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芳
面對土地資源緊缺,氣候環境惡劣,能源短缺等嚴峻形勢,如何最大限度的利用土地資源成為城市發展的重大課題,理查德·羅杰斯提到在當代唯一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是緊湊的,便于聯系的,精心設計的,對環境負責的居住工作娛樂綜合型城市[1]。
緊湊城市在環境保護,節約土地,增強城市活力等方面都有相當大的優勢。
C·莫丁認為一個街區在70 m×70 m~100 m×100 m的面積范圍內是比較合理的;簡·雅各布斯認為當街區的邊界由50 m~60 m不等的線段長度組合而成時,就能夠在地塊內部形成友好的南北通達的人行路線;Siksna則總結出80 m~110 m之間的交通網格是最理想的;克利夫·芒福汀在《綠色尺度》寫道:“小尺度的街區代表著一種在相對來說比較小的區域內產生最大數量的街道和臨街面的開發形式,這樣的街區結構能使商業利益最大化。”
從城市建設投入上講,小街區模式在啟動階段投資相對較大,建設相對集約,后續投資較少,能夠適應城市的梯度開發與改造,也能適應多元開發主體的共同合作開發,與城市發展投融資渠道的多元化是一致的。粗放大街廓在啟動階段投資較少,但是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市需要改造時,投資較大,且會出現若干次城市建設投資高峰,不能適應城市梯度開發與改造[2]。
大街區的開發模式抬高了城市投資的門檻,容易出現“一層皮”式的現象,縱使土地的價值無法實現,道路等基礎設施的投資難以回收。這就無形中抬高了城市投資的門檻,限制了城市吸納民間投資的范圍[3]。它不利于分期建設,由于地塊太大,每個地塊都只有局部開發,形成大地塊里面的零星建設,形象很差,不僅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也拉散了基礎設施規模,加重了投資“庫存”的積壓。并且大街區的路線選擇相比小街區更單一,路線更長,因此降低了交通的效率,進一步加重了交通的擁堵問題。大街區城市效率低下,導致生態環境惡化,容易造成城市交通擁擠,缺乏公共交往空間,城市活力喪失。
例如曹妃甸國際生態城網格狀的街坊結構,以220 m×220 m作為街區的基本尺度,在此框架內開發出各種各樣的街坊類型,網格狀街坊為城市帶來了高融合度,有利于公共交通而非私家車的發展。且220 m等于2 min的步行距離,既適宜步行,又易于開發,在城市的后期運營中非常成功。又如巴塞羅那是一個用標準化的方格網和若干對角線畫出總體布局的城市,每個方形街坊的四邊尺寸均為113 m。方形街區的設計使得城市交通便利,基本不堵車,如今發展成為世界上最美麗最令人著迷的城市之一。它的規劃被認為是歐洲成功的規劃范例。它們給我們的啟示是網格狀小街區類型有利于功能多樣式開發和公交發展,以提高地區活力和促進鄰里關系。小街區開發能提供更多臨街面,從而促進土地開發和升值,利于吸引投資和城市發展。小尺度的方形街區設計有利于解決交通擁堵問題。
本項目謝橋片區位于銅仁地區,是銅仁市南部入城門戶區域,緊鄰主城區,現有鎮區人口15 000人左右,城市現狀建設量小,是銅仁未來城市發展的重點地區。考慮與核心區域相關的山水脈絡銜接和城市快速道兩端的銜接,謝橋的空間現狀等多種因素,確定的規劃擴大思考范圍約為1 795.98 ha,拓展協調區范圍北至中流砥柱,西南含玉銅高速與杭瑞高速的連接線,西至楠木橋,東抵雷家灣。
結合本次規劃的前期研究,考慮國內外成熟生態城市的建設經驗,以塑造城市特色為目標,特將本片區定位確定為以機動而緊湊的城市構筑為目標,能反映自然山水特色,集政治文化、商業金融、生活居住、科技研發、旅游休閑等綜合功能為一體的城市新區。謝橋片區同時也將是未來的政治文化與商業的中心和“大銅仁格局”的重要組成。
經過努力,力圖使謝橋片區成為銅仁城區富有特色的品牌;城市空間體現以人為本,城市設施配套合理,服務功能強大;城市的生活、交通與開發具有很強的機動性,同時又具有節約而緊湊的特點;挖掘城市區位與自然環境特色,打造第三產業平臺;延長第二產業鏈,提高第二產業的附加值;同時尊重自然環境,創造一個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生態城市。建筑圍合形成的空間留給公共綠地,為這個城市點綴上一個個綠色的馬賽克;小尺度模式的街區搭配馬賽克式的公共綠地,能夠為市民提供尺度宜人的城市空間。
本規劃街區劃分原則上以功能分區為基礎進一步細化,分為8個大街區、34個小街區。建成區需尊重建筑、道路、綠地、用地權屬等現狀,街區劃分的尺度力求在維護現駐單位或個人利益、土地集約利用與地產開發靈活性三者之間協調平衡;新區則依據主、次干道分割。
我們對城市地塊的開發要求以最小開發單元為單位,有實力的開發商可以最小開發單元為基數購買土地,實力越強,單元數越多,而街區內部的支路網也可隨之作出改變與調整。
本次規劃對小尺度街區的選擇使城市富有機動性,街區的地塊由一個又一個的最小開發單元構成,它們像魔方一樣適應房地產市場多樣化開發要求。
大多數城市街區的尺度為1 000 m×1 000 m,即使用支路劃分后也會形成500 m×500 m的大街區,這種街區尺度屬于“機動車的城市”,適合快速交通,但在城區內不僅容易造成交通不便,同時對開發也形成一定的困擾。

考慮到本片區的主次路網大多為300 m~400 m的方塊,為了更利于開發建設,我們將每一個300 m×300 m的方塊劃分成四個面積尺度約2 hm2~3 hm2的地塊,每一個小地塊定義為“城市最小開發單元”(見圖1),該開發尺度符合多數房地產商的意愿要求,同時支路網的分割為行人提供了更為機動的通行方式,也使機動車的通行變得更為“機動”。
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已經成為全球趨勢,也是我國國家戰略之一,緊湊機動的城市能營造豐富的路網,具有良好的可達性,同時也使出行具有更多的路徑選擇,方便市民生活,增進了城市活力,將是當代社會發展的趨勢所向。
[1]理查德·羅杰斯,鄭小東.緊湊城市[J].世界建筑,2009(11):118-119.
[2]王軒軒,張 翔,許險峰.可持續發展的小街區模式優勢與規劃設計原則探討[A].生態文明視角下的城鄉規劃——200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C].2008.
[3]王海燕.基于緊湊型的多中心組團式城市發展策略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4]武睿娟.緊湊型城市空間發展模式研究——探索新時期我國城市空間可持續發展的途徑[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5]吳海銀,王曉東.節約型城市的構建與市政規劃[J].山西建筑,2009,35(10):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