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偉
從設計到上架,颯拉(ZARA)時裝僅需15天,而在國內,以快捷稱的美特斯邦威目前需要80天。近年來,國內時裝行業正在經歷根本性改變,急需新供應鏈模式的配合。
幸福是什么?身處買方市場年代,對于時裝企業來說,莫過于產品不愁賣,店里沒庫存了。就在國內眾多每年還湖訂貨會能訂出多少產品,有多少設計能為銷售商所接受之際,來自西班牙Inditex集團的知名品牌颯拉(ZARA)早已經成功演繹了“快速時尚”的發展模式。
每天上午10點,位于上海南京西路上的ZARA旗艦店準點開門后,總能迎來一批批前來血拼的時尚人士。貨架上每種款式的時裝永遠是那么寥寥幾件,讓消費者時刻感覺如果不及時下手,恐怕就要抱憾。實際上,每隔半小時,ZARA女裝、男裝和童裝的主管都會根據POS機里的銷售系統,對店面進行實時控制和補貨。即便臨時缺貨,ZARA也可以在強勢物流系統的支撐下,做到及時響應及時補貨。
正是ZARA的成功讓業界意識到了強大物流的重要性,(JliSt-in-Time)JIT配送模式也因此取代了傳統的大批量出貨原則,為國際時裝品牌所大量采納。隨著海外時裝品牌不斷進入國內市場,DHL、Logwin等海外物流企業亦相隨而來。但目前國內,能夠提供相應物流服務的企業卻寥寥無幾,面對高達75億美元的商機,大部分物流企業只能淪為看客。作為時裝制造大國,國內時裝企業在供應鏈建設上也普遍投入不足。如何補上這塊短板,值得業界思考。
外企發力時裝物流
6月9日,德國郵政敦豪旗下的DHL宣布,將在中國的時裝與成衣物流產業加大投入,其位于上海松江區的時裝與成衣物流中心,將在年底前建成,面積將達到5000平方米。無獨有偶,同樣來自歐洲的物流巨頭Logwin,也在加快時裝物流方面的布局。據該公司中國區董事總經理韋漢克介紹,Logwin在上海外高橋保稅區和寶山區已擁有兩個倉庫,新升級的高端保稅倉庫,占地面積達2000平方米,同樣以時裝、零售業為主打,在7月1日正式啟用。
Logwin中國區董事總經理Henk Westerhock表示:“Logwin一直與全球一些主要時裝用品零售商合作,而現在中國消費者對于來自歐洲高檔時裝產品的需求正在上升。這種需求隋況亦促成我們要在上海及中國的其它城市擴大物流設施的行動。”他介紹,寶山物流設施主要的服務對象是Logwln的時裝用品零售客戶,可以提供全面的增值物流服務,如質量測檢、標價、分類、標簽、素描及分揀包裝等,Logwin去年在中國的貨運量增長了一倍。
DHL全球貨運物流中國區首席執行官黃國哲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一些大品牌在回購和收購當地市場的零售商和銷售渠道。零售業的擴張需要新的供應鏈模式配合,在中國建立配送中心顯得十分必要。”DHLNSt,這個產業年產值將達到75億美元。
與DHL、Logwin相比,騰邦物流集團與美國碧碧時裝(BeBeFashiion)簽訂亞太物流中心合作協議則是時裝物流業的另一種范本。根據協議,騰邦將為碧碧時裝提供綜合性的物流供應鏈服務。包括根據碧碧時裝提供的設計圖樣,在中國尋找相應的供應商,代替美國客戶下生產訂單,并在生產過程中對產品進行品質檢測等。生產完成后,再按照美國客戶的需求,將產品分銷到碧碧時裝在全球不同國家的國家級代理。
國內剛剛起步
相較于海外物流企業與時裝品牌亦步亦趨的合作,國內時裝品牌和物流企業的合作則顯得較為松散。“就泉州區域來說,很多企業對時裝物流服務都有著一定的需求,但目前還沒有物流企業能夠提供相應的服務。”晉江象嶼物流園區開發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童曉青介紹,時裝物流這塊蛋糕,規模較小的物流企業是難以涉足的,必須依托一個大型的物流中心。但建設物流中心,一方面牽涉到巨額的投資,有著相當長的投資周期,一方面又要整合包括時裝企業、物流企業、政府、商家在內的各方資源,協調各家利益,難度不小。
石獅某品牌男裝的有關負責人也表示,國內服裝企業現在也都開始關注物流這塊,一些有實力的企業紛紛開始建設物流中心過與抓營銷相比,在物流系統建設上的投入還是顯得不足。在她看來,強勢的物流是ZARA成功的一大原因,很多企業也十分艷羨,但強勢物流的背后是巨大的投入和高額的運營費用,對于國內相當多時裝企業而言難以承受和消化。“ZABA強勢物流帶來的額外成本能為企業所消化,目前來說,國內服裝企業大多數還沒有條件踐行,不少企業還在為庫存和銷售而苦惱,廠商和銷售商依然忙于在訂貨上討量還量。”
盡管打造中國版的“ZARA”對于國內企業而言,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國內服裝市場正在經歷的根本性變化,正在客觀上推動時裝物流興起。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及國際商業觀察(BMI)的統計,中國國內成衣零售市場去年的規模為3050億美元,到2014年,這個市場的發展將保持21%的年復合增長率。值得注目的是,中國正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市場,中國社科院預計,未來5年內,中國的奢侈品銷售,將從去年底的94億美元增長到146億美元。市場環境的巨變,使得國內企業從追求規模效應到快速時尚,迫切需要新的供應鏈模式支持,國內時裝物流的故事則剛剛翻開第一頁。