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吉澤
瑞典是世界上第一個實行政務公開的國家。早在1766年,瑞典公民就取得了查閱所有官員財產和納稅狀況的權利。任何一個瑞典公民都有權查閱任何官員、企業高層管理人員甚至王室成員的資產和納稅情況及清單,這個制度一直延續至今已244年。后來,瑞典規定包括公職人員在內的所有公民和團體,都必須向稅務部門公開自己的財產和收入明細。為了限制政府對信息的自由裁量權,瑞典還制訂了《保密法》,詳細列舉哪些信息屬國家機密,從而避免了相關部門以“國家安全”為由向公眾隱瞞信息。不管是政府高官還是普通公務人員,都要按法律規定將購買房屋等大宗家庭資產的情況“廣而告之”。廣告中要包括房屋所在地、交易時間、買賣雙方的姓名、交易價格等具體購房細節。除此之外,連聘請保姆、繳納電視費這樣“花小錢”的事情也必須接受監督。1995年10月,時任瑞典副首相薩林用公務信用卡購買了幾十克朗的巧克力,此事被一位認真的瑞典記者一直追查到銀行,并調出了薩林的全部刷卡消費記錄,指責她“挪用公款”,最終迫使其引咎辭職。不止瑞典,北歐國家普遍推行政府官員財產申報、登記、公布制度和儲蓄消費實名制。長期以來一直被評為最清廉國家的芬蘭、瑞典、丹麥等北歐國家,之所以能創造出令人驚嘆的廉政奇跡,不僅在于其社會收入差距較小、社會保障完善發達、公務員待遇優厚,更在于其近乎苛刻的防腐、反腐制度。

在日本,公務員可不是美差,除龐大的工作量外,在普通民眾面前還必須扮演仆人的角色。日本內閣最早的資產公開始于1984年的中曾根內閣。1992年通過了 《為確立政治倫理的國會議員資產公開法》,該法規定需要公開的資產項目既包含擁有所有權,也包含擁有使用權的土地、房產、存款、有價證券、車船飛機、工藝品、高爾夫會員證、債權債務等。2001年,日本內閣會議通過了“大臣規范”,其中規定首相、正副大臣、政務官在任和離任時,要公布包括配偶和子女在內所有家庭成員的資產狀況。“大臣規范”還規定,在職期間不能交易有價證券、不動產及高爾夫會員證,持有的股票要交由信托銀行,且不能解約和變更股票。去年大選中獲勝的日本民主黨,為了贏得更多的國民信任與支持,不但要求本黨籍國會議員公布配偶和子女的資產狀況,而且市民在民主黨網站上可以輕松瀏覽資產公開情況。
1961年印度頒布了 《個人所得稅法案》,規定所有公民必須申報個人所得,并據此繳稅。印度所有公職人員工資都打入銀行賬戶,包括租房、兼職在內的經濟活動都要以支票結算便于財政部門掌握。印度財政部門將全國所有銀行聯網,并將主要城市的大型消費場所和銀行聯網,稅務部門有權查閱銀行系統的信息。從2005年起,印度所有成年公民還必須辦理個人永久賬號,這組10位數的號碼伴隨一個人一生的經濟活動。同時使公務員的收入一覽無余。
在印度如果某官員說 “我希望看到甘地沖我笑”,這是在暗示對方掏出印有圣雄甘地頭像的鈔票 “意思意思”。為了向這種腐敗風氣宣戰,印度一家反腐組織“第五支柱”發行了一種“零盧比”鈔票,“鈔票”的正面與50盧比紙幣的設計幾乎完全相同,不同的是面值為零,而反面則印著反腐運動口號——“我承諾不受賄也不行賄”。索賄的人只能看到 “微笑的甘地”,其他一無所獲。
鑒于1972年“水門事件”的教訓,美國1978年頒布了《政府官員行為道德法》,該法案1989年又被修訂為《道德改革法》,成為美國財產申報制度的藍本。該法規定財產申報的對象包括正副總統、國會議員、聯邦法官以及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機構的工作人員。這些人員任職前必須報告自己及配偶和受撫養子女的財產狀況,上任后須按月申報。美國法律明確規定官員,包括政府雇員不能接收超過“最低價值”的禮物。如收到的禮物價值超過335美元,必須申報上繳。
新加坡同不少北歐國家一樣,實行高薪養廉制度,其總理的年收入高達200多萬美元,是美國總統的5倍、日本首相的7倍。但“高薪”背后,有嚴密的防腐、反腐制度。較之美歐,新加坡的公務員財產申報制度更為全面和深入。規定上至總理,下至剛入職的普通公務員,全部納入財產申報范圍。新加坡的《公務員紀律條例》對公務員接受禮品、禮金、饋贈的規定十分具體。明文規定不能接受公眾人士的禮物和款待,因公務接受的禮品必須如實報告,禮品價值超過50新元必須交公,否則將視同貪賄而受到嚴懲。新加坡《防止貪污法》規定,對犯有貪污罪的人除沒收其全部非法所得外,還要處以罰金或判處5年以上7年以下的監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