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曉
隨著后工業化時代的來臨,城市面臨巨大的生態壓力,人們開始將生態學原理應用到城市景觀規劃中。同時,伴隨經濟結構調整的頻率加快,企業轉型和場地老化等因素給城市帶來大量廢舊場地,如何合理利用和改造這些場地是城市更新的重要課題。生態恢復設計為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解決方式。
1895年,奧姆斯特德在波士頓沼澤地所創建的“藍寶石項鏈”讓人們領悟到生態恢復設計的重要意義,隨后,紐約中央公園的成功建設進一步論證了其重要性。1987年國際生態恢復協會SER成立,并于2007年創建了全球恢復網絡(GRN),為全球的生態恢復設計創建了平臺。生態恢復設計成為了后工業時代解決城市生態問題和廢舊場地更新的一種重要方法。
根據國際生態恢復協會(the Society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ternational,SER)的定義:“生態恢復是幫助一個已經退化、損壞或破壞的生態系統進行恢復的過程。”SER將生態恢復進一步闡述為:“一種啟動或加速了生態系統恢復的有意識的活動,并在這種恢復活動中充分考慮系統的健康,完整性和可持續性。”其內涵就是恢復被損害的生態系統,并接近于它受干擾前的自然狀況。
生態恢復的目標主要包括社會人文目標、生態目標和研究目標三個方面(見圖1)。其中,生態目標是基礎目標,直接決定了生態恢復項目的成功與否,人文社會目標表示項目帶給社會和人們的滿意度,研究目標主要指項目帶來的經驗,有利于以后恢復項目的發展和完善。

1)適應生態系統原則。適應生態系統是指在設計中充分考慮地形和不同層面上的生態系統結構,并結合生態系統的發展規律,維持生物多樣性。例如,植物種群的設計可以模擬當地植被的頂級群落;設計時考慮動物的生存需求,如候鳥的棲息地和路徑。2)地方參與性原則。在進行生態恢復設計時應該充分考慮場地的參與性,其中包括:本地的社區成員參與、社區的文化參與、社區中人們活動方式的考慮和增強社區生態意識。3)因地制宜原則。在植物種植規劃方面,一方面要達到一定環境質量改善和美觀要求,另一方面,要在滿足植物生長條件的基礎上,盡量利用本土的植物種類和植物群落,避免大量引進新物種,可以適當保留已經成熟的植物群落。4)可持續性原則。生態恢復的可持續性包括了系統本身的可持續性和項目發展的可持續性。例如,在生態恢復設計中考慮雨水的循環利用和污染物的處理。項目發展的可持續性主要是指近期建設和遠期建設相結合,近期應該重點解決環境質量問題較嚴重的地區,并考慮適當的人的活動以達到一定的教育意義和經濟意義,為遠期的項目建設做準備。5)完整性原則。完整性主要是指景觀的完整和連續以及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生態恢復的場地作為城市景觀和綠地系統規劃的一部分,要加強與城市景觀和城市綠地系統的功能連續性,以達到城市景觀的完整。生態系統內部的結構和食物鏈要能夠達到自我循環,達到生態系統結構的完整性。
1)建立一個高效的合作團隊,實現景觀規劃與其他學科的合作。2)場地現狀分析(調查場地的植被,土壤,水文等)以及項目的歷史背景評估。3)了解場地的社會、文化和政治背景,密切關注周圍的土地用途、相關法律法規、資金和土地管理機制,并預測該區域遠期的土地利用。4)通過歷史資料、場地的現狀以及對將來狀況的預測建立場地恢復模型。5)從戰略上解決技術、生態、社會、文化、政治和經濟上的限制問題,并將這些因素綜合考慮到項目中。6)根據場地的需求、項目背景和合理的生態系統類型,設定生態恢復目標。7)通過圖形和文字資料,描述預期成本、設計過程和恢復結果,然后制定詳細的設計和施工圖紙及規范。8)實施規劃項目,恢復設計的實施要與最初的目標相一致。9)對恢復的生態系統進行監控,使系統的管理與生態系統相適應,這樣可以給未來的類似項目帶來參考和借鑒。
項目場地位于加利福利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南部,其前身是一個停車場,曾在二戰時被推平作為軍事基地,場地所有的表層土都被移除,幾乎沒有植物能夠再生。2002年,由于在這個地方發現了一種本土的濕地植物(tarweed),并通過對航拍照片和周邊場地分析,確定了這個區域能夠支持一些本土濕地植物群落的再生。于是加利福利亞大學邀請了Van Atta設計公司在這個場地進行生態恢復建設。
1)創造了能夠引導生態循環和人流的路徑。設計中通過一個木質路徑網將宿舍、泛湖、海濱聯系在一起,起到引導人流和徑流的雙重作用。2)參照加利福利亞本土的濕地結構和類型進行濕地恢復建設。3)成功管理了從附近宿舍樓和草坪來的徑流。設計通過一個雙向運輸系統通過自然的水路引導較小的徑流到瀉湖,較大的徑流則被引導到地下,避免對生態沼澤和濕地網絡帶來污染。4)在植物種植規劃中采用本土已經有的植物群落,并在沿路的地方用觀賞性較高的植物,達到美觀的效果。5)將修剪的植物作為肥料循環利用,并在1年~2年內實現生態系統的自我持續。6)在保護價值較高的緩沖地帶用帶刺的灌木避免人的接近和破壞。
瀉湖公園在設計中強調了生態觀念,設計的前提是對于場地生態潛力的肯定和積極的生態恢復觀念。這種生態價值觀念帶來的啟示包括了兩個方面:1)在新開發的土地開發前進行生態價值檢驗,生態價值較高的地方應該重新考慮開發問題;2)要做好廢棄地的恢復與重建工作。
在生態恢復項目中,人的參與“度”控制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一方面,要防止過多的人為活動對恢復地造成消極的影響,另一方面,要考慮適應本土居民的居住狀況,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人們的活動需求。
在生態恢復項目中要盡量結合當地情況,應用本土群落結構和本土植物,適應本土生物的棲息狀況。并力求在滿足生態功能的同時具有一定的美學價值。
我國目前處于城市高速發展的時期,在城市更新的過程中面臨著嚴重的生態問題和廢棄地再利用問題。這就要求我們積極地應用生態理論指導城市建設,將生態恢復的設計方法應用到城市景觀規劃中。我們可以借鑒西方一些成功的經驗對目前的恢復地區進行本土的生態復興。目前國內已經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如中山市岐江公園、秦皇島湯河公園。
[1][美]R.Skabelund.Successful Ecological Restoration:A Framework for Planning[J].Landscape Architecture Technical Information Series Number,2008(2):25-26.
[2][美]Claire Latan.Paradise Put in Place of a Parking Lot[J].Landscape Architecture,2009(4):141-142.
[3]趙振斌,包浩生.國外城市自然保護與生態重建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自然資源學報,2001(7):53-54.
[4]鄧 波,包志毅.生態恢復設計在城市景觀規劃中的應用[J].中國園林,2003(7):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