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明
(寧波榮安實驗中學教師,浙江 寧波 315131)
英語寫作是一個復雜的思維過程,對認知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能力、組織能力和自我監控能力都有相當高的要求,寫作是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反映。因此,寫作也成為英語教師關注的重點。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評價是寫作的重要構成部分。對寫作的評價中,教師是學生寫作的主要評價者,其評語或反饋是學生寫作評價的主要組成部分。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幾乎沒有任何互動,只有單一的反饋,這引起了很多學者的關注。一些專家對教學評價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有效的評價模式來推進課堂互動教學。這些研究提供了寫作評價的法則和細節,然而在實踐上的指導意義卻值得商榷。本文著眼于評價中的互動性,包括意義的協商,在互動中開展評價,以評促寫;讓寫作的評價和修改成為一種文本或師生的會話和互動,由關注寫作成品轉變為注重寫作過程,為學習者提供語言的交際機會。
盡管寫作教學的方法不同,寫作的話題不同,寫作評價標準不一致,但寫作的評價框架應有一定的模式。Brown把學習者在不同的語言水平階段所犯的語言錯誤分為四個階段,即“隨意階段”、“初顯階段”、“系統階段”和“穩定階段”。在前兩個階段里,學習者對于語言結構的使用完全處于一種非系統的狀態,其典型的表現是無法自我修改錯誤,即使是教師指出其錯誤,他也無法修改。在后兩個階段,學習者的錯誤具有系統性,學習者能夠修改自己的錯誤,或者修改被老師或同伴指出的錯誤。在英語寫作中,進行互動評價無疑能促使教師根據不同階段的需要給出相應的反饋方式。本研究根據William等發展的建構主義和Fosnot等提出的互動假設,并在此基礎上結合對現行評價的調查情況,對互動假設的意義協商在評價中進行具體詮釋:更改、澄清、確認、自我修正和求助。這種模式能讓學生在寫作后的評價中領會到教師的教學要點,讓評價不再是單一的反饋或無效。(見表1)

表1 英語寫作互動評價模式
在評價的時候有意識地借助以上框架,并通過有效交際來推進語言的實踐練習,可保證學生進行適當的話語訓練,在尊重學生的同時改進寫作的水平。
寫作教學是為培養學生運用書面語表達能力的教學。本文以調查分析為基礎,探討當今英語寫作課堂的評價現狀以及學生對互動模式的態度。通過數據分析與比較,找出提高英語寫作評價的相關問題;通過訪談和分析,獲得可以改進現行評價體系的有效途徑。
根據評價的要素和教學的需要,本研究主要從六個維度對現行的評價進行調查,即是否進行評價、學生的重視度、態度、評價效果、滿意度和學生的英語水平等六個方面。調查結果表明,現行評價的標準差高達0.856,這說明即使教學任務很繁忙,多數教師仍對寫作進行評價。然而對于評價的重視度和效果,標準差為0.710和0.659,顯然較低,這說明學生對于評價的重視度不一致,對評價的效果貶褒不一。
隨著寫作教學從結果教學法發展到過程教學法,越來越多的教師對評價的模式進行了評價主體的重新審視,學生成為評價的主體,評價者由單一的教師發展到學生互評、學生自評。在教師評價和學生評價的方式中,本研究進行了學生對不同評價方式的喜愛調查(見表2)。

表2 學生對不同評價方式的喜愛調查頻數表
表2表明,80.4%學生支持教師對其英語寫作進行評價,高達82.6%的學生認為教師評價是最好的評價方式,并認為這種方式最能提高其寫作水平。而調查的數據也表明,教師評價最受學生的歡迎,在鼓勵學生寫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Leki(1990)的觀點,即認為,教師與學生具有某種一致的看法:教師的寫作反饋對學生寫作水平和寫作態度具有促進作用。
Ye’s(1999)的研究表明,英語水平較高和外向的同學認為同伴互改比較有效,這表明學生的個性對其評改方式的選擇有一定影響。比起內向的學生,外向的學生更樂意與他人交流,更愿意接受同伴的評改。
除此之外,教師評價最受學生的歡迎也是因為目前在英語寫作課堂中教師是主要的評價者,其他評價方法很少嘗試。
在英語寫作評價中,教師評價最受學生歡迎。本研究對教師評價的效果做了調查統計,如下表3所示。5.2%學生高度重視教師的評價結果;15.6%認為自己會在意教師的評價;42.7%的學生對此無所謂,他們很少會根據評價反饋修改或重寫作文。這表明現行的評價還缺乏與學生的交流,在評價的過程中需要師生互動,教師單方面的評價沒有起到評價應有的效果。

表3 學生對評價的效果 百分比統計
調查問卷反映學生對目前的評價有不同的看法,在調查問卷的基礎上,筆者隨機抽取了15名同學進行訪談,訪談的內容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師評價是否對學生的寫作有所助益;二是對現行的評價體系學生是否有適當而有效的建議。對于第一個問題,有12名同學即80%對教師的評價方式持肯定態度,他們認為英語寫作中不能缺少教師的評價。但高達60%的同學卻對教師的評價提出了疑問,探尋是否存在更合理的評價方式。學生從自身的寫作實際出發,認為寫作評價中應互評、自評和教師評價,并有一定的客觀標準;而教師點評的寫作范例最好能與他們的現實生活有一定的關聯。另外學生還認為,點評的時間應該與寫作同步,而且最好不要泛泛而談,應針對具體的語法、句法進行細致的分析,并是分多次進行的。
而在更進一步的訪談中,筆者發現,還是有很大部分的學生較為認同教師為主導的評價體系,而部分英語水平較高的學生則更偏愛自評,認為教師評價會剝奪學生的話語權,不能理解他們的初衷,經常給他們帶來焦慮感。在訪談中發現,在眾多評價方式中,學生還是傾向于教師的評價。教師評語雖然具有教師知識豐富和權威性的優點,但是因為教師的工作量太大而不能做到面面俱到,無法對每篇文章做出動態的反饋;因此很少學生會關注評價的結果,有的甚至對教師的反饋無動于衷。而另一方面,教師在評價中主要關注學生的作文成品的語言,主要體現在語法、詞匯方面。對于學生作品的內容、篇章和流暢以及學生籍此表達的思想情感,教師關注度較低。這與調查問卷的結果相一致,現行的評價中教師負有評價的主要責任,但是師生間缺少交流互動,教師只通過寫作成品理解學生的語言、思想、情感,很少與學生一起分享并欣賞他們的寫作初衷。而不同英語程度的學生對評價卻有著不同的要求,即使程度相同,要求上也有各自的看法。
上文中的表1為教師進行英語寫作評價提供了框架,為他們如何進行互動評價提供了思路。下面本文將從一個具體評價實來詳細論述。
如學中寫作中常以healthy life為主題,提示關鍵詞:抽煙是健康一大殺手。One of your teachersclassmates is addicted to smoking.Now you are worried about his health,and want to persuade him to quit smoking.Use the knowledge you’ve learned in this class,and write him a letter.Each big group one ponit,then four students write one piont.
(1)how you learn that he has the habit of smoking
(2)the harmful effects of smoking
(3)your advice
(4)an example of a successful quiter
在評價過程中,首先應建立的是評價的標準。這包括了語言層面的標準和作文整體質量的標準。
在寫作完成后,教師應對各組的寫作進行仔細閱讀,然后可以采取分批與每組的小組長進行交流的方式,以了解學生寫作的初衷和情感,從而鼓勵學生對寫作內容進行自我解讀。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在交流中應恰當運用更改、澄清、確認、自我修正和求助等方法讓學生有話可說,以期了解他們的真實感受。
在具體的寫作教學中,并非每次寫作評價都要參照這個模式,但是教師進行評價的時候一定要尊重學生的寫作初衷,努力引導學生形成獨特的認識、感受、體驗和評價觀。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與能力,充分發揮評價應有的作用。
意義協商是語言學習者廣泛運用于處理交流信息溝的一種策略。意義協商的互動評價代替單一反饋,有助于進行評價的延續和學生習作的修正。
首先,寫作互動評價增強了寫作評價的準確性。通過意義協商,師生互動,評價雙方能動進行,教師能消除自身的主觀偏見,對學生寫作的語言、篇章結構和情感都會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和進一步的強化。它把復雜模糊的評價過程整合成師生平等的對話,有助于師生雙方對學生的作品做出清晰、準確和直接的評價。
其次,它增強了寫作評價的有效性。傳統的寫作評價主要以評語的方式或等級、分數來表示,很多學生在修改或重寫中只看到語法錯誤,而忽視了篇章結構上的問題,有的甚至對教師的評價置之不理。意義協商的互動評價能讓學生有興趣當場修改、改進他們的作文。在評價過程中,通過溝通,學生會逐步明白寫作的方向、框架、語言,清楚以后進行寫作練習時需把握的要素。
最后,它還能培養了學生自身的評價能力。互動評價中所提供的教師的意見、觀點讓學生完成從一個被評價者到評價的主體的轉變。通過這樣的評價實踐活動,學生能細化評價,把握評價的要素,思維能力得到強化,成為能動的評價者。
綜上所述,課堂評價是進行意義協商的沃土,它能較好地解決現行評價中的單一評價主體問題。在某種意義上,學生將借助于對話的意義協商活動來進行延續的評價,而不是僅得到簡單的書面反饋或等級,從而進步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
[1]Brown,H.D.Principles of languan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rchPress,2003.
[2]Fosnot,C.T.Constructivism:A psychological theory of learning.In C.T.Fosnot (Ed.), Constructivism:Theory, perspectives, and practice [M].New York,NY: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6.
[3]Leki,I.Coaching from the margins:Issues in written response.In B.Kroll (Ed.), Second language writing:research insights for the classroom [M].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4]Williams,J.Undergraduate second language writers in the writing center[J].Journal of Basic Writing, 2002,(2):73-91.
[5]葉綠青.作文評改及評改模式對學生作文的影響[J].山東外語教學,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