城鄉規劃法》的頒布實施,為城鄉一體化規劃建設提供了法律依據;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市區工業布局在調整,招商引資在加快,節能減排在倒逼,經濟增長方式在轉變,為城鄉用地結構重組都提供極為有利的契機;經過近幾年來的努力,城市道路、供水、供氣、公交、污水處理、垃圾無害化處理等基礎設施快速向市區農村延伸,讓越來越多的農村居民享受到均等化的公共服務;特別是《綱要》將“統籌城鄉建設”列為今后三年市區建設五大任務之一,從強化規劃引導、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農村居住集中點建設和推進農村環境建設四個方面作出了具體部署。
在城市形態上,為了避免和克服城市“攤大餅”式蔓延擴展的眾多弊端,經過反復論證,我市城市總體規劃確定城市形態為“一城七組團”,即在市區范圍內形成由中心城區、南部新城和北部新城組成為主城,在主城外圍形成七個城鎮群組團。從目前建設發展態勢來說,一方面,南、北兩個新城分別向南和向北拓展,中心城區在加快更新改造的同時向東、向西拓展;另一方面,正如前述,要以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新視角,通過整合農村空間資源,規劃建設主城外圍的七個城鎮群組團,尤其是近鄰主城的城鎮群組團。如何引導上述建設發展態勢按照總體規劃要求有步驟、有秩序展開,迫切需要現實的實施途徑。
在城市功能上,為了確保鞏固和保持我市在長三角地區的中心城市地位,我市一方面要通過加快建設長江港口和內河航道網絡、高速公路網絡以及擴建擴容常州機場,積極推進高鐵常州站及周邊地區開發、常州火車站北廣場建設以及南廣場地區改建,全面提升水、陸、空現代綜合對外交通能力,以突顯我市區域交通樞紐的優勢;另一方面,城市內部交通,為了改善人居環境,正在加快實施以人為本的“公交優先”交通模式,要在目前公交票價優惠政策和開通首條BRT快速公交的基礎上,通過改善中心城區路網,擴大公交線網覆蓋面,以吸引更多市民首選公交出行方式,提高公交出行分擔率,減輕城市交通對城市發展、生態環境和城市資源的壓力。總之,目前我市城市對外和對內的交通網絡建設,對城市形態和城市功能的有機統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綜上兩方面分析,現階段我市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過程,實質是城市形態與城市功能有機統一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城市路網系統建設對城市建設整體發展具有非常強的帶動效應。因此,我市在現階段要適時將城市道路建設的重點轉移至改善城市路網系統上來,重點新建、拓寬、改造中心城市51條骨架道路和支路,以基本完善中心城區骨架道路、提高支路網密度和連通度,充分發揮全市交通資源的利用效率。在具體實施上,要堅持“突出重點、統籌兼顧”的原則,重點加快增加中心城區東西向骨架道路和跨越老運河的通道,其他則結合舊城改造、新區開發、工業園區建設和地塊開發項目分批實施。與此同時,為了迎接“高鐵”時代的到來,我們要集前幾年建成市區7條南北向主干道和將要建成高架路一期工程的完成,采用BOT方式啟動實施高架路二期工程,形成主城內的高架路環,進一步提升城市交通效率,加速融于長三角經濟區。
目前我市正在實施的第三輪《綱要》,按照“環境優先”方針的要求,又圍繞“三城同創”的目標,從城鄉大規模建綠、嚴標準治水、高起點生態修復、長效化環境整治、民本化居住保障等方面作出了全面部署,把生態環境建設統籌于現代化建設發展全過程中。
我市市區自然資源的最大優勢是城市水環境,整個市區地處江南水網地帶,城市保持著“城河相依,河抱城市,城中有河”的傳統格局,近幾年開鑿通航的新運河和武南河又大幅度增加了市區水環境的容量,蘇南地區第二大湖泊“西太湖”有待綜合開發利用。而當前,市區區域水系的水質雖經治理有所好轉,但是時好時壞,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軟肋。特別是今年起全省實施水污染區域補償經濟機制,在這“倒逼”治理的態勢下,我市入太湖河道水質的治理達標形勢十分嚴峻。因此,我市治理環境、恢復生態、塑造城市形象要以改善城市水環境為突破口。
伴隨現代化城市建設的推進,為了保護歷史文化、傳統特色,延續文脈,進一步提高城市形象品位,我們要從常州的實際出發,按照“集約發展、精明增長”的理念和“生態、親水、文化、景觀”的要求,以河道為“紐帶”,整合利用沿河資源,發展城市水系旅游,綜合發揮城市水環境改善的生態效應、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基于這一思路,當前作為起步先打造“三河三園旅游線”,即通過關河、藻江河和北塘河把恐龍園、紅梅公園和東坡公園串聯起來,展示我市現代文明與歷史文明相輝映的城市景觀。與此同時,對于新、老運河這兩條重要的景觀帶,要抓緊規劃設計的深化、細化,分別結合新區開發和舊城改造逐步推進實施。
[1]肖 寧,袁 媛.關于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形態[J].山西建筑,2008,34(4):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