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璧高 廖開歷
醫療條件的不斷改善,β受體阻滯劑、靜脈溶栓、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等技術的開展,使總人群急性心肌梗死(AMI)病死率在下降,但由于高齡老人患AMI時常伴有多臟器功能減退及各種慢性基礎疾病,病死率仍明顯高于非高齡患者。本文回顧性分析我院近6年收治的52例高齡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研究,探討其臨床特點。
1.1 一般資料 所有患者均符合1980年世界衛生組織所制定的AMI診斷標準。按年齡分組,高齡組年齡≥75歲,共52例,男30例,女22例,最大年齡95歲,平均83.4歲;非高齡組年齡<75歲,共126例,男70例,女56例。最小年齡44歲,平均63.2歲。兩組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兩組初發癥狀有典型胸痛、心力衰竭、上腹不適、惡心嘔吐、胸悶、氣短、心悸、大汗等癥狀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AMI部位比較無明顯差異,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AMI部位比較(例,%)
1.2 方法 常規吸氧、鎮痛、鎮靜、硝酸酯類制劑、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鈣皮下注射等治療。
2.1 兩組患者用藥情況比較 高齡組β受體阻滯劑使用有18例(34.6%),非高齡組90例(71.4%),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高齡組轉換酶抑制劑或轉換酶受體拮抗劑使用40例(76.9%),非高齡組94例(74.6%),二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高齡組靜脈溶栓5例(9.6%),非高齡組54例(42.9%),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合并癥及并發癥 見表2。由表2可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急性腦血管意外的發生率與年齡呈顯著相關性。

表2 兩組主要合并癥及并發癥(例,%)
2.3 病死率及死亡原因 高齡組死亡18例,病死率36.5%,其中死于泵功能衰竭7例,心源性休克3例,嚴重心律失常4例,多臟器功能衰竭3例,肺部感染1例;非高齡組死亡11例,病死率8.7%,其中泵功能衰竭2例,心源性休克2例,嚴重心律失常7例。兩組病死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本文回顧分析發現高齡AMI患者有如下特點:①老年AMI以無胸痛或胸痛不典型起病者居多。本文高齡AMI與非高齡AMI首發癥狀為胸痛分別為23.1%和71.4%,兩者有顯著性差異(P<0.05),其原因可能為:高齡老年人心臟植物神經衰變對疼痛敏感性降低、痛閾增高,往往被泵衰竭、休克、消化道癥狀掩蓋有關[1];AMI常為多支冠狀動脈病變,發展緩慢,側支循環形成有關;高齡患者腦動脈硬化嚴重,慢性缺血缺氧,腦功能差,使痛覺遲鈍;特別糖尿病患者多,自主神經損傷,使疼痛減退;基礎病多,其他癥狀掩蓋AMI癥狀。因癥狀不典型,臨床上常被誤診或漏診,故需引起重視。②治療棘手,高齡組β受體阻滯劑使用率34.6%,非高齡組71.4%,高齡組靜脈溶栓率9.6%,非高齡組靜脈溶栓率42.9%,有顯暑差異性意義。高齡組靜脈溶栓治療及β受體阻滯劑使用率低,原因為高齡AMI癥狀不典型,往往就診時間晚,基礎病多,禁忌證多,溶栓治療基會少;多有嚴重的緩慢型心律失常及慢性阻塞性肺病,β受體阻滯劑的應用受到限制。③家屬對患者治療相對保守;高齡患者性格多較倔強,醫從性差,理解能力及記憶力差;基礎多,掩蓋心衰癥狀,絕對臥床休息,早期心衰癥狀往往不明顯,未能及早發現、糾正心衰等,也影響了患者的治療及預后。④高齡AMI并發癥多,病死率高,高齡AMI合并心力衰竭(30.8%)、心律失常(57.7%)、腦血管意外(19.2%)、肺部感染(26.9%)、病死率(36.5%)明顯高于非高齡組(19.8%、17.5%、3.8%、7.9%、8.7%)(P<0.05),高齡AMI并發癥多,病死率高,原因為高齡患者患冠心病的病程長,心肌廣泛缺血缺氧,使心肌收縮力減弱,心室壁順應性降低,心臟儲備能力下降以及傳導系統損害,一旦發生AMI,更容易出現心力衰竭。同時在應激的情況下極易發生心電紊亂、心律失常[2]。加之高齡AMI患者冠脈粥樣硬化嚴重,常有雙支或雙支以上病變,或者一支冠脈多處嚴重病變,梗死面積大,再發梗死多,心肌收縮不協調等因素,并發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多,病死率高。再者,靜脈溶栓禁忌較多,梗死面積擴大,嚴重心律失常發生率增加,病死率增加;另外高齡AMI患者因年齡大,抵抗力下降,易并發肺部感染。缺氧、酸堿失衡等誘發多臟器功能衰竭導致患者病死率高[3]。
[1]宋瑋.心肌梗死病人運動鍛煉與長期生存的多中心隨機臨床試驗結果.國外醫學·心血管疾病分冊,2000,4:23.
[2]Barefoot JC,Helm S,Mark DB,et al.Depression and longterm mortality risk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Am JCardiol,1996,78(6):613.
[3]劉霞洪,聶鵬,袁正強,等.高齡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分析.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06,9(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