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聰霞
持續(sustain)一詞來源于拉丁語 sustenere,意思是“維持下去”或“保持繼續提高”??沙掷m發展的概念來源于生態學,針對資源與環境,可以理解為保持或延長資源的生產使用性和資源基礎的完整性,意味著使自然資源能夠永遠為人類所利用,不致于因其耗竭而影響后代人的生產和生活??沙掷m發展一詞在國際文件中最早出現于 1980年由國際自然保護同盟(IUCN)在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WWF)的支持下制定發布的《世界自然保護大綱》(TheWorld Conser-vation Strategy)。
可持續發展觀追求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其核心思想是關注各種經濟活動的生態合理性。與建筑發展相關的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想是:可持續發展需要研究使用能源和原料的方式,力求減少損失、杜絕浪費并盡量不讓廢物進入環境,以減少環境壓力;可持續發展以提高生活質量為目標,并努力減少自然資源的耗竭速率,使之低于資源再生速率;可持續發展強調自然環境的價值。
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思想和理論,與現代的可持續發展的思想不謀而和,我國傳統建筑中也有許多可持續的建筑手法值得借鑒。
孔子把對待生物、環境的態度上升到道德問題角度,他指出:“伐一木,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泵献印④髯又鲝垖ψ匀徊荒軣o限地索取,而要在不破壞自然環境的前提下改造和利用自然,如《孟子?梁惠王上》“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荀子?王制篇》:“斬伐養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比寮抑鲝執烊撕系?、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無論其出發點是什么,都是為了“贊天地之化育”,通過人的積極能動性促進天、地、人三才并進,使人和自然和諧地發展,表現了既要改造和利用自然,又要保護自然的態度。儒家的愛護大自然、節約使用自然的饋贈,符合可持續發展思想。
道家思想主張順應天道、自然無為。其著名論調:“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均出自《老子》第 25章),認為人來源于自然并統一于自然,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并不占主宰,人必然在自然可能的條件下才能生存,也必然遵循自然的法則才能求得發展。要與所有生物為友,不應恃強凌弱,貴己賤物。老子和莊子都反對把“貴”的觀念應用于自然界,反對人類為中心、把自然當成征服和統治對象。
佛教的緣起說把整個人生和宇宙過程的一切現象看成是由多種原因和條件和合而生的。即包括人在內的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合和而起,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互為條件的。人和世界的動態變化過程就是“空”或“無”。佛教中的欲望主張,如小乘佛教中消滅“小我”(個人的自我)的一切欲望,強調制約人類的貪欲,通過將小我統一于大我來克服人的過度貪欲的看法,與可持續發展觀和現代生態倫理學要求人類從所有生命物種的共同利益著眼,來實現自己合理的利益的觀點是一致的。而佛教由對生命的慈悲而產生的利他主義精神,則可以引導人們走向關懷生命、保護生態環境的道德實踐上來。
風水作為一種選擇環境的技術,其實用性是古人為適應生存環境而進行科學探索的經驗總結。風水中的吉兇觀實際上反映了古代中國人的環境觀。它不僅對古代城市、村落、民居、葬地產生影響,而且與傳統的佛教、道教、儒家倫理、風景園林、山水詩畫等有著深厚的淵源關系。風水,作為中國人的一種環境理論和實踐工具,對自然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保護和尊重。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實踐意義,表現方面有:
背陰向陽的布局原則。由于中國地處北半球,實際要求住處向南坐落,以便獲取陽光。風水中住處選擇的第一個一般原則就是背陰向陽?!跋蚨庩?、切莫乖戾”,向必南立。
風的處理。古人有“八風”、四季之風、方位之風等分法,認識到東風、南風、東南風對人類及萬物十分有益,而西風、北風、西北風則會帶來不利的影響。藏風即藏風得氣,在宅址選擇上,利用地形條件阻擋西風和北風,要求西北有高山作屏障以阻擋西北風,要求宅址的東南方是平坦的坡地,使溫暖滋潤、生發萬物的東南風趨勢而下。
水的處理。水是萬物之源。風水主張近水,即住宅地的選擇要以得水為上,便于生活取水,且交通方便,有水就能生長動植物,生活資料就豐富;避水,水在給人們好處時也帶來洪泛,古人一般取被動躲避式。居澳是指在河道彎曲的內側選擇宅址和葬址是理想之地,要避免在外側(反背水)處選址。
地的處理。風水經典《葬書》云:“夫土欲細而堅,潤而不澤,裁肪切玉”。其相土的經驗,對土地的要求,非常符合建筑工程學的要求。對這三句話的解釋是:首先,土質要有一定的硬度,這樣才適于做宅基,否則基礎不穩。其次,土地粒度要均勻,并有一定粘性。土的粘性好,選土磚就會事半功倍。最后,土地的排水性要好,如果土質過粘,則排水性就差,排水性差則房屋潮濕。
修補。因為實際地形與風水理想存在或多或少的差異,在某些條件的限制下,就要做適當修補,這是一種對自然用人工的作法。包括疏通水道、開溝挖渠、打井鑿泉、開挖池湖、鋤砂裁氣和培土補基等手法。
大量地方性建筑如民居,限于經濟條件、政治等級制度,非常重視利用地方材料、氣候條件和樸素的設計手法達到居處的適宜水平,這類建筑,除了對木材的需求量巨大,還運用了粘土夯筑、磚、瓦、石材等,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和后代的影響相對而言較小。
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地形多變,氣候多樣,形成了我國獨特的、豐富多彩的建筑特征。黃河中游是我國文明的發源地,在新石器時代后期就有人定居。這一地區黃土層肥沃、厚、松,可用簡陋的工具從事耕種,宜于發展農業。其氣候溫暖、濕潤,早期森林茂盛,因此我國建筑自那時以來使用木材為主要材料。經過長期摸索,我國北方房屋多朝南,以利冬季吸收陽光,外墻較厚,北面窗戶少而小,南窗大而通透。屋頂厚重,利于御寒。南方溫度偏高、潮濕,房屋多朝南或東南,墻壁薄,窗戶多,可接受風,利于夏季降溫。干闌式構造使房屋下部架空,空氣流通,減少潮濕;建筑材料廣泛運用木、磚、石、竹與蘆葦。建筑風格輕盈疏透。在石料豐富木材稀少的山區,多用石料(如石塊、石條和石板)建筑房屋。在森林地區使用井干式壁體(也有使用干闌式構造),既保溫又防御野獸侵襲。
長期采用木框架混合結構,其最主要原因是,它被確認為是最合理的構造方式,而且在技術上突破了木結構不能建設大空間的局限,是一種經過選擇和考驗而建立起來的技術標準。實際上,中國很早就懂得磚石、土結構,一直在使用,如陵墓、塔,而且技術上有過很大的成就。
我國獨特的木構架結構,具有相當的可持續意義。按劉敦楨主編的《中國古代建筑史》中總結的木構架結構優點來看,更可挖掘其可持續意義:承重與圍護結構分工明確。這種分離使建筑物具有靈活性,便于建筑功能的改變、建筑的再利用,節省材料;便于適應不同的氣候條件,只需改變房屋的高度、墻壁與屋面的材料和厚薄、窗的位置和大小等方面,就可廣泛地適應各類冷暖氣候;有減少地震危害的可能性。減少建筑造成的人為損害,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材料供應比較方便。木材供應如果是有計劃的種、伐,木材的來源完全是可持續的。木材盡管有容易著火、易受腐的嚴重缺點,但無疑取材較磚、石更易,而且工期短,節省人工;建筑方便。以拱的高度作為梁枋比例的基本尺度,后發展成周密的模數制。宋稱“材”,根據建筑類型定下“材”的等級,然后構件的大小、長短和屋頂的舉折都以“材”為標準來決定。簡化了建筑設計手續,便于估算工料和在場地進行預制加工,提高施工速度;木結構的輕便,易于加工,使中國古建筑具有更多的,也是現代建筑發端時強調的,西方古建筑缺少的人性。
中國文化傳統,一直有崇儉反奢的思想,如管子的《侈靡》論等篇章就反對鋪張浪費以節省民力。如宋代禁止彩畫貼金,除皇宮、廟宇外不得用雕鏤柱礎,不得施用藻井。等級反映在建筑上,就是對自平民到天子的所用建筑規定規模、裝飾水平、色彩等,如自唐代以后,對官員住宅門屋的規模和式樣一直加以限制,這從客觀上起到了反對浪費的結果。
在空間布局上,我國古代建筑的庭院布局中,合院式(Ⅱ,H形或四合院)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合院的四面通常用走廊、圍墻將建筑連接起來,這種布局既適合中國傳統宗法和禮教制度,也保證了安全、防風、防沙。
我國氣候多樣,跨越了熱帶、亞熱帶、溫帶、寒帶。我國傳統民居在對建筑的形式處理、材料運用、通風及熱環境等與地方氣候相吻合,建筑一般坐北朝南,以迎取陽光。
干熱地區如黃土窯洞,夏季主要是降溫,方法是用泥土、塊石等大量吸收白天熱量,晚上再逐漸釋放出來;濕熱地區如西雙版納、廣東地區,因溫度高,熱輻射強,則主要是盡量遮陽,減少墻體以少吸收熱量,平面敞開,底層架空以利熱氣通過等手段。
我國地形多樣,有平原、河谷、高原、丘陵、沙漠等等,我國傳統民居能化不利為有利,順應山形地勢進行建設,同時達到保持生態和水土的目的。減少土石方,減少人力、造價。民居的單體,都是利用當地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布置。
因為當地材料的適用性和經濟性,我國發展了豐富的地方建筑材料。土作為最原始的建筑材料,經過土坯、夯筑等技術,在中國普遍運用了幾千年。如黃土高原的土質軟易削掘,干燥時負荷強,干燥過程中表面呈水泥狀,能保持垂直墻面,且保溫、隔熱,極其普遍。
在貴州、福建沿海、四川山區、西藏藏族居住地區,因為山多,石材豐富,石材是相當普遍的建材,不僅可以做墻體,還可做屋頂(片石屋面);廣東珠江三角洲的寮舍:竹材做骨架,稻草(20 cm~25 cm)覆屋面,以禾草和甘蔗葉做圍護墻,內壁敷泥抹光,地面則做架空木板。
中國具有悠久的文化和建筑歷史,更具有樸素的可持續發展理論,且許多目前仍在運用。我國傳統建筑中有許多可持續的建筑手法至今仍可借鑒,從我國傳統文化中借鑒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和做法,對我國發展可持續建筑十分有益。我們應深入研究各地傳統建筑,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可持續發展的建筑之路。
[1] 周小冰.中、西傳統建筑的哲學理念[J].天津大學學報,2009,11(2):92-93.
[2] 劉敦楨.中國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