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燕
(山東泰安岱岳銀河水務有限公司,山東 泰安 271000)
黃前水庫作為泰城重要的地表水飲用水源地,自1992年起向泰城集中供水,按照上級要求,泰安市環境保護監測站一直對黃前水庫進行水質監測。為此,根據2002-2008年的監測數據,對黃前水庫的水質現狀進行如下分析。
黃前水庫建成至今,泰安水文水資源勘測局一直在黃前水庫水文站基本斷面定時取樣進行水質化驗。
泰安市環境保護監測站,從1991年至今,在水庫及上游的石屋志、紅河、下港、麻塔4條河上分設14個監測斷面,監測30個水質指標。
泰安市自來水公司,作為黃前水庫向泰城供水的經營單位,自1992年至今,不間斷的在水庫取水口和凈水廠進口取樣做水質監測、化驗。
上述3個單位對黃前水庫進行了16-42年的水質化驗和監測,積累了大量的數據資料,經歷并見證了水庫水質的變化過程,為水庫水質的保護和水生態環境建設提供了科學依據。
按監測計劃要求,從2002-2007年,對黃前水庫水質的監測項目達31個,其中必測項目13個,選測項目18個。覆蓋了《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表一、表二中所有項目。自2008年起,按照國家環保部的統一部署,全國113個環保重點城市集中式地表水飲用水源地監測項目在原有基礎上,增測《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表三中前35項,監測項目增至66個,每月向環保部門報送監測結果,同時,每年對黃前水庫進行一次包含 《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109個指標的全分析監測。
2002年之前每年監測6次,即枯水、豐水、平水期每期監測2次。2002年以后,隨著國家及環保部門對飲用水源地水質的重視,監測頻次逐年增加,每月都進行監測,節假日也相應的增加監測頻次。
根據泰安市環境保護監測站1991-2008年對黃前水庫水質的監測數據,在監測的31個項目中,除總氮、總磷不能穩定達標外,其余監測項目滿足《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中Ⅱ類水標準要求,滿足城市供水對水質的要求。
黃前水庫自1992年向泰城供水,日供水能力已達10萬m3,占泰城供水量的70%以上,該水庫已成為泰城重要的供水水源地。如何保護好該水源,并實現可持續開發和利用,事關泰城發展大局。研究和解決水源地的保護問題,具有重要和深遠的戰略意義。
黃前水庫流域的環境污染與人口總量、人的活動強度密切相關,這對生活污染源的控制與治理有很大的影響。
首先,控制流域內人口規模。位于黃前水庫引用水源一級保護區內的人口,應有計劃有保障地引導其由村落向城市和集鎮流動。其次,加強小城鎮的建設和發展,全面開展以基礎設施建設、飲用水源地保護、能源建設、生活污水處理及垃圾處理、農業有機物處置為內容的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減少生活、旅游等活動對水源地的污染。
流域內村落分布范圍廣、涉及面大,面源污染的重點是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糞便,要堅持點面結合、綜合治理的原則,控制農村污染源,嚴格控制村落污水未經處理直接入庫,減輕黃前水庫水污染負荷。
一是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快農村沼氣池建設,有效利用秸稈、收集農戶人畜糞便;運用無能耗或低能耗技術處理村落污水,嚴禁村落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建設鄉村垃圾收集站,集中處理生活垃圾。
二是推動生態農業發展。推廣適用的生態農業生產模式,擴大生態農業示范基地及規模;控制化肥的施用量,普及配方施肥,平衡施肥技術,增施農家肥,推廣使用生物農藥。
三是控制畜禽養殖污染。在一級保護區內禁止設置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在二級保護區內禁止新建、擴建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已有的規模化養殖場應當限期治理;發展生態型畜禽養殖業,建立無廢物、無污染的綠色畜禽業生產示范基地;改變傳統的分散養殖方式,實施集中飼養,分散經營的雙層經營模式,推動畜糞返田利用。
1)工業企業污染源防治。流域內禁止新建、擴建、改建有污染的項目,嚴格治理現有污染項目。
2)旅游及餐飲服務業的污染防治。黃前水庫流域為風景名勝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保護區、飲用水保護區和風景旅游區,要預測旅游業對流域水環境的影響,提出合理、有效的控制規劃。
匯水區內禁止開辟可能污染水源的旅游項目。嚴格控制在該區內新建、改建、擴建賓館、飯店,屬于違法建筑的予以取締。目前,水庫周邊的賓館、飯店所排放的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或間接排入黃前水庫,要采取有效措施,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對庫區周圍的飯店實施廢水引排,杜絕污水直接進入水庫,取締保護區內向水體排放廢水的所有餐飲服務網點。
實行治管并重,封造結合,工程—植物相依的水土保持原則,借助工程攔泥沙積蓄水源,改善植物立地條件。
首先要禁止陡坡開荒,實行陡坡地退耕還林還草。大力進行荒山植樹種草,增加植被,涵養水源,阻擋地表徑流的產生或減緩地表徑流速度。其次在流域內推行少耕或免耕種植法,逐步實行農田覆蓋耕作。因為農田耕作與水土保持關系密切,大力推行免耕法,保土增產。
1)加大庫區周邊環境生態治理的力度。加強宣傳,提高流域內群眾和全社會保護水源、關心水源的意識。在流域內實施禁磷、禁高殘毒農藥工作,嚴禁使用高毒、高殘毒農藥和含磷洗衣粉、洗滌劑。加強對畜禽養殖活動的管理,認真落實 《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管理辦法》,嚴禁在水庫上游建設規模化畜禽養殖場。
2)保護生態環境,加強流域綜合治理。立足流域的地理特點,按照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有機結合的原則,全面規劃,合理調整水庫周邊產業結構,建設水源水區以林為主,林、農、牧、副業相結合的生態農業,開展以保護水源、治理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環境為重點的小流域治理工作。
3)加快流域植樹造林進度,提高森林覆蓋率。加強水源涵養林的管護,大力營造水源涵養林,建設流域河澗生態林帶,在水庫周邊營造樹籬帶,依據山體高度不同布置等高線環形種植帶,將退耕還林還草、水土流失治理和坡地利用結合起來,提高森林覆蓋率,控制水土流失,恢復和建設山區生態環境,發展農村經濟。
4)實施跨行政區的污染治理措施。對濟南、萊蕪轄區內的河道清淤整修、建設攔水壩,養護和營造水源涵養林。在立地條件較好的荒山禿嶺種植水源涵養林作用較強的赤松林、落葉松、麻櫟等樹種;在土壤貧瘠、立地條件差的地段種植芒古草、鴨嘴草等草本植物,改善、恢復土壤環境。
治理措施實施后,黃前水庫流域內的污染態勢將得到明顯的控制,水質將得到明顯的改善,飲用水水源的水質安全將得到保障。如2008年,對流域內11條重點小流域進行綜合治理,在水庫上游建立起完善的水土流失防護體系,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大部分水土流失區農業生態條件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