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巍巍
城市面貌是歷史的積淀和文化的凝結,是城市外在形象與精神內質的有機統一,由一個城市的物質生活、文化傳統、地理環境等諸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一個城市的文化發育越成熟,歷史積淀越深厚,城市的個性就越強,品位就越高,特色就越鮮明。今天,一些城市已經很難找到層次清晰、結構完整、布局生動、充滿人性的城市文化形象。尤其是受市場機制影響,開發商急功近利,使城市建筑千篇一律,城市形象雷同,引發了特色危機。面臨的突出問題就是,城市千篇一律,新建筑特色難以形成,老建筑特色正在消失(見圖1)。
我國許多城市規劃對城市發展正在失去調控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嚴肅性和權威性不夠,隨意修改現象仍然存在。由于規劃管理法規不健全和監督機制不夠完備,中國很多地區的城市總體規劃對城市建設的作用并沒有得到落實。一些地方出于急功近利、長官意志等原因,屢屢無視規劃,違反法定程序,擅自批準建設;另一方面總體規劃的實施進程遠遠突破了規劃的期限,基礎設施規劃和建設不能合理布局和相互銜接。

我國城市設計實踐的水平很低,缺乏必要和具體的操作手段,難以保證城市設計方法得到切實運用。較低的制度化程度也使得“城市設計”的術語使用比較隨便。從已有的發展來看,城市設計規則的制定主要是依賴現有的城市規劃管理體制。盡管城市設計的制度化一定程度地依賴城市規劃管理制度,但是設計實踐活動無論是內容還是參與者都并不能簡單地對應于城市規劃。相對于多樣化的實踐活動,目前依照城市規劃的層次對城市設計做總體—總體和局部—局部的簡單劃分則顯得過于僵化,不能反映城市設計專業領域的特點和發展方向。
2.3.1 控制指標體系不能有效地控制城市空間形態
現行的控規主要控制地塊的容積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綠地率等指標。而且,除綠地率外一般只規定上限,只要開發項目設計指標不高于控制的數值,就是符合控制要求的。這種情況導致了控制指標體系組合與城市空間形態不是一對一,而是多對一、一對多的對應關系。同一個控制指標組合往往可以對應多種城市空間形態,控規對于空間形態的控制變成了紙上談兵。
2.3.2 比較注重實體建筑開發建設,忽視空間環境質量
控規中多數指標針對的是城市建設總量的開發控制,而對于空間環境質量控制,僅綠地率一項。決定城市空間質量好壞的因素,除了建筑形體之外,空間界面和這些界面組成的環境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好的設計能夠營造尺度宜人的空間環境,并一定程度減弱城市過度開發帶來的負面影響。
2.3.3 開發控制中缺乏對城市文化特性的引導
在城市的開發控制中,應當特別關注城市文化特性的引導,目前控規在這方面做的遠遠不夠。由于周邊環境的影響和歷史文化積淀的不同,每個城市都應當有其獨特的個性。隨著全球一體化的推進,城市之間由原先經濟實力、資源條件的競爭,轉向城市特色與文化魅力的競爭。提煉和張揚城市文化特色,增強城市的文化競爭力,已成為城市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在這種形勢下,誰的文化特性保存、發揚得好,誰就能在新一輪競爭中獲取先機。
在城市發展中,在空間和土地資源利用方面,許多情況下,市場是缺位的,是失效的,特別是為公眾服務的建設方面,必須依靠政府強有力的調控,需要國家的公共政策和法律。因此,今天城市規劃又應當發展成為在這方面的非常重要的公共政策和法律手段,要認真地對市場進行調控。調控的前提和目標是為了公眾,為了城市的可持續和協調發展。
規劃作為城市建設的龍頭,要真正發揮規劃的引領作用和規范作用。善于運用新的規劃理念以及新的技術方法,體現超前性、前瞻性和科學性。規劃工作不能讓項目牽著規劃鼻子走,對項目的前期研究和論證工作要求要高,審查也要嚴格。除技術性論證外,還必須對環境影響作出評估。同時要強調城市規劃的法定性,嚴肅性和權威性。城市規劃一經制定,便具有法律效力,任何人不得隨意改變。如若改變,必須經原批準機關批準。要建立責任追究制,對違反城市規劃的行為給予制裁和責任追究,真正維護城市規劃的法律地位,強化城市規劃的權威性。
建立城市設計、建筑設計的地方管理辦法與條例,所有成果通過科學、規范的程序產生,改動需履行嚴格的程序和手續,以保證設計不得隨意改動。積極倡導領導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對城市規劃及建筑定位進行決策。逐步形成:方案優選、專家把關、領導決策、圖紙審核把關的城市設計管理體制,保證城市建筑創作與設計水平。
在現有設計招標辦法基礎上,進一步制定科學、合理的招標評審條例。在招投標流程、專家體系、方案評審辦法等方面進行科學、系統的建設。要充分保證招標時間,評標時間,過程規范化、程序化、制度化;要完善建筑設計方案的評審體系,建立科學、合理、嚴格的評審程序和辦法,確保評審的科學性和先進性,并建立相應的措施和辦法,保證設計按審定的方案設計實施。
規范審批程序,完善工作制度。管理部門統籌考慮整合資源,服務企業的要求,從簡政放權和實際工作出發,統一規范行政許可的設立、申請、受理、審批、送達等程序和要求。隨時受理、限時審批,促進行政資源的整合和行政效率的提高。同時要嚴格執行初審程序,認真落實初審責任。各市建設行政主管部門以及相關專業部門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的要求,建立健全職責范圍內資質、資格行政許可初審機制,認真落實初審工作內容、審查程序及初審責任。各級資質、資格申報受理窗口要嚴格執行相關資質、資格標準和規定,加強審查把關,及時發現、確認和處罰申報中的弄虛作假行為。在加強對企業資質動態監管方面,各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要進一步加大現場核查、抽查的力度,在此基礎上完善資質動態監管、懲戒機制,確保各項行政許可事項得到公平、公正實施。
要改變目前城市千篇一律的狀況,必須多管齊下,政府、企業、設計師等都應該轉變觀念,加強重視,最終創造出更多更好地體現我國深厚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底蘊,能夠反映我國民族之魂、文化之脈和地域之風的建筑精品。
[1]宋春華.平心持正靜觀反思[J].建筑學報,2005(5):7.
[2]岳俊峰,胡望社.建筑創作的文化觀[J].建筑知識,2004(5):15-18.
[3]邱永樂.淺析城市規劃與城市建設管理[J].山西建筑,2008,34(9):91-92.
[4]陳 蝶.中國建筑文化:反思“洋風”[J].中國建設信息,2004(20):328.
[5]劉心武.材質之美:劉心武建筑文化酷評[M].北京:中國建 材工業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