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龍 鄢浩
法國地理學家戈特曼在1957年研究了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的城市群后,提出了大都市帶的概念,即由連成一體的許多都市區組成,它們在經濟社會等方面活動上存在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城市地域復合體。在三大都市圈發展迅速并愈加成熟之際,我國產生了一批新的都市區,它們處于初級或者中級發展階段,但在其區域中已經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我國《200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發展報告》中對中國三十三個城市群的競爭力進行點評與排名,山東半島城市群和武漢城市圈在綜合競爭力排名分別列第四位和第七位,成長競爭力分別列為第四位和第五位,由此看出兩個城市群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有望成為新的經濟增長極。
1)武漢城市圈的基本情況。武漢城市圈的空間地域范圍由位于長江中游的城市構成,以武漢為中心,包括一個副省級城市:武漢,五個地級市:鄂州市,黃石市,黃岡市,孝感市,咸寧市。三個縣級市:仙桃市,天門市,潛江市,共九個城市。2009年年末國土面積58 051.9 km2,占全省的31.2%,全國的0.6%。常住人口3 001.30萬人,戶籍人口3 151.9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 951.61萬人,非農業人口1 178.75萬人,占全國人口的 2.35%。
2)山東半島城市群的基本情況。山東半島城市群的空間地域范圍包括濟南,青島兩個副省級城市,其中青島市是我國五個計劃單列市,淄博市、濰坊市、東營市、煙臺市、威海市、日照市六個地級市,以及鄒平縣。土地面積約 7.4萬km2,占全國比重0.77%。2009年總人口約4 710萬人,占全國的3.52%。
根據城鎮體系規模分布理論,高效的區域城鎮群體會在等級規模結構組合上表現出序列性,因此根據兩個城市群的城鎮體系規模機構可以比較兩個城市群發展程度與發展階段。
1)武漢城市圈。武漢城市圈2009年城市化率達到39.3%。處于城鎮體系空間發展階段的極核發展階段。以2007年為例,200萬以上非農業人口城市有武漢市。50萬~100萬城市有咸寧市,黃岡市,黃石市,孝感市。50萬人口以下城市有鄂州市,潛江市,仙桃市和天門市。兩城市首位度為 3.2,四城市首位比為1.4。按照城市位序規模法則,正常的城鎮體系兩城市首位度應為2,四城市首位比應為1。可見,武漢都市圈首位度偏高,城市規模發展不均衡。
2)山東半島城市群。處于城鎮體系空間發展階段的集聚—擴散階段。200萬以上非農業人口的城市有濟南,青島兩個。100萬~200萬的非農業人口城市有:淄博,濰坊,煙臺三市。50萬~100萬非農業人口的城市有東營,日照,威海三市。50萬以下非農業人口有鄒平縣。山東半島城市群兩城市首位度比為1.3。四城市首位度比為0.53。可見,山東半島城市群各城市規模較為均衡。
城鎮體系空間結構是區域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產業經濟在空間上的結構形態,表現為規模等級不同,職能結構各異的城鎮在空間的組合形式。不同城鎮體系由于受到因素的影響產生差異,繼而呈現出不同的空間結構。
同時,城鎮體系發展過程有著不同的發展階段,一般認為我國城鎮體系結構發展的階段大致分為:1)低水平均衡階段;2)極核發展階段;3)集聚—擴散階段;4)高水平網絡發展階段。
1)武漢市城市圈。武漢城市圈現狀城市化率39.3%,結合其發展現狀與趨勢,筆者認為武漢城市圈目前處于城鎮體系發展階段的第二個階段為極核發展階段。階段特征有:城鎮化率在20%~40%;區域呈現單中心結構,城鄉差異較大;中心城市對周邊區域的吸引力大于輻射力。
武漢作為武漢城市圈的中心城市,2007年武漢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 31 419 048萬元,占到武漢城市圈的地區生產總值的56.5%。由此可以看出武漢城市圈是一典型的以特大城市為中心的單中心結構。然而區域內城市間缺乏有機的聯系,并未產生有效的集聚優勢。
2)山東半島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的城市化率較高,2009年達到57%,高于同年全國的平均城市化率9個百分點。筆者認為山東半島城市群處于城鎮體系發展階段的集聚—擴散階段。該階段的主要特點有:極核城市發展成熟,經濟活動向外圍城鎮擴散,形成規模較大的次中心城市;區域中的中小城鎮發展迅速;城鎮化率在40%~60%;中心城鎮與周邊城鎮形成星座式空間格局。
2007年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74 850 649萬元。依照生產總值排名依次是:青島市,煙臺市,濟南市,濰坊市。排名前兩位的產值比為1.3。在該區域形成了多中心的城鎮體系空間結構。區域目前的中心城市青島市,濟南市主從關系不明確。同時一些次中心城市如煙臺市也由于其經濟職能優勢而發展迅速。山東半島城市群形成了多中心的城鎮體系空間結構,區域與城市的發展較為協調,優勢集聚區較多。
城鎮職能是指城鎮在國家和區域發展中承擔的任務和作用。區域城鎮體系的職能結構指區域各級城市在該區域和更大區域中的職能類型的有機組合。
1)武漢城市圈。《武漢城市圈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確定了把武漢城市圈建設成為全國宜居的生態城市圈,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現代服務業中心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成為與沿海三大城市群相呼應、與周邊城市群相對接的充滿活力的區域性經濟中心的戰略。
作為區域的中心城市,武漢市具有多種職能的綜合性中心城市。在政治,經濟,文化職能等各個方面都是區域的絕對中心。目前,武漢城市圈還沒有發展成熟的區域次中心。周邊城市主要是具有某幾種較突出的專業化城鎮。例如咸寧的旅游休閑職能,黃石的制造業等。
2)山東半島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逐漸發展形成了兩個區域中心城市即青島市和濟南市。其中濟南市是山東省的政治、文化、教育中心,山東中西部以及省際區域的交通樞紐和經濟中心,逐漸形成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高新技術產業發達的綜合性省會城市。青島市作為我國重要的港口城市已成為山東和黃河中下游地區的龍頭城市,現代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發達的港口城市和海濱旅游城市。
從上文對于兩個區域的發展條件,政策背景以及城鎮體系的空間結構,職能結構,等級規模結構等方面進行分析與比較可以發現,兩區域都具備快速發展的條件。但就目前的城鎮體系狀況看,區域經濟一體化程度均與我國三大城市群有較大差距。在兩個區域的比較分析中可以發現山東半島城市群在空間發展現狀中區域協調度更高,區域發展更為成熟,等級規模結構與空間職能結構更加合理。
[1] 許學強.城市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 崔功豪.區域分析與區域規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彭 勇,肖 玲.武漢都市圈結構特征與結構優化研究[J].城市問題,2007(1):31-35.
[4] 俞 斌.區域競爭優勢與特色產業發展的空間組織創新[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6):287-290.
[5] 國家統計局城市社會經濟調查總隊.中國城市統計年鑒(2000-2009)[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
[6] 湖北省統計局.湖北統計年鑒(2009)[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