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澧縣農機化局 張地久 楊軍紅
設施農業是通過設施及環境調節,為動物、植物營造適宜的生育環境,達到早熟、高產、優質、高效的集約化生產方式。澧縣位于長江中游洞庭湖水系的澧水下游,地理條件優越,四季分明,氣候適宜,雨量充沛,適應各類農作物種植,是傳統的農業大縣。全縣土地面積208000 hm2(312萬畝),總耕地面積67333.3 hm2(101萬畝),總人口98萬人,其中農業鄉村人口75.5萬人(農業從業人員37.4萬人)。近幾年,隨著全縣經濟的快速發展,設施農業及其裝備也得到了一定發展。
(1)政府積極推動。近幾年,澧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設施農業發展,組建了縣食用菌研究所、縣葡萄辦、縣養殖辦、縣蔬菜辦、縣花卉苗木種植協會、縣農機使用者協會等,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共同推進設施農業建設。發揮本地優勢,重點在“名、優、特、新、精”上做文章,把設施農業作為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全縣以葡萄為主的特色優勢產業,生產面積達667 hm2(1萬畝),基本都是采用塑料大棚進行生產。2009年,全縣葡萄鮮果產量達7000 t,產值5200萬元。葡萄成熟期,走進澧縣的葡萄園,就仿佛置身新疆的吐魯番。
(2)加強政策引導與扶持。縣委縣政府因勢利導,適時出臺有關扶持政策,充分調動各方力量發展設施農業。全縣2007年開始推行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到2009年底已建成生豬標準化養殖場29個、實行“零排放”示范養殖場6家。2009年,澧縣爭取到國家生豬外調大縣補貼、標準化養殖場(區)建設、生豬良種補貼、蛋雞補貼、疫區動物血防補貼等政策性扶持項目。大堰當鎮沈家村二組的平安原種豬擴繁場2009年存欄生豬2000多頭,其中母豬700頭,獲得國家扶持項目資金23萬多元。
(3)加大技術培訓力度。通過聘請技術專家舉辦技術講座、邀請專業技術人員舉辦技術培訓班、召開現場演示觀摩會、派出技術人員參觀學習等多種形式,開展設施農業生產技術的培訓、示范和指導,培養技術骨干和專業戶,讓農民提高設施農業生產技術和管理能力。

(1)農業結構優化。設施農業的推廣,使傳統農業由單一糧油種植向糧、油、菜、果、園藝等多樣化、高效益方向轉變,種養業結構不斷優化,質量與效益大大提高。至2009年底,澧縣有塑料大棚、中小拱棚、蔽雨棚等設施大棚66700多個,面積達 1753 hm2(2.63萬畝),種植大棚作物達 1600 hm2(2.4 萬畝),年產量達 10.15 萬 t,年銷售額達4.5億多元。設施類型涉及蔬菜、水果和食用菌等多個品種,其中蔬菜以辣椒、番茄、黃瓜、茄子等為主導產品,瓜果又以葡萄、西瓜、草莓種植為主。全縣設施養殖主要以養雞、鴨、魚、豬、牛、羊等為主,規模養殖場達2610多個,其中:禽類養殖規模達1000羽以上的有1100個,蛋雞養殖達3萬羽以上的有5個;生豬養殖規模在100頭以上的有1000多個;肉牛養殖規模10頭以上的有60個,飼養奶牛150多頭的奶牛場1個;羊養殖100只以上的達400多個。全縣有水產養殖面積13666.7 hm2(20.5萬畝),其中精養魚池6933.3 hm2(10.4萬畝)、使用普通網箱養殖的面積有 2.7 hm2(40 畝),13.3 hm2(200 畝)以上規模的水產養殖場達52個、面積達2666.7 hm2(4萬多畝)。
(2)農民收入提高。設施農業的發展使農民打破了傳統的生產模式,沖破自然條件限制,經濟效益得到提高。調查表明,2009年,澧縣出欄生豬101萬頭、肉牛4萬多頭、肉羊36萬只、出籠家禽2512萬羽,實現養殖業總產值27億元。蔬菜播種面積13333.3 hm2(20萬畝),蔬菜總產值達10億元;葡萄鮮果產量達9000 t,產值5400萬元,畝平產值1.3萬元、畝平純收入在6000~8000元。農民增收效果明顯。
(3)農業科技和裝備廣泛應用。設施農業的發展,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高效農業發展,同時也促進了農業科技和農業機械裝備的推廣和使用。據不完全統計,到2009年底,全縣設施種植裝備有機動噴霧器、水泵和電動設備等6400多臺套,有袋裝機6臺,攪拌機5臺,粉碎機4臺,烘干機2臺;設施養殖裝備有擠奶機1臺,家禽養殖自動喂料設備25臺套及糞污處理設備25臺套;水產養殖裝備有增氧機3119臺、投餌機2366臺、池塘清淤機6臺。
澧縣設施農業建設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作為一個農業大縣離發展要求還有很大差距。一是建設資金有限:設施農業是高投入、高風險產業,建設資金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二是經營分散:全縣設施農業以分戶經營為主,農戶一般都是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搞設施農業,設施簡陋,管理技術落后,信息不暢,同時還受市場制約。三是設施配套機具少:機械化程度不高,生產效率低,從種植到養殖以手工作業為主,自動化、智能化等現代技術應用甚至還是空白,設施農業裝備配套嚴重不足。因此,加快設施農業發展還須采取有效措施。
(1)加強政策扶持。重點解決土地流轉緩慢、營銷服務手段單一、技術裝備簡陋等問題。要以市場為導向,發揮區域優勢,加強政策扶持,進行規模建設,形成規模效應。
(2)建設多元化投入機制。逐步建立起政府投入為引導,農民和社會投入為主體的多元化投入機制。鼓勵農民投入的同時,實行信貸扶持政策,解決設施農業投入大而資金不足的瓶頸。
(3)加強技術服務。設施農業科技含量高,管理者需要一定的技術水平,在政策鼓勵的同時要加強服務,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的技術指導服務,暢通信息,保護和培育各類市場。
(4)積極引進推廣設施農業裝備。要根據本地實際情況,高起點引進一批用戶急需的先進適用機具進行試點試驗,進而普及推廣。要加強設施大棚及其配套設施的標準化建設,為設施農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促進其健康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