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剛,李 博,邢艷霞
(茌平縣水務局,山東 茌平 252100)
茌平縣地處黃河沖積平原,轄16個鄉鎮、辦事處,812個行政村,人口59萬人,全縣總面積1 117 km2,平均海拔32.5 m,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自然坡降1/7000。歷史上,黃河多次在境內改道、決口,大量懸浮物反復沉積,逐漸形成了微度起伏的崗、坡、洼相間地貌。地貌類型主要有平坡地、洼坡地、河灘高地、決口扇形地和淺平洼地等。茌平縣為海河流域,依干、支流關系和流域界限分為徒駭河、馬頰河兩大水系。境內河流多為源近流短、季節性間歇河流。位山引黃一、二干渠由南向北縱貫全境,縣內固定渠道446條,總長度660 km,灌溉面積占總耕地的80%以上。
茌平縣土地由黃河泛濫沖積而成,具有土層深厚、沙黏相間的特點,土壤極易發生鹽漬化,多年的引黃灌溉帶入大量泥沙,土壤沙化嚴重,加之化肥和農藥的大量施用,造成了土壤嚴重污染。全縣土地流失面積達244 km2,占全縣總面積的 20%,涉及人口10.4萬人,風沙危害導致風沙區內生態環境惡化,風沙區人民深受其害。同時,人為造成水土流失現象非常嚴重。隨著近幾年經濟發展,大規模的開發建設產生大量棄渣棄土,造成地面植被損壞。棄渣棄土長時間受到風蝕、雨蝕造成嚴重水土流失影響河道行洪,破壞生態環境。
治理水土流失堅持以小流域為單元,水、田、林、路、草統一規劃,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相結合,治理與開發相結合,喬、灌、草相配套,實行綜合治理。根據不同的土壤、氣候、降雨和流失狀況采取不同的綜合治理措施。在中強度以上水土流失區,采取以工程措施為主,生物措施為輔的辦法,攔蓄地表徑流,控制泥沙下泄,進行植被恢復;在無明顯水土流失區,采取預防保護措施,防止人為破壞產生新的水土流失;在地勢平緩、土質較好、土壤肥力較高的地方,種植農作物或果樹,同時搞好排灌配套和道路建設。
在加強對現有天然林、闊葉林和水源林保護的同時,對有成林希望的疏林地、灌木林地進行封育,嚴禁砍伐,促其成林。在規劃區內,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果則果,宜農則農,既解決水土流失,又避免加劇人與耕地資源的矛盾。
一是積極爭取上級部門支持,增加對黃河沖積平原區水土保持的資金投入;二是要增加其它各方對水土保持的投入,在資金上作出相應安排,建立穩定的水土保持投資渠道;三是要以深化水土保持改革為突破口,大力推行租賃、拍賣、承包、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搞好水土流失區的治理開發工作,樹立典型,抓好水土保持工程建設項目;四是充分調動群眾治理水土流失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依靠群眾,自力更生,搞好水土保持開發和利用,把單純的生態建設向生態經濟轉變,把長遠和近期、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結合在一起,將水土流失治理同農業結構調整相結合,發揮區域產業優勢,培育再生資源,建立商品基地,發展區域經濟;五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多渠道多層次籌集水土保持資金,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為小流域的防洪減災做出積極的貢獻。
水土保持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和各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密切配合。水保部門要加強水土保持工作的行業管理,切實承擔起規劃、協調、監督和技術服務的責任,為各級政府當好參謀。林業、農業、國土資源、交通、公路等有關部門要按照各自的職責,做好本部門職責范圍內的水土保持工作。建立各級政府任期內的水土保持工作目標責任制,加強領導,真正把水土保持工作作為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件大事,作為生態環境建設的主體工程、防洪減災與河流治理的根本措施來抓,為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保障。
對違反水土保持法律、法規所發生的破壞水土保持設施的行為,水行政主管部門要認真清理,并采取有效措施,減輕和遏制水土流失。企事業單位和個人在生產建設過程中損壞水土保持設施的,應依法繳納水土保持設施補償費。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的,必須負責治理;因技術等原因無力自行治理的,必須依法繳納水土流失防治費,由水行政主管部門組織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