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剛, 張國慶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水電第十一支隊,四川成都 610036)
公路綠化是公路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提高交通安全性和舒適性,緩解公路施工給沿線地區帶來的不良影響,保護自然環境和改善生活環境等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公路綠化主要有兩大目的:一是防治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環境;二是改善視覺質量,保障行車安全。公路綠化不僅可以美化路容、凈化空氣、降低噪音、改善環境條件,而且有利于行車安全,為司乘人員誘導視線、減輕眼睛疲勞,從而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通過綠化,還可以養護公路,穩固路基,保護路面,延長公路壽命。因此,公路綠化工作是公路規劃、建設、養護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對公路綠化的作用及公路綠化的養護工作等進行了初步探討。
合理利用公路兩側邊坡、分隔帶和沿線空地等一切公路用地范圍種植喬木、果樹、灌木、草皮、花木和營造小型園林均屬“公路綠化”范圍。
公路綠化按其栽植位置、作用和性質主要分為防護林帶、風景林和美化沿線景觀的小型園林、花圃、草坪等。其栽植規劃要根據公路的重要性、沿線地形、氣候、生物等環境條件納入地方的綠化整體規劃內,配合公路的總體布置進行。
綠化檢驗主要是檢驗栽植成活率、保存率和管護情況。“成活率”,指栽植后發芽長葉至少在一個生長季節以上的成活株數(m2、叢、延米)占總栽植株數(m2、叢、延米)的百分數;“保存率”,是指栽植后成活兩年以上的株數占總栽植株數的百分數。修剪應及時、整齊、美觀,對病蟲害要適時防治。公路綠化是公路建設的組成部分。所有的公路管理養護單位都應配備專職人員,負責公路綠化工作。
在進行公路綠化時,應根據公路所在區域的環境、氣候條件及地質、土壤等情況選擇綠化、美化的種類,做到喬灌結合、針葉闊葉結合,樹木與花草結合,防護與觀賞結合,以豐富公路綠化內容和美化公路景觀。
(1)山 區:應發展具有防護效能的綠化工程,如防護林帶、灌木、草坡護林等,以固土防坍。
(2)平原區:應配合農田水利建設和園林化的總體要求,—般可栽植 2~3行防護林帶,以減輕和消除風、沙、雪水等對公路的危害;在交叉路口、橋梁、分隔帶、環島、立體交叉的上下邊坡和服務區等地,應配植觀賞灌木、矮林、花木和多年生宿根植物,以美化路容。
(3)草原區:應在線路兩側栽植防風、防雪為主的防護林帶,以阻擋風、雪侵蝕危害公路。
(4)風沙危害地區:應選擇固沙耐干旱樹種,以營造公路防風、固沙林帶。
(5)鹽堿區:應選擇耐鹽堿、耐水濕的喬木、灌木品種,配植行數較多的綠化帶,以降低地下水位,改善土壤結構。
(6)旅游區:通往名勝古跡、風景、療養區及重要港口、水庫、機場等地的公路,應以美化為主,營造風景林帶,配植有觀賞價值的果樹、常綠樹、灌木、花卉綠樹等綠化、美化設施。
公路綠化是公路工程建設中必不可少的。它能為公路改善行車條件,保護路基避免被雨水沖刷,能為駕駛員創造良好的視覺條件,避免行車時的眼睛疲勞;亦能為公路上減少塵土、降低噪音,為駕(乘)人員創造舒適的行(乘)車環境。因此,公路綠化具有其特別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公路運營后的綠化養護也顯得尤為重要,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自然環境調和:通過適當規劃公路綠化,可解決破壞當地自然生態平衡及與自然環境不調和的感覺,使公路融于自然環境之中,達到相得益彰之效。
(2)生活環境調和:人類大肆的開發利用綠地,已使生活環境的綠色資源逐漸減少。公路綠化可為單調的道路平添綠意,也具有削弱車輛噪音及吸收車輛廢氣、凈化生活環境的作用。
(3)防止災害發生:公路的興建經常破壞沿線地區自然環境的平衡狀態,加強公路綠化可以減緩此種不良沖擊,減少災害發生。
(4)穩固邊坡:裸露的邊坡長期在自然條件下可能發生崩塌、滑坡、散落等侵蝕現象,增加了養護的難度,而邊坡植被能夠達到水土保持、穩定邊坡的目的。
(5)視線誘導功能:合理規劃苗木栽植位置,有助于引導駕駛員視線,集中注意力。公路沿途連續的植物綠帶可以顯示公路的線形變化,使駕駛員預判前方線形走向,避免彎道突兀出現。
(6)防止事故發生:中央分隔帶規劃整齊的花木綠帶可以有效遮蔽對向車輛燈光,起到防眩作用,有助于避免交通事故。邊坡栽植的柔韌性強、耐沖撞的灌木叢為失控車輛提供了緩沖地帶,有助于減低傷亡程度。
(7)協助休憩:公路沿線由植物營造的綠意盎然的環境,能有效消除駕乘人員長途旅行的疲勞。通過園林規劃的服務區,為暫停休息的旅客提供了優美的休憩場所。
(8)調整景觀:借助密集連續的綠墻遮掩路旁不雅觀的景物,達到美化路容的效果。通過規劃公路綠化,可以降低公路所造成的不協調性,將公路融入當地景觀中,加強景致特色。
(9)緩沖功能:公路兩側栽植較密的喬、灌木,可以緩和駛離車道汽車的沖擊,將事故限制在較小規模,可以減輕事故的危害,減少生命財產損失。
(10)遮蔽功能:用于遮蔽不利于行車的不協調的構造物,從而改善公路景觀,提高行車安全。遮蔽的對象一般有墓地、垃圾焚燒場、公路外刺眼的建筑物、廣告、構造物等。
公路綠化比城市園林、街道綠化氣魄要大,比荒山造林或農田網要求標準高、技術性強。公路綠化的特點和風格應該是:交融自然、簡潔明快、氣勢壯觀、舒適優美、方便交通。公路綠化應遵循以下原則:
(1)符合國家關于環境保護“三同時”的原則。即環境保護實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
(2)對生態環境敏感保護目標采取避繞的原則。生態環境敏感點指:各類自然保護區、野生動植物及棲息生長地、基本農田保護區、森林公園等。
(3)綠化經費預先落實的原則。綠化經費除包括邊坡、中央隔離帶、立交橋、沿線附屬設施等處的綠化費用外,還包含為補償因道路建設所占原有地面的綠化費用,棄土綠化費用,棄土場植被的恢復與防護措施的費用。
(4)因地制宜的原則。應根據其功能及植物各自不同的優勢設計護坡道及土質邊坡,宜栽植多年生耐旱、耐瘠薄的草本植物與適應性強的低矮灌木相結合;挖方路塹段的石質邊坡選用陽性攀緣植物垂直綠化以增加美感;邊溝外側綠地的綠化以生態防護為主,兼顧美化,可栽淺根性的花灌木等。
(5)測定土壤理化性能的原則。在植樹前,對土壤理化性能如酸堿性、有機質含量以及土壤硬度等進行詳細測定以改良土壤,即對生土需增施有機肥、摻砂摻粘;對死土采用“客土”的方法解決;對石灰含量較少的可大水澆灌,也可增施有機肥或采用偏酸性的肥料等。
綠化效果的好壞與管理成正比。只有比較精細、認真的管理,才能保證有好的綠化效果。道路綠化效果與堅持不懈的集中管理分不開。公路綠化要求疏管理,就是要做到盡量少的次數和人數上路上橋搞管理。但必須進行管理,才能保證綠化效果的逐年提高。工程技術人員必須對道路各段的樹木生長狀況、土質狀況、氣候情況、道路狀況有明確的了解,確定恰當的、有區別的管理方法。另外,道路綠化還必須注意防止人為破壞,要加強宣傳,多作解釋,同時或多或少的補栽也避免不了。
“三分種,七分管”反映了一般綠化工作中管護的重要性。公路綠化因立地條件差,效果要求高,對管理要求更加嚴格。目前,公路綠化方面普遍存在重建設、輕養管的現象,如民間流傳著:頭年見綠葉、二年見黃葉、三年不見葉,給國家造成了巨大浪費,社會反應強烈。只有加大科學管理力度,勤修剪,常管理,公路綠化才能達到和保持設計效果,起到應有的綠化美化作用。在春季,應在樹木根系旺盛活動之前、營養物質尚未由根部向上輸送時進行修剪;為了樹木的健康,減少病蟲害的傳播,保持土壤的肥力,需將根部的雜草清除,做到“除早、除小、除了”。在夏季,不同樹種、不同栽植年限,其灌溉與排水的要求也應有所區別,如榆葉梅、丁香、紫薇、垂柳、楊樹等喜歡濕潤的土壤,為保證其成活率,應適當增加灌溉次數。而樟子松、側柏等樹種本身具備較強的抗旱能力,在缺水的地區可適當減少灌溉次數。有條件時,可采用保水劑,效果會更好。一般剛栽植的樹木要連續灌水 3~5年,直到開花結實正常,根深葉茂時可不予澆灌。而對玉蘭、檜柏、月季等耐水澇能力弱的樹種在其遇到水澇時必須及時排水。對鹽堿地要“明水大澆”,最好用河水。在冬季,為防嚴寒多風,在入冬前灌凍水,可適當提高土壤的濕度,保證根系的吸收,供蒸騰消耗,使樹木免受凍害和枯梢。由于公路建設的特殊性,路基土壤要求不含腐殖土,但為了改良土質,補充營養,增強土壤肥力,保障植物生長良好,花繁葉茂,還應經常施肥。各種樹木如栽后枯死要及時補植。補植的樹苗應與原來種植的樹苗的種類相同;苗木規格須大于原植樹木規格并合乎植樹技術要求;對于已經基本成材的行道樹,除株行距較大、補植后不影響生長外,一般不可補植。
公路綠化工作在公路發展過程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它既能美化公路沿線環境,又能提高道路行車安全,公路綠化作用顯著。在進行公路綠化設計時要堅持“因地制宜,因路制宜”的原則,堅持人工造景與自然景觀相結合的方針,以展示其原野自然風光,達到綠化美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