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約記者 董俊
“十一五”期間,國家大幅度增加對“三農”的投入,一輪又一輪的強農惠農政策顯示了支農前所未有的力度,成為新中國從“以農補工”到“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歷史性寫照。
在農村這片廣袤大地上,生活著近九億農民,這里是中國改革的發源地,也是中國高速發展的基礎,決定著中國改革的成敗。在承載著中國人祖祖輩輩繁衍生息的歷史重任后,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提出,這一片美麗而廣闊的土地再次被深度聚焦。“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成為一個時代命題,這看似簡單的20個字卻賦予了“社會主義新農村”以嶄新而深刻的內涵。
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如今,距離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已有五年時間。這五年,“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核心內容。
在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十一五”時期,農村的教育、文化、醫療衛生、基礎設施等事業,也進入了加速發展時期,農村面貌迎來了新的重大變化。
“十一五”期間,國家大幅度增加對“三農”的投入,一輪又一輪的強農惠農政策顯示了支農前所未有的力度,成為新中國從“以農補工”到“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歷史性寫照。
五年中,接連五個中央“一號文件”對于財政支農投入的提法,從“三個高于”、“三個繼續高于”、“三個明顯高于”到“總量持續增加、比例穩步提高”,顯示出國家積極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按照存量適度調整、增量重點傾斜的原則,不斷增加對農業和農村投入的信心和決心。
據統計,2006~2009年,中央財政對“三農”支出的年均增長達到26.7%,比2003~2005年11.5%的年均增長高出15.2個百分點。同時,“十一五”時期也延續了“十五”時期中央財政對“三農”支出增長高于中央財政總支出增長的態勢。2006~2009年,“三農”支出占中央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平均為15.8%,比2003~2005年的14.3%高出1.5個百分點。2009年,中央財政支農資金達7161.4億元,比上年增長20.2%,“三農”投入規模再創歷史新高。
在強農惠農政策中,最為廣大農民所津津樂道的是農業補貼政策。“十一五”期間,中央財政相繼增設了多種補貼項目,其中最主要的是農資綜合補貼的建立。2006年,中央財政形成了以農業四項補貼(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為主要內容的農業補貼政策體系。隨后,農業良種補貼的品種和范圍不斷擴大,實現了水稻、小麥、玉米、棉花全覆蓋,擴大了油菜和大豆良種補貼范圍。
除種植業補貼外,“十一五”時期,中央財政還相繼設立多種畜牧業補貼專項資金,如:2006年設立了奶牛良種補貼;2007年設立了能繁母豬飼養補貼和生豬良種補貼;肉牛和綿羊也納入畜產品良種補貼范圍。為進一步促進糧食生產,帶動農民種糧積極性,2009年國家對農資綜合補貼政策進行了調整,開始采取動態補貼的政策,即根據農資價格和糧食價格的實際變化情況調整農資綜合補貼,但實行只增不減的政策,以保護農民的既得利益。

五年間,科技對農業生產的貢獻越來越大,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由2005年的48%提高到51%。
據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等四項達1230.8億元,增長了19.4%。
為解決農村民生問題,財政支農還加大了對農村社會保障事業的投入,推進城鄉統籌一體化進程。一是全面實施以“兩免一補”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義務教育,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財政保障范圍。2007年11月,財政部、教育部印發了《關于調整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有關政策的通知》,決定大幅度提高公用經費保障水平,提高各種補助標準。同年,中央決定正式啟動農村義務教育“普九”債務化解試點工作。
長期以來,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突出,一直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十一五”期間,為加快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國家逐步提高補助標準、擴大補助范圍。2006年將中西部地區農業人口占總人口70%以上的市轄區和東部省份納入補助范圍,補助標準提高到人均20元。2008年全國參合農民得到的各級政府的補助達到人均80元。2010年起,全國新農合籌資水平提高到每人每年150元。
2007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在全國建立農村低保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要求年內在全國范圍內普遍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低保標準和補助水平也不斷提高:2007年中央財政安排的補助資金為30億元,2008年約為93億元,2009年達到216億元。2009年,國家開始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并于當年9月出臺了《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中央確定的基礎養老金標準為60歲后每人每月55元。
發展現代農業既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由之路。
五年來,從實施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到增加對糧食主產區的投入,從加快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到嚴格保護耕地,從加強農田水利和生態建設到堅持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一系列的好政策有效保護了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對我國實現糧食連續增產、主要農產品供應充足發揮了重要作用。
2009年,全國肉類總產量7642萬噸,水產品總產量5116萬噸,蔬菜總產量61824萬噸,分別比2005年增長10.1%、11.7%和9.5%,滿足了城鄉居民對農產品的多樣化需求。

“十一五”期間,農村信息化繼續推進,全國已有99.8%的行政村通電話,99.5%的鄉鎮接通互聯網。
主要農產品供應充足,來自于農業生產的物質技術裝備條件顯著改善。“十一五”期間,創建萬畝高產示范片的技術戰略確立,優糧工程、動植物保護、種養業良種等一批重大農業建設工程實施,有效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一些先進實用的科學技術集成配套推廣,為奪取糧食增產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2009年,農田有效灌溉面積、農機總動力、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分別達到8.99億畝、8.75億千瓦、49.1%,比2005年提高8.9%、27.7%和13.2個百分點。科技對農業生產的貢獻越來越大,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由2005年的48%提高到51%。
除了農業生產的物質技術裝備條件有了大幅度改善,農業經營體制機制也在不斷創新。“十一五”以來,各級農業部門通過政策引導和示范帶動,大力發展農民合作社和各類專業服務組織,各類植保隊、農機合作社、農技服務公司空前活躍。2009年,耕地流轉面積達到1.5億畝,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12.4%;全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達到22.4萬個,帶動1億以上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達到24.64萬個,實際入社農戶2100多萬。
預計“十一五”末期,全國各類農業產業化組織總數約25萬個,帶動農戶1.07億戶,農戶參與產業化經營年戶均增收2100多元,分別比“十五”末增長84%、23%和59%。目前,農業產業化發展逐步由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由松散型利益聯結向緊密型利益聯結轉變,由單個龍頭企業帶動向龍頭企業集群帶動轉變。
發展現代農業的一個重要的標志就是要實現產業化。據統計資料顯示,“十一五”末期,全國各類農業產業化組織總數達25萬個,帶動農戶1.07億戶,農戶參與產業化經營年戶均增收2100多元,分別比“十五”末期增長84%、23%和59%。
五年來,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逐步實現由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由松散型利益聯結向緊密型利益聯結轉變,由單個龍頭企業帶動向龍頭企業集群帶動轉變。
如今,產業化經營理念已經深入人心,農業生產方式正在發生深刻變革。農戶從事農業生產已不再是過去自發分散的形式,而是向有計劃有組織的訂單生產轉變。作為農業產業化關鍵環節的農業龍頭企業,生產經營也由注重加工流通向拓展產業鏈上下游多環節轉變。
與此同時,“十一五”期間,龍頭企業加大科研投入,引進和培養科技人才,加強科研合作,大力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加快科研成果的推廣應用,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科技水平的提高。五年來,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累計投入科研經費近700億元,90%以上建立了研發機構,60%以上獲得省級以上科技獎勵。龍頭企業通過科技創新,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升了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強了農業核心競爭力。
回首“十一五”這五年來,在我國廣袤的農村發生了真實而深刻的變化,億萬農民真正分享了改革發展帶來的成果。
——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自2006年以來,國家累計安排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中央投資590億元,解決全國2.15億農村居民及農村學校師生的飲水安全問題,超額完成“十一五”規劃任務。建設大中型沼氣工程1579處,年初確定的增加500萬農村沼氣用戶的目標順利實現;新建和改造農村公路38萬公里;新增農村電網線路26.6萬公里;對80萬戶農村危房實施了改造,又有9.2萬戶游牧民實現了定居;農村信息化繼續推進,全國已有99.8%的行政村通電話,99.5%的鄉鎮接通互聯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雙百”市場工程建設取得新的成效。
——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取得全面進步。據政府工作報告顯示,截至2009年年底,全國近1.5億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享受免除學雜費和免費教科書政策,其中中西部地區約1120萬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獲得生活費補助。同時,對約426萬名中等職業學校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涉農專業學生免除學費。農村文化事業快速發展,文化下鄉工程順利實施。
——農村醫療及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邁上新臺階。“十一五”期間,新興農村醫療合作覆蓋率不斷擴大。2006年,參合農民達到4.1億人;2008年,參合農民達到8.14億人,參合率91.5%;2009年參合人數達到8.3億人。此外,中央財政還安排了專項資金用于支持農村醫療救助,2009年實現了在30%的基層醫療機構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并支持了2.9萬所鄉鎮衛生院、5000所中心鄉鎮衛生院建設。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試點進一步推行。截至2009年年底,1538萬農民參加了新農保,403萬60周歲以上的農民領取了基礎養老金,累計發放3億元。
——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十一五”時期,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先后跨越4000元、5000元大關,2009年達到5153元,年均實際增長8.3%。“十一五”成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民收入增長最快的時期之一。
——農村消費需求增加。2009年我國農村消費同比增長15.7%,增幅比城市高出0.2個百分點,是1987年以來首次超過城市。今年1~7月,“家電下鄉”產品銷售共3926.8萬臺,銷售額達838.2億元,累計發放補貼資金95.7億元;汽車、摩托車下鄉共補貼車輛646萬輛,發放補貼資金9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