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迎 軍, 陳 本 勛
(1.四川沱牌集團有限公司,四川 射洪 629209;2.四川明珠集團有限公司,四川 射洪 629200)
說到員工流失,很多人就會談虎色變。其實流失的不一定都是人才。在現代企業管理中,人才流動已經成為很普遍的現象。流失的人才各式各樣,流失的原因各有不同。我們知道,在物質、精神生活不太豐富的年代,一般人的心態通常是尋求安穩、不思變化的,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意識和形態變得多元化,人們不甘平淡、渴望求新求異的心態也漸漸變得普遍起來,于是開始嘗試多種體驗與挑戰,從而使得跳槽成為一種時尚。美國國家統計局的一項統計數據表明,美國每個月換工作的人數約在80萬左右。而世界上公認的人才流動率非常低的日本,平均每一個人換工作的次數在一生中也達到了將近4次,而我國也有2.3次。可見,企業員工的流失是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現象。
這類人對自己沒有信心,對公司文化和發展目標缺乏認同,與公司很難建立起親密關系,更不要說對公司的忠誠度。優秀的、深厚的企業文化可以讓員工在工作中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和歸屬感。沒有濃厚的文化氛圍和情感歸屬,員工很容易對工作和生活失去激情,進而造成員工流失,既傷害了員工的感情,也讓企業自己蒙受損失。
為了獲得更大化的利潤,有些企業拼命壓縮成本、甚至采取了比較極端的“狼文化”管理,使員工承受了極大的心理壓力。比如,最近因頻繁的員工跳樓事件被推到風口浪尖上的富士康公司,相關部門調查認為:其管理機制的“半軍事化”、管理層級的“壁壘化”和“把人當作機器”的剛性管理手段,“對員工造成的心理壓力乃至傷害是明顯的”,客觀上也是導致員工自殺的一大誘因。統計數據表明,富士康基層員工每月流失超過2萬人,占職工總人數的5%。如此大的流失率,說明員工的生存狀態的確令人擔憂。
人都會有比較,如果薪資水平與外部同行業、專業相比較而言較低,那么,面對高薪的誘惑,有很大一部分人會為此跳槽。某年,哈爾濱市某國有商業銀行的數名支行行長辭職,轉而去剛進入當地的一家民營銀行供職,其主要的離職原因就是薪酬。從月薪不足兩千元到年薪達二十萬元!多大的差距啊!可見薪酬是影響員工流失的一個重要原因。
有的員工喜歡挑戰性的工作,追求個人成就感,認為這比薪水更重要。如果其認為所在公司缺乏上升空間,就會毅然離開。這類人擁有一定的資歷和豐富的社會經驗,對個人的成長要求更高,他們想要那種生動有趣、非常職業化和頗具挑戰性的工作環境,使他們能夠不斷拓寬自己的人生。我們所熟悉的前Google中國高管李開復先生,就在國人驚異的眼光中一次次地改變身份,為自己的人生進行了一次次開拓和嘗試。
有些員工認為自己已經具有豐富的經驗和資金積累,為了實現個人理想而離職。這類員工在現在的社會也會越來越多,他們一旦決定,基本上是不可挽回的。
有的人能力差或者自己做人有問題而造成人際關系緊張,面臨同事的各種壓力與輿論在公司混不下去。這種人對公司是可有可無的,他們的存在有時還會影響到公司的士氣。但是人力資源部門還是要以禮待人,以免負面影響擴大化。
這類人是一直在不停地尋找適合自己個性工作的青年員工,他們把跳槽當作一種生活狀態;或者希望嘗試更豐富的職業經歷,認為原公司的工作環境不適合個人發展。這一類人在剛剛進入社會的大、中專畢業生中有很大的比例。
總之,在現代社會,多元化的文化意識形態、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也給人更多實現自我的空間和個性化的選擇,人們自我成就的需求日益強烈,把追求機遇和挑戰、實現自我價值作為判斷工作崗位的基本前提,而不再把對一個企業的忠誠看作是終身選擇。當發現自我實現與現實不能匹配時,就會產生重新選擇的念頭,這是企業人才流動最基本的心理特征。
在企業這個特殊的大環境中,人才的特殊性需求高于一般性需求,其滿足的渴望程度往往要比其他需求更強烈。如何讓特殊人才更好地為企業做貢獻呢?有些專家提出了“個性化”人才管理戰略。對不同的人才進行區別對待,區別管理。
人才的心理需求可按滿足目標的不同分為一般因素和激勵因素。一般因素是人對于外部條件的常規要求。激勵因素是人才對工作本身的要求,通過工作條件設計和職業生涯設計,使員工通過努力和奮斗獲得“成功感和成就感”。比較而言,激勵因素具有驅動力。所以,企業人力資源部門應該根據人才的心理需要設計崗位,做到“人才有其位,其位有所值”,讓員工喜歡做、渴望做,做的開心,獲得成功,實現員工與企業的雙贏。
人才的心理需求可分為成功型需求、管理型需求和社會型需求。成功型需求很高的人,往往認為事業的成功比報酬更重要,他更需要一個供他自由發展的空間;管理型需求高的人,傾向于通過管理實現自己的權力欲,渴望獲得較高的社會地位并贏得別人的尊重;社會型需求高的人,則需要一個供他與人合作和共事的平臺,在普通的崗位上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友誼和信賴,以此獲得心理上的滿足。
員工的離職通常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抱怨,牢騷滿腹;第二階段:倦怠,消極怠工;第三階段:失望,去意已決。
員工在滋生抱怨之初,最突出的表現是在公開或私下場合,時有時無地流露出對某事、某人的不滿。這種抱怨主要以發牢騷、提意見、賭氣或打抱不平的形式表現出來。雖然員工會像往常一樣工作,但注意力集中在抱怨上,精神也處于緊張狀態,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自然會受到影響。
當累積的怨氣沒有機會發泄時,他們一般都會表現出喪失工作熱情、上班得過且過、不再追求上進、消極否定他人、工作態度惡劣等特征。這個階段的員工已經處于職業倦怠期,雖然還沒跳槽,但情緒低落,心情不佳,甚至抑郁和自閉,工作效率很差。此時,雖然已有離職打算,但心靈深處仍對組織存在一定依戀,例如相處的同事、自己辛勤勞動的成果等,這時人力資源部門如果及時介入,加強溝通和交流,是可以把人挽回的。
這一階段,員工已經對管理者喪失了信心,表現出強烈的反對情緒,多會利用各種機會批評現有管理制度與措施,且容易與管理者產生公開的沖突。此時員工去意已決,會頻頻與有關領導接觸,表示離職的意愿和辦理離職手續。這時人力資源部門才介入,挽回員工的心已經不太容易。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員工流失雖然已成為市場經濟的常態,但這對企業的發展來說仍然是不可忽視的影響。其不僅削弱了企業的力量,更強化了競爭對手的力量。無論是高層流失、中層離職或者核心骨干出走,都會讓企業傷筋動骨,進而影響企業的發展和壯大。
因此,了解人員流失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防范處理,這是企業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環。當人員流失從個別現象發展為潮流涌動時,管理者就必須反思一下:是企業不仁,還是員工不義?是招人策略,還是用人機制出了毛病?是經營思路偏差,還是企業文化變味?
管理人員要結合管理需求,并根據需求的多樣化、層次化制定出符合管理心理學的、人性化的管理策略。實施物質與精神相結合、個體與整體相結合、一般與特殊相結合的人才管理戰略,推行以職業生涯設計為主的激勵手段。
要找出企業在處理各個需求層次矛盾之間的不足,防疏堵漏,正確引導,使員工需求和企業導向相結合,有的放矢地制定員工流失的相關對策。根據人的自然需要與社會需要采取激勵措施,引導員工從關注物質激勵轉向精神激勵,從更多的角度去實現自我,完善自我,從而獲得精神方面的滿足。
人才流失行為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從隱性流失到顯形流失的漸進過程。所以,作為人力資源管理,應該提前介入、超前預防,加強對員工的心理管理和心理關注,盡力做到及時化解抱怨,疏導員工情緒。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和階段的推進,留住人才的可能性將越來越小,管理成本將越來越大,公司方面的損失也會越來越大。
企業的管理者既要關注員工的社會背景、家庭環境,又要關注員工心理環境的建設,提供寬松的環境,人性化的條件,加大心理健康投入,建立人才心理危機監測、評估、預防和快速反應的長效機制。因此,優化環境,緩釋壓力,減輕員工所承受的種種壓力,促使員工以更好的心態、更加旺盛的精力為企業做貢獻。
[1] 陳德智.創業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