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方明 ,張立明,鄭璠寧
(湖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2)
風景名勝區的基本任務和作用之一是保護培育國土、樹立國家和地區形象。因而在絕大多數風景區規劃中,特別是在總體規劃階段,均把保護培育的內容作為一項重要的專項規劃來做。風景區保護培育規劃是對需要保育的對象與因素實施系統控制和具體安排。使被保護的對象與因素能長期存在下去,或能在被利用中得到保護,或在保護條件下能被合理利用,或在保護培育中能使其價值得到增強。
風景名勝區保護培育一般采用分類保護與分級保護并用的方式。分級保護是依據保護對象的種類及其屬性特征,并按土地利用方式來劃分出相應類別的保護區。在同一個類型的保護區內,其保護原則和措施應基本一致,便于識別和管理,便于和其他規劃分區相銜接。而分類保護是以保護對象的價值和級別特征為主要依據,結合土地利用方式而劃分出相應級別的保護區。在同一級別保護區內,其保護原則和措施應基本一致。
天臺山七里坪風景名勝區位于湖北省紅安縣北部,北與河南省新縣相鄰,南接本縣七里坪鎮,東西二側分別與麻城,大悟相鄰。風景名勝區對外聯系以七里坪鎮為重要節點,距紅安縣城33km,屬大別山系,連綿數十里,主峰海拔817m,整個風景區的面積約122km2。由桐子沖、香山湖、香爐山、陸兒庵、九焰山、天臺山主峰等組成。風景區范圍屬于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熱、水資源豐富。
天臺山七里坪風景名勝區采用分類保護與分級保護并用的方式。其中分類保護分史跡景觀保護區、自然景觀保護區、生態保護區、風景游賞區、田園風光區,并劃定了外圍保護地帶。分級保護有一級、二級、三級3個等級,并另設風景區外圍保護地帶。
2.2.1 史跡景觀保護區
(1)保護對象包括天臺寺、九焰峰古兵寨、紅軍醫院、紅25軍軍部舊址等景源;文物古跡周邊的山形水系、地貌和植被、古道路、橋涵及其它相關設施;區內的古村落。
(2)保護措施分為史跡保護區內,除必要的步行游覽和安全防護設施外,嚴禁增設與其無關的設施,嚴格限制機動車輛進入。按照環境容量合理控制游人規模,不得安排旅宿床位。不得新建居民住宅,嚴格限制改建,有條件的應按規劃逐步外遷,加強生態綠化建設。
2.2.2 自然景觀保護區
史跡景觀保護區以外的游覽地區,以保護自然景觀為主。總占地面積8.01km2。該區域具有較高的自然美學、生物多樣性、科研和生態價值。
(1)保護對象包括區內自然山體、植被、動物、泉 、潭 、瀑布 、溪澗 、巖石等 。
(2)保護措施。該區內嚴禁開山采石、挖掘藥材等破壞自然環境和不利于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行為;該區嚴格限制與風景游賞無關的設施建設,限制機動交通工具進入本區;逐步淘汰自然放牧。
2.2.3 生態保護區
游覽區以外的山林地區,其范圍與景觀培育與恢復區一致,主要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總面積35.43km2。該區域具有較高的生態和自然資源價值,應保持該地區的生態完整性并培育自然景觀,保護生物多樣性。
(1)保護對象包括自然山體、動、植物資源、水體及巖石等。
(2)保護措施。該區以保護山體水系、森林植被及其它動植物資源為主,禁止一切破壞景觀、破壞地形地貌以及自然植被的活動。控制人為活動對物種資源和林地環境的破壞;加強林地環境及植物資源的管理,限制藥材和其他經濟植物種類的采挖。培育和恢復被破壞的山體和植被,保持水土、保護動物。嚴格控制區內村落建設。禁止開展對自然環境不利的生產與經營活動,尤其要禁止易產生面源污染的商業行為。
2.2.4 風景游賞區
(1)保護對象包括景點、景群、景區等各級風景結構單元和風景游賞對象的集中地。
(2)保護措施。宜安排各種游覽觀光項目,應分級調控游人規模、游覽設施的分布及機動交通的進入。
2.2.5 田園風光保護區
當地農民生產生活密集區。除開展游覽、休閑等活動的區域外,平原區仍然保留了部分農田及居民點,主要保護與文化遺產相關的歷史風貌,總用地面積4.46km2。該區內以居住和發展生態農業為主。
(1)保護對象包括田園景觀、耕地、民俗風情、地方建筑風貌。
(2)保護措施。農業種植要符合該地區歷史風貌,以果樹種植為主,不得占用基本農田搞建設,不得引進對風景名勝區有影響的產業。農民居住建筑風格要突出地方特色,與風景名勝區整體環境風貌協調。
2.2.6 外圍保護地帶
考慮到外圍地區對風景名勝區的環境影響,特結合行政界線、山脊線、及道路軸線劃定外圍保護地帶,總面積58km2。該區重點保護整體環境風貌與生態環境不受破壞,在上述前提下根據“保護性開發”的原則進行建設。外圍保護地帶內應保持山體地形地貌的完整性,嚴禁開山采石,培育和恢復山體植被,減少水土流失。農村居民點建設活動不得破壞風景資源。城鎮建設區內應控制城鎮規模,控制環境污染,新的建設項目必須進行環境分析與評價。

表1 風景區保護級別分類
在保護培育規劃中,應針對風景區的具體情況、保護對象的級別、風景區所在地域的條件、擇伏選擇分類或分級保護,或者以一種為主和另一各為輔的兩者并用方法,形成分類之中有分級或分級中又有分類的綜合分區,使保護培育、開發利用、經營管理三者各得其所,并有機結合起來。紅安天臺山七里坪風景名勝區初步采用分級保護和分類保護相結合的方式,希望能在發展中得到保護,以保護促發展,使整個景區能夠和諧發展,并且保護培育方式能夠日臻完善。
[1]張祖群.國家風景名勝區景觀遺產的三維培育研究——以青海湖為例[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4,7(4):75~78.
[2]謝凝高.國家風景名勝區功能的發展及其保護利用[J].中國園林,2002(4):16~20.
[3]Bao Jigang.Tourism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M].Beijing:China's Tourism Publishing House,2003.
[4]蔡碧凡.鄉村旅游產品的設計思路及應用[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9,25(3):269~271.
[5]吳章文.森林游憩區保健旅游資源的深度開發[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3,25(2):63~67.
[6]楊 銳.LAC理論:解決風景區資源保護與旅游利用矛盾的新思路[J].中國園林,2003(3):19~21.
[7]魏 民.試論風景名勝資源的價值[J].中國園林,2003(3):25~28.
[8]王仰麟,楊新軍.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中的旅游持續發展研究[J].資源科學,1999,21(1):37~43.
[9]吳必虎.區域旅游規劃原理[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